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在或喜或憂的時候,朱由校在乾清宮同樣也是思緒不寧。東林黨等外朝大臣對恢複恢複礦監稅使和提高商稅的態度,果然不出他所料。這些外朝大臣雖然從來就沒看的起過商人,但是不少大臣都是商人的主家,商人可以給這些人帶來巨額的財富。
可是對於朱由校來說,商稅是非要提高不可的。現在遼東前線一直緊張,未來還有進行巨額的軍費投入,現在財政情況已經越來越糟了,是非要增加財政收入不可了。而且如果像明朝曆史那樣開征遼餉,從本來已經負擔比較重的農民身上搜刮,那麼遇到天災農民活下去,起來叛亂的可能性很大。而明朝這個時候,正是曆史很有名的小冰河時期,雪上加霜的是,中國東部主要是季風氣候,本來就容易發生幹旱和洪澇。
而且朱由校來到明朝以後,發現現在民間的經濟發展是非常良好的。因為之前的萬曆怠政,客觀形成了一種無為而治的局麵。各地地方官員很是缺乏,所以政府對人民的管理和束縛在客觀上減輕了不少,江南等地才出現了不少的資本主義萌芽。
但是這些資本主萌芽的發展的東西,也讓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變成了最初的工人。而同時這些地區土地兼並進一步惡化,土地越來越多的向官僚士紳階層集中。隻有這樣很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舉人以上的士大夫階層享有免費的特權造成的。
人常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明朝這個時候可是有實際意義的。讀書人隻要中了秀才,那麼他個人免除稅賦和徭役這樣經濟特權,同時還有遇到官員不用下跪等政治特權。而一個人中了舉人之後特權更厲害了,免稅的特權範圍直接擴大為舉人的整個家庭。
土地集中到官僚士紳階層之後,不但農民的受到的剝削加重了,而且因為這些人有免稅的特權,國家的財政收入也減少了。這種情況發展到最後的情況就是,遇到天災農民活不下起來造反,同時政府因為沒錢鎮壓不力,最後改朝換代,並且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實現土地的重新分配。
朱由校之前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他無力去概念。除非學後世的新中國那樣,把土地收回國有然後重新分配,以實現耕者有其田。但是曆史還沒發展到那種狀況,他現在如果與整個地主階層為敵,下場要麼是天下大亂,要麼是他這個皇帝被廢。
這也是他一直比較鬱悶的一個原因,既然土地短時間內動不得。他才不得的把注意力轉到商業上,希望通過增加商稅來解決財政問題。隻是雖然朝廷的政策是重農抑商,商人的地位非常低。但是商人們畢竟控製著很多的財富,他們本身政治地位低,就投靠官員士紳,通過官商勾結來達到目的。
而且商人的政治地位因為非常低,經常受到官府士紳的敲詐勒索,所以很多商人為了自保而投靠官僚士紳。這些官僚士紳就成為了商人們的主家,這些商人當然繳保護費而換取庇護。而且明末這個時候,很多官僚士紳都看到商業發展的好處,並利用他們的種種特權自己開辦商業。
但是大明律規定四品之上的官員禁止經商,但是很多官員都或明或暗在經商,而且相對於一般的商人,這些官員利用自己的地位,還獲得種種商業特權。想提高商稅稅率,直接危害了很多官員的利益,他們自然反對。
看來這件事推行的難度也很大,外朝的官員都是一致反對,公侯貴戚的們態度估計也大臣一樣。連之前皇店開張可能危害到一些公侯們自家商店的生意,他們都能站出來反對,更不要說讓他們多交稅了。
而且光遼東的軍費這個無底洞不說,還有西南的奢安兩家土司叛亂之憂,更加上朱由校知道現在明朝已經進入小冰河時期,接下來的時間中估計要自然災害頻發。尤其華北和西北地區,更是旱澇災害的多發區。
朱由校想到這些就頭疼,別人成為皇帝後,君臨天下,席卷天下,掃八荒,震寰宇,好不威風。而自己這個皇帝當的,窩窩囊囊,前怕狼後怕虎,糾糾結結,時刻如履薄冰。
歸結到底他自己手中的力量太少,尤其是麵對強大的文官集團。加上他之前毫無從政經驗,和朝中那些老狐狸老政客玩政治,他這個政治小白估計會輸的一塌糊塗。
當然他現在是皇帝,有道德製高點,加上長久以來儒家宣傳的忠君愛國思想,他還是大有可為的。東林黨在他看來固然可恨,尤其東林黨那些煩人的言官,還有封駁自己中旨的劉一燝等人。但是扶植浙黨取代東林黨顯然也不是個好主意,浙黨雖然言官少些,但是浙黨在很多問題上和東林黨的態度是一致的,扶植浙黨隻會讓浙黨成為第二個東林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