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靠這八九萬的民夫和這六千多匹騾子,就算再怎麼努力,一次最多也隻能運送糧草五萬石左右。畢竟光靠人力來運送的話,三個人隻能運送一石糧食。而一匹馬或者騾子的運輸量可以達到民夫的十倍左右。由此不難看出運輸糧草的困難性,畢竟這可是在古代,不像現代有汽車、火車可以裝運糧食,一切都需要依靠人力和畜力。
“你們一個個動作快點。大軍都快行軍了,我們這批糧食必須先送到邊境處。”張力忍不住又吆喝了一聲。這軍糧可一刻都耽誤不得,畢竟古語有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這次傅恒讓他們跟著運糧隊快速將第一批糧草——三萬石軍糧運送到大清國和緬甸邊境處的一個城堡,先保證大軍的前期糧草沒有問題。所以上麵催的急,張力自然心裏也急。要知道這次他已經在傅恒和阿桂身上下重注了,不僅捐了一萬石糧食,還買了一百六十多匹馬和八十多頭騾子,加上張記貨行原有的一百多頭牲口,組成了一支由406匹馬和騾子組成的牲口大軍。
至於這上千的人手,其中有有四百號人是他的武裝力量,其餘都是張記貨行的夥計。為了這次的押運任務,他在這幾個月內不僅再一次擴大了自己的武裝力量,還再一次招收了一批夥計做幫工。可謂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要知道光這近千號人的安家費他就發了上萬兩銀子,可謂是下了血本。
至於他為什麼下這麼大的血本,那自然有張力自己的打算。這小子準備看看在戰場後方有什麼油水可撈,他可不會做虧本生意。
乾隆三十四年二月,傅恒正式率兵出征。一時之間,大清國這台戰爭機器開始轉動了起來。雖然存在著不少的困難,但戰爭的齒輪還是一格一格的向前轉動著。這次清軍將領們大約也吸取了以往多次被緬甸斷後路的教訓,經多次商議後,決定進攻方向選定中緬邊界北段,即一路從大金沙江上遊的一個小城向孟拱、孟養這一帶突進。另一路由蠻暮地區、老官屯取孟密,再配以水師,全軍水陸並進、夾大金沙江而下,直取木梳、阿瓦。南段與緬甸接壤的宛頂、普洱處,隻保留少量兵力牽製。因為大金沙江在雲南境內支流大盈江不能行船,要到蠻暮地區附近,才能通航,所以清兵早就派數千兵馬及數百工匠到蠻暮上遊野牛壩打造戰船。
一時之間,戰爭的陰雲已經在緬甸北部的上空開始彙聚。不僅大清國的將士門在行動,緬甸貢榜王朝的軍隊也開始緊急向北部邊境彙集。
~~~~~~~~~~~~~~~~~~~~~~~~~~~~~~~~~~~~~~~~
希望大家能夠多多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