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回 吳國舅力除大憝 小公主下嫁狂兒(2 / 3)

董秀聽了詔書,還是嘵嘵辯說。吳將軍隻喝得一聲:“搜!”

上來四個武士,擒住董秀兩手,向他身上裏外一搜,不見有什麼挾帶;又抓下紗帽來,向帽中發髻中細細搜索一番,也看不出破綻來。吳將軍又吩咐脫下靴來,果然在靴統子裏,搜出一卷文書來。吳將軍接在手中看時,竟是元載和王縉二人密謀起事的案卷。上麵寫明謀反日期,和幾路兵圍攻宮廷,幾路兵擒捉國戚大臣,寫得明明白白。吳將軍看了,不覺大怒,便把聖旨高高供起,在一旁設著一張公案;吳將軍就公案前坐下,武士推著董秀,跪在案下。堂上喝一聲:“打!”

那大杖小棍,一齊向董秀身上打下去。那董秀隻是忍著痛,一言不發。吳將軍愈是慣怒,喝令把這奸賊上下衣服剝去,用皮鞭痛打。這董秀真是一個鐵漢,打得渾身皮開肉綻,隻在滿地下打著滾,竟咬緊牙關,不嚷一聲痛,也不招承一句話。吳將軍看看無法可想,還是那餘龍在一旁看了,心生一計,向他主公耳邊低低地說了一句話。吳將軍點著頭,餘龍便去廚下取一大桶鹽鹵來,向董秀身上潑去。那皮肉新開了裂的地方,一沾了鹽鹵,便痛徹心骨;任你好漢,也忍不住大聲叫喊起來。

連說:“犯官願意招認了!”

當下吳將軍取得口供。原來元載和董秀約定在大曆十二年三月朔日起事。董秀帶領禦林軍,在宮中為內應;元載又約王縉,調四城兵馬,包圍京城。

代宗聽說平日親信的董秀,果然為奸賊內應,不覺大怒,便親自出至大堂;董秀見萬歲爺在上,早嚇得匍匐在地,不住地叩首求饒。代宗一腔怒氣,盡發泄在董秀身上。喝令常勝和餘龍二人,將亂棍活活地把董秀打死在堂下。一麵下旨令左金吾大將軍吳溱,兼統禦林軍;連夜點起一千兵馬,悄悄地去把那元載的一座府第,團團圍住。

一聲呐喊,直撲進去。吳將軍仗劍當先,聽了董秀的口供,知道他們都在萃秀軒中聚會,便領著百餘個武士,向萃秀軒中趕來,其餘的兵士,和府中的守衛兵廝殺。府中原有三百名守衛兵,兩下裏捉對兒在廊頭壁角上火並起來。吳將軍也不去管他們,急急去找尋元載一班人。

誰知搶進萃秀軒中看時,已走得一個也不留。吳將軍知道他們躲向後花園中去了,便又趕進後花園去,分頭搜尋,果然在花木叢中,山石洞裏,一個一個地揪出來。吳溱認得都是在朝的官員,共搜出五個,獨不見那元載和王縉二人。吳將軍又向四下裏尋找,一抬頭,見有一個穿紅袍的,正爬在牆上,想逃出牆外去。吳將軍一聳身,搶上前,揪住袍角,把那人拉下地來;看時,正是那同平章事王縉。吳將軍喝問:“元載這奸賊躲在何處?”

王縉隻是不說,吳將軍拿劍鋒擱在王縉脖子上,王縉害怕起來,才把手指著牆外,說:“已逃出牆外去了。”

吳將軍隻是微笑著,也不追尋。一手揪住王縉衣領,回至堂上來。

那府中三百個守衛兵,俱被禦林軍士活捉的活捉,殺翻的殺翻,滿院子東倒西橫的,盡是死人。吳將軍檢點,共捉住八個官員,喝武士拿一根長繩,把八個官員,一串兒捆綁著。正翻綁停當,忽見二三十個禦林軍士,早已捉住那元載,拿繩子捆綁成一隻粽子相似,用大杠抬著,送上堂來。那元載見了吳溱,便大喊道:“國舅快做個人情,鬆鬆綁兒!”

原來吳將軍早已埋伏著一支兵士,在後花園圍牆外;元載逃過牆去,真是垂手而得。當時元載不住地喚:“國舅救我!”

吳將軍也不去睬他。禦林軍士,原帶著十數個囚籠;到此時,抬過囚籠來,一一裝進去。一大隊軍士押著,送往政事堂來。

次日,代宗下旨,著左金吾大將軍吳溱,會同吏部尚書劉晏,禦史大夫李涵,散騎常侍蕭昕,禮部侍郎常兗,開堂公審。

元載和王至此時,無可抵賴,隻得悉數供認。一班承審官吏,不敢怠慢,據實奏聞。朝旨下來,令刑官監視,賜元載自盡。

這元載一身貪惡,更甚於魚朝恩;剝削同僚,人人痛恨。今見朝旨賜死,人人心中痛快。元載臨刑的時候,願求速死,那刑官冷笑道:“相公當朝二十年,行盡威福;今日落在下官手中,也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相公平日辱人多矣,今日稍受些汙辱,想也不妨!”

說罷,脫下腳上汙襪來,塞在元載口內,然後慢慢地將他縊死。屍身拋在政事堂階下,暴露了三天,任百姓們觀看踐踏。元載妻王氏,係前河西節度使王忠嗣之女,驕侈潑悍;生三子,長名伯和,次名仲武,幼名季能,無一成材的。伯和官拜參軍,仲武官拜員外郎。季能官拜校書郎;依勢作惡,貪刻肆淫,在京城中立南北兩第,廣置姬妾,多蓄優伶,聲色犬馬,件件皆精。至此,元載已死,朝旨令將元載妻子,一並正法,家產沒入宮中,財帛以萬計。中如胡菽一物,多至八百石,盡分賜中書門下台省各官。

王縉原當賜死,後劉晏奏稱,國法宜分首從;便將王縉貶為括州刺史。吏部侍郎楊炎,諫議大夫韓洄、包佶,起居舍人韓會等,一班官吏,俱是在元載家中捉住的,分別貶官。惟卓英倩一行六個官員,罪情重大,立刻在政事堂上用杖打死。英倩之弟英璘,家居金州,橫行鄉裏,結識一班遊民,知其兄伏誅,便糾眾作亂,被金州刺史孫道平統兵圍捕,一鼓成擒。當即斬首號令,奏報到京。代宗餘怒未平,複打發中使,至元載家鄉,發掘元載祖墳;自祖父以下,皆毀棺裂屍,平家廟,燒木主,才消得代宗皇帝胸頭之氣。

從來朝內宦官武權,沒有不外結蕃鎮的。唐朝安史之亂,蕃鎮之禍,從此開始。當時肅宗、代宗二帝,皆因宮廷變亂,無暇顧及邊疆。這時安史雖平,而安史的餘孽尚在。那河北四鎮,統是安史的舊部,據有遺眾,漸覺驕橫。盧龍節度使李懷仙,性情暴戾,為幽州兵馬使朱希彩所殺,自稱留後。

代宗優柔寡斷,專事姑息,仍任希彩為節度使。懷仙部下,又是不服,複將希彩殺死,改推經略使朱泚為元帥;代宗便也順了部下的意思,把朱泚任為節度使。那時相、衛二州的節度使薛嵩病死,子名平,年隻十二歲,將士推他繼承父職;平又將此職讓與叔父薛萼,夜奉父喪,奔歸鄉裏。薛萼遂自稱留後,代宗也無法可治,隻得聽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