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職業教育之意義(1 / 3)

職業教育之起源 歐美往昔無所謂職業教育,其重文藝教育,貴族教育,而蔑視工藝,蓋與吾國之習俗若合符節。希臘時代,賢如亞曆斯多德亦視工業為奴隸之事,為上等人所不屑為。迨中古時代,學徒之製盛行,欲習一藝之長以為謀生之計者,但須從所操某業藝師學習,亦無專設職業教育以陶冶群眾者。十九世紀以後,因工商業之勃興,工廠製之盛行,新機械之應用,工人入廠操工,無暇教其徒弟;而工藝既已浩繁複雜,亦非徒恃簡單摹仿所能奏功;於是始有所謂職業教育。蓋為二十世紀工業發展之新產物也。惟其為新產物,新舊衝突,常不免各走極端,其意義亦因是模糊不明,乃至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吾國自來重士而輕農工商,益以科舉之遺毒,乃愈積重難返,謬見牢不可破,聞職業教育之名而不生其蔑視之心者幾希。詆之者甚至僅以啖飯教育視之,識者憂之。凡事必主義正確,然後能持以堅毅,定其方針,力行不懈,推廣擴充。否則宗旨不定,畏首畏尾,或趨入歧途,反其初誌,欲得良果難矣。故研究職業教育,實行職業教育者,宜首先致意職業教育之正當意義。

六種職業教育之意義 時人對於職業教育之意義,各有其主觀的見解,言人人殊。其實自由教育與職業教育之事,其開端不自今始,亞曆斯多德,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等早已討論及此。今姑概述時人對於職業教育之六種意義如左,以資研究:

一)視職業教育為狂想 有少數人士對於職業教育,初未加以審慎之研究,徒憤於教育製度改革之過於猛進,誣職業教育為狂想,或以為此乃緩和勞動與資本之計耳,不足列於正當之教育。

二)視職業教育為狹義的實用 或以為職業教育非他,不過特別種類之手工訓練,或農業商業等等之訓練耳。

三)以生產與消費為職業教育與自由教育之區分 或以為職業教育之唯一宗旨乃在生產;此其宗旨適與自由教育處相反之地位。自由教育則為消費之準備也。主張是說最力者為美國施訥登博士(David Snedden)。其言曰:“自由教育固有種種不同之界說,然據作者之所見,以為欲得一最適用之界說,莫若援取社會與經濟生活中生產與消費(或利用)之區別,用為自由教育與職業教育之區別。職業教育之宗旨在養成有效率之生產者;自由教育則在養成有效率之消費者。受過自由教育之人利用眾多生產者之出品與職務;然因其受過自由教育,知應用適當,俾個人與社會兩方麵俱受其益。彼對於此種出品及職務既能作有效率之應用,不但能增加其自身之生活程度,且能增加工作與出品之根源。”

四)以特殊效率與隨境適應之區分為職業教育與自由教育之區分 或以為職業教育之職務在養成特殊效率之能力;自由教育之職務乃在養成適應能力,隨境地之變遷而展其所能。此種意義乃美國柏克雷(W. C. Bagley)一九一四年在全國教育會會議時提出,意在反對施訥登之意見也。其反對施氏之理由如左:

甲)所謂生產與消費,不過為經濟學家便於思想明晰之假定名詞。

乙)欲於生產者與消費者截然分明界限,實為不可能之事。例如公民職務與家庭關係之類,不能截然歸類於生產或消費之任何方麵也。

丙)於生產與消費之間強分畛域,足使頑舊成見繼續存在。所謂自由教育受此流弊者亦已多矣!吾以為自由教育者,乃與人生實用事物相反者也。

五)以職業教育為實利教育 實利二字,其意義實分歧繁雜,隨用者之意而變異。今又有人以此用於職業教育,視為職業教育之目的者矣。有時實利二字之意義乃含有不及文明,知識,等等之美善性質之事物。即重視之者,亦不過視為啖飯目的而已。桑戴克(E. L. Thorndike)討論教育之目的,嚐論及實利問題,其言曰:“世上因勞心或勞力所獲之金錢酬報,不足為其對於世界有否真正價值之量度,斯言誠然,例如發明真理與生育有價值之兒童,固為世界福利最緊要之事也。然大抵不得金錢之報償。寫廣告者所得之酬資,較詩人所得者為多;製造肥皂商人所得之酬資,亦常較良醫所得為多;此固事實也。然就大概而論,金錢酬報亦為真正價值之朕兆,或為其一部分之量度。譬有一畢業學生,其所學習無一事可得世界之酬資者,常為才不勝任之人物,欲其成為大科學家,大詩人,或社會改造者,恐絕無僅有也。世人又常以‘啖飯’科目與文藝科目相提並論,是於此兩種科目皆不得其平。苟文藝教育僅為怠惰者之符號,僅為無功於生產者之符號,則文化亦何足貴;然所謂文化,斷非如此而已也。若夫世人之蔑視啖飯科目者,以為是乃為大多數群眾而設耳,為苦求生計者而設耳,為才能不足致其高尚愉快之生活者而設耳,是亦不然。所謂啖飯科目,其真正大價值之所在,即為能使苦求生計之困境不如前此之激烈呆滯,使此等人亦得享受文化之機遇;否則不得不仍為無技能之人,徒為苦求生計之奴隸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