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飛機模型(1 / 2)

中國航空工業第六0五研究所高速水動力實驗室,一塵不染的地麵整齊地擺放著十幾架破損的飛機模型,這些損壞的機模都是周旭東為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AG600精心製造的試驗品。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批複AG600兩棲飛機研製立項已經很長時間,作為總設計師的周旭東肩上擔子很重。二十九種不同的飛機模型,上萬次的水上滑行試驗,幾十多萬次模型參數調整,仍然沒有一款飛機模型,能夠達到預定設計要求。

周旭東身形如鬆,抬頭看了眼掛在牆上的數字鍾表,已經將近淩晨兩點,“小劉,把試驗結果詳細記錄好。本以為這款改良過的機模能夠完成使命,沒想到還是不行,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我覺得,還是重量,寬高尺寸,以及機模底部與水麵接觸的部分我們考慮得還不夠周到。”

“二十九號飛機模型,共滑行八百二十三次,滑行姿態不穩導致機翼發生裂痕,機頭中下部分嚴重變形。”劉海洋扶了扶黑框眼鏡,長長地打了一個哈欠,雙手快速敲擊著筆記本電腦鍵盤,他要把每一次機模滑行的試驗數據,錄入係統中並建立數學模型,再通過統計分析逐漸修正浮筒、T形尾翼、機頭、側翼、機身等飛機模型的各項指標值。

“周老師,我覺得這個模型,是我跟著您這麼長時間以來,到目前為止做得最好的一個,在平靜水麵,二十九號機模表現得非常穩定,隻不過我們模擬測試波動水麵,還加高了浪高數值,相當於在海麵兩米三的浪高,AG600的設計是在浪高兩米的時候也能安全起飛降落,咱們的實驗室數值是兩米三,有點高。”

劉海洋困得眼睛都要睜不開了,揉了揉酸痛的眼皮,“我回去把這三天的數據分析下,可能會有收獲。”

周旭東在高速水動力實驗室已經連續奮戰了三天三夜,實驗室旁邊一個小屋子,是他的休息室,裏麵有一張簡易床,平時周旭東也幾乎常住研究所,飛機模型試驗成功之後,才能掌握主動權,為下一步工作打好提前量。

劉海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剛畢業,是周旭東的工作助理,這三天的時間,他也是不分晝夜連軸轉,原本很精神帥氣的小夥胡子拉碴。劉海洋的父親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工作,劉海洋的爺爺生前同樣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工作人員,他的太爺爺曾經參與過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甲型一號”的研製工作,劉海洋是不折不扣的“航四代”。

“小劉,這個機模雖然失敗了,但她失敗的意義要重於成功,三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告訴我,細節決定成敗,接近成功的過程最為煎熬,用百折不撓的精神熬過黎明前的黑暗,那才是真正的成功!這架AG600能非常從容地完成遠海救援工作,一次能救援五十人。我們要保證她在兩米浪高的幹擾下,飛機不發生側翻還能平穩地飛起來,所以實驗室的數值必須要精確稍有餘量才行。將來出現在這架飛機上的人可都是我們的同胞,容不得半點馬虎,更不能有絲毫的懈怠。”

周旭東工作態度嚴謹,有著極為豐富的飛機設計製造相關工作經驗,以極高的呼聲成為AG600的總設計師。他是土生土長的北方人,為了AG600舉家搬遷到湖北荊門,工作上攻克技術難關周旭東從來沒有覺得苦,倒是南北方的生活飲食習慣讓他不太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