正文 第九節 垃圾桶理論(1 / 2)

有效解決員工辦事拖遝作風

在荷蘭,為了解決生活垃圾問題,市政購置了很多垃圾桶來方便市民處理垃圾。但是,市民好像對垃圾桶並不感興趣,還是隨地亂扔生活垃圾。政府對此十分苦惱,也提出了很多解決方案。第一個辦法:對隨地亂扔垃圾的市民進行相應的經濟處罰,但是這個方法的效果並不明顯。第二個方法:增加街道管理者的數量,但是這個方法依舊效果不佳。隨後,有人出主意,在垃圾桶上設計一個感應裝置,隻要有人往垃圾桶裏丟垃圾,感應器就會播放笑話或者其他吸引人的故事。果然,這個主意很不錯,荷蘭的城市街道很快變得十分潔淨了。

垃圾桶模型是企業內部的一種決策製定模式,它是1972年由美國著名的管理學教授詹姆斯·馬奇、科恩、奧爾森等人共同提出的。

在垃圾桶上安裝感應器,當垃圾丟進垃圾桶的時候,就會有笑話播出來,效果當然比經濟上的處罰和增加人手更明顯,也更好,這樣的做法既減少經濟上的損失,又會讓人們心情舒暢,一舉兩得。在企業管理中,要解決員工在工作上辦事拖拉、偷懶的問題,如果隻是增強監管力度、增加處罰手段,實際上也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因為,對於員工來說,這並不是讓他們努力工作的原動力。企業員工之所以辦事拖拉,到底是故意的還是真的能力有限?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員工自身的能力原因還是公司管理不善?具體問題應該具體分析。在企業管理的問題上,合適的管理方法很重要。隻有合適的管理方法才會讓員工工作起來發揮更大的主動性和創造力。也隻有合適的方法,才會讓員工更理解管理者的初衷和苦心。

對現在的管理者而言,強製讓員工加班、嚴格控製員工的工作時間……這些管理方式早就已經被企業員工嗤之以鼻,有些員工麵對這樣的管理方式,不僅在態度上不加以重視,還在工作中比以前更加拖拉。其實,完全可以效仿“垃圾桶理論”,它可以給現在的管理者更多啟示:遇到問題的時候,從多方麵入手,多站在員工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就可以想出巧妙解決問題的方法。

躍馬公司是一家生產汽車配件的企業,公司的董事長劉永是一個足智多謀、才華橫溢的人。公司在他的帶領下一直都是生意紅火、財源廣進。可是,劉永在工作中有一個缺點,就是武斷,他總是以為自己是最有能力的,所以在一些工作決策上根本不考慮他人的意見,也不顧及企業員工的感受。

這一天,劉永又召開員工大會,告訴員工客戶催得緊,需要所有人加班一個半小時來趕產量。員工一聽,都非常不滿,台下傳出一陣唏噓聲。劉永全然不顧這些,說完一臉怒氣地走了。

下班之後,員工都不能回家,全體在車間加班,看著似乎幹不完的工作,員工們集體商量之後,工作時就故意慢半拍,拖拖拉拉的,熬到加班時間結束時,員工們就消失的無影無蹤……

就這樣,一周下來,產量不僅沒有提上去,反而還有所下降。劉永來到車間,看見工人各個拖拖拉拉的,心裏既著急又生氣,眼看馬上就要交貨了,可是產量還是趕不出來,劉永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萬般無奈之下,劉永隻好親自在車間監督工人們工作,可是又一周過去了,還是沒有什麼起色,不管劉永使用什麼樣的手段,罰款、延長加班時間……員工就是無動於衷,依舊拖拖拉拉,直到最後,也沒有按時完成工作任務,而劉永的公司也因此賠償給客戶一大筆違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