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平原地區的糧食收成超過了以往幾年,可謂是一個風調雨順之年,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陝西境內卻發生了幾十年一遇的旱災,致使農民們種植的莊稼,雖然不能用“顆粒無收”來形容,但是,收獲的糧食的的確確減少了八成之多,也就是今年隻收獲了以往兩成的糧食。
別說是兩成的糧食了,就是收獲了五成的糧食,農民們都是無法挨日子過一整年的。就當時來講,大部分的農民還都是租種當地的地主家的田地,需要上繳收獲糧食產量的四到五成之多,剝削的如此之多,根本無法保證他們的基本生活,光是靠政府發放的那一丁點兒救濟糧,是無法養活一家老小的。
這不,陝西巡撫給剛剛即位不久的崇禎皇帝發來了五百裏加急的奏章,請這個年僅十七歲的一國之君批示。別看他還是個少年天子,自打登基那一天開始,就已經忘寢廢食地批閱奏章,可謂是勤勉有加。
在崇禎皇帝還沒有繼承大統做王王爺的時候,看到他那個木匠哥哥置江山社稷於不顧,把朝政大權交給了一個飛揚跋扈的太監,雖然才十幾歲的年紀,卻就已經暗自下定了決心,等到他有朝一日可以坐上那把龍椅,就要把所有禍亂朝政的這群閹黨吧,殺他個落花流水、片甲不留,為民除害,匡扶朝政。
少年崇禎之所以有了想要接班他木匠哥哥的想法,是基於他的這個昏頭昏腦的木匠哥哥一直都沒有子嗣。這裏所說的接班,不是接木匠這個活計的班,而是接替他的這個萬眾矚目的皇位。根據曆朝曆代,皇位隻可以有男子來繼承的光榮傳統(女皇武則天除外),皇帝膝下如果沒有兒子,那麼皇位順理成章地由他的兄弟來繼承。
而一門心思鑽研木工活計的明熹宗,從十六歲登基開始一直到二十三歲服用“仙丸”暴斃,都沒有太過於沉溺於女色,似乎對於生兒育女的事情不太上心,久而久之,七年的光陰一閃而過,愣是沒有搞出一個兒子出來。木匠皇帝駕崩之後,一向為他所賞識的五弟信王朱由檢,按照遺詔繼承了他的皇位。
如願以償當上一國之君的朱由檢,別看他當時年僅十七歲,放在今天還是一個未成年的男孩兒,卻二話不說,把魏忠賢這個閹黨的罪魁禍首給除掉了,接著,便是在全國範圍內對於閹黨以及其爪牙,進行了一場別看生麵地拉網式的殲滅戰,一直轟轟烈烈地持續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算是告一段落。
當殲滅閹黨一事前腳跟剛處理完,陝西巡撫後腳跟卻送來了一個燙手的山芋,讓勤勉的崇禎小皇帝深感憂慮。於是,在早朝上,跟眾大臣們就這個議題商量對策,大家都你一言我一語地各抒己見。可是,商議了大半天,愣是沒有一個對策符合崇禎皇帝的心意,進入到他耳畔之中的淨是些華而不實之詞,根本就無法付諸實施。
下過早朝,崇禎皇帝還是對於陝西旱災一事放不下心,於是就召集了多位內閣大臣,到他的乾清宮內繼續商議此事,大有拿不出個對策誓不罷休的架勢。難怪後來的史學家說,別看崇禎可以算作是明朝的最後一個實質意義上的皇帝(南明不包含在內),但是,他對於朝政躬親勤勉的工作作風,還是值得津津樂道的,是明朝作為勤勞的皇帝。
眾內閣大臣們得到了內侍太監的傳喚,就都放下手中的工作,匆匆忙忙地趕往乾清宮麵聖,那麻利地樣子,生怕耽誤了功夫遭到年輕氣盛的皇帝責怪。他們這些都已經過了不惑之年,甚至年逾花甲的內閣大臣,在其他大臣看來,十分地光榮無比,對於這個不及弱冠之年的少年皇帝還是心存忌憚、不容小覷的。
因為自從這個少年皇帝登基以來,不僅不遺餘力地鏟除了閹黨,對於如今日漸興盛的東林黨,也是很不待見的。為了彈壓一下東林黨把持朝政的威風,已經罷免了好幾位自持清高的老臣子,搞的東林黨成員人人自危。要是崇禎小皇帝那天不高興,給這群老夫子們戴上一個東林黨的帽子,就跟**的嬪妃被打入冷宮似的,他們的仕途也就到此為止了。隻要是得到皇帝召見的諭令,他們就得馬不停蹄並誠惶誠恐地前去麵聖。
“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從各處彙聚在一起的眾內閣大臣,浩浩蕩蕩地趕往乾清宮內皇帝的書房,見到端坐在書案後正認真批閱奏章的崇禎皇帝,都放慢了腳步,伏跪於地,齊聲請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