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忍耐是弱者站穩腳跟、積蓄力量的保護傘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許多痛,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話,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氣,需要忍。忍是一種眼光,忍是一種胸懷,忍是一種領悟,忍是一種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種智慧。
人生在世,要成就大事、幸福快樂,離不開一個“忍”字。忍就是在麵對無法改變的事情要以博大的胸懷釋之;對不如意的境遇,要忍;對不滿意的工作,要忍;對他人的冷言挖苦,還要忍。忍能使人避免外界的襲擾,不處於矛盾的風口浪尖之上,不陷入無聊的人事之中,有充分的時間去了解社會,有飽滿的精力去思考人生、謀劃事業。可以說,忍是弱者站穩腳跟、積蓄力量的保護傘。
同時,能忍者,往往能發現大機會。視野有多大,人的事業就會有多大;思想有多遠,基業就會維持多久。能忍者,如潛龍在淵,靜心平氣,洞察人生,窺探機遇,不發則已,一發則必勝。
另外,懂得容忍的人,不爭雞毛之利,不搶瑣屑之功,胸有百萬雄兵,方有戰略之舉。很多時候,微小的機會往往是顯露在外的,人人皆知的;而大機遇則常常深藏,得之不易。一個天天盯著小機會的人,極難做到“靜水至深”,發現大機遇。那些大機遇往往是留給能忍者的貴重的禮物,那些心態浮躁、凡利必爭者則止於此。
同時,弱者如果懂得忍,那便可以積小成大,終成為了強者。強者如果懂得容忍,那便會無往而不勝。多數人認為,忍隻是暫時的,是個策略。其實,很多時候,忍是長遠的,是個發展戰略。
小的、弱的要懂得忍;而大的、強的更要忍。雖強卻行事低調,雖大則為人平易,思想上俯視,做事上平視,平和待人,認真做事,則大者越大,強者則更強。
忍的最高境界就是將其融化於自己的血液之中,成為生命的一部分,一切都順其自然、真實近人。這樣的人,路會越走越寬,步會行得平穩,業會越積越大。
2.以“忍”求尊,給自己的人生鋪個台階
忍耐好,忍耐是奇寶。一朝之念不能忍,鬥勝爭強禍不小。忍氣不下心病生,終生將你苦纏繞,讓人一步又何妨,量大才能得安康。
在個人奮鬥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不如意的情況,比如寄人籬下、受製於人等。這個時候,可以暫時收住前進的步伐,彎成一張能屈能伸彈性極佳的弓,以平和的心態和堅韌的性格去坦然麵對一切。欲成就大事,需要經曆風雨、陰暗,飽受挫折、飽嚐磨難等,這些也是成大事必備的資源。
一個人如果能在人生最為無奈、最為黑暗、最為卑賤和最為痛苦的時候,也可以能屈能伸、以屈求伸地活下去,那麼,何愁大事不成呢?
秦末漢初,張良因為暗殺秦始皇沒有成功,被迫流落到下邳。有一天,他到沂水橋上散步,遇到一個穿著短袍的老翁。老翁故意將鞋丟到橋下麵,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撿鞋!”飽經滄桑、心懷大誌的張良,覺得這是帶有侮辱性的舉動。但是,他看到是一個長者,也就沒有拔拳相向,隻好到橋下把鞋取了上來並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
後來,張良又經過了幾次這樣的考驗,但他仍是像第一次那樣做。張良的隱忍和謙遜終於得到了老人“孺子可教也!”的讚許,隨即贈給他一本書,乃《太公兵法》。老人告訴他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你用此書可以興邦立國。”原來這位老人就是濟北毅城山下的黃石公。從此以後,張良便日夜誦讀,刻苦鑽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最後,張良為建立大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漢初三大傑出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