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邪念(1 / 2)

東斯國王普度提辛決定西征,向達斯巴國宣戰那天起,就注定了失敗結局。後世的軍事評論家說普度提辛大帝遠征失敗,並不是因為內部叛亂和惡劣的天氣影響。真正失敗的原因在於普度提辛對於擊敗敵人過於自信,太輕敵,狂妄自大以及犯下了諸多嚴重戰術錯誤,導致葬送了整個艦隊。也同時將一個盛世帝國帶進了墳墓。

但在當時,東斯海軍擁有最先進的戰船並占據數量和地理優勢。很少人會懷疑龐大的艦隊會遭受覆滅。國王擬定了一條直接快速摧毀達斯巴人的行軍路線。盡管有人提出反對,但並沒有引起重視。

海戰分為三種形式,第一種就是登船戰,也可以稱為水上拚刺刀。雙方艦船相互接近,一方登上另一方的艦船,以長矛、短劍展開肉搏。用大船圍住小船,多船攻擊寡船決定勝負。第二種形式依賴艦船本身的突擊力和船體質量撞沉敵人的船隻。這種戰術代價小,取勝快。通常對船體設計要求戰船能使船體利於在水線下刺穿敵艦,在船身撞出一個大洞等著敵船沉沒。因此戰船比商船要狹長、輕巧、船頭堅固,能夠在水中運動快速、靈活、機動。

缺點是戰艦必須依靠港口進行補給。由於運載能力不足,大量劃手和士兵需要返回基地補充食物和飲水。作戰半徑受到限製。戰艦一旦脫離基地就變得十分脆弱。

最後一種情況是戰船技術上的極大革新。戰船有了劃時代的發展。由於東斯灣海上風暴多,海浪較大,窄型的單層甲板戰船容易損壞。穩定性較強的風帆成為海軍主要艦船。水手們盡可能將船隻保持順風方向行駛,依賴風力航行。船體更大,同時配備船槳作為輔助設施。船上可以加裝大型的器械,如弩炮或拋石機。這一變化意味著海軍艦隊不再靠艦船之間衝撞來決出勝負。

實現了可以不用接觸,保持一定艦船陣形就可遠距離打擊敵艦。船隻解決了動力問題利用風向航行。船體增大質量更加牢固。運載力增強可滿載兩百餘名士兵。航行距離更遠,能夠停留在海麵上三到五個月而不用返回港口補充物資。甲板上可以方便更多士兵投入海戰,士兵可站在甲板上向對方射出火箭或是用拋石機打擊敵艦。

最關鍵大帆船這項技術隻有東斯人和及地埃人掌握,大型風帆戰船解決了補給和航行問題,水手也相當優秀能夠熟練的在海麵上駕馭帆船。東斯人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於比達斯巴人控製更多海域。他可以選擇任何一個地點實施登陸,而達斯巴艦隊則不敢冒險遠航去攻擊東斯人港口。

對於東斯人來說,海洋既是保護他們的天然屏障,又是一條通往敵國的坦途。打擊敵人時,進攻時間、方式、目標、路線隨心所欲。主動權完全控製在他們手上。東斯國王綜合比較後,所以他命令戰船直奔達斯巴城,想要達成戰略突襲性。唯一提出反對意見的人,是海軍統帥阿果。他建議國王沿著海岸線,逐個占領敵人的港口,在達斯巴帝國的比利港登陸,集中兵力向達斯巴城發起進攻。

“我們應該要像一把利刃直插敵人心髒。我就不明白為什麼要花時間去占領那些沒有用處的港口。”大將軍科盧西率先駁斥道。他嗓門很大餘音在房間內回蕩著。阿果並未理睬科盧西,他語氣平緩試圖勸說國王穩妥行軍,解說道:“從東斯灣穿越地中海,其中通過直羅陀布海峽,那裏水域狀況陌生,暗礁密布而且氣候異常。我們奪取達斯巴比利港口、亞裏亞港口確保了後方供應和自身航線暢通,也封鎖了達斯巴人通往外海的門戶。”

國王普度提辛不以為意說道:“你的建議固然很好,但這會促使我們首先在爭奪港口中損耗有生力量。從比利港口登陸到達達斯巴城,沿途會有七十餘個要塞哨所需要攻克。等我們到達達斯巴城,我想達斯巴人的軍團早已集結完畢。”

阿果無奈表示:“陛下,希望你能讓我單獨率領一支艦隊向比利港口機動,誘使達斯巴人艦隊同時向比利港口轉移。這樣就分散了敵人兵力。再由您領著另一半艦隊直補達斯巴港。”剛愎的普度提拉冷漠說道:“行了,用不著你來教我如何布置戰術。我的決定不容更改。”他始終認為強大的軍威能促使那些貪生怕死的達斯巴貴族妥協。集中力量一次性解決與達斯巴帝國的仇怨。

龐大的東斯艦隊按照既定日期向達斯巴港口航行而來。出海後不久遇到暴風雨損失了七條戰船,東斯海軍最高首長阿果向國王呼籲道:“這是海神的警告,應該改變航向。”國王依然我行我素,堅持己見。一月之後他們與達斯巴海軍在狹窄的維亞大島相遇。達斯巴海軍早已做好了迎戰準備。達斯巴海軍已經搶先封鎖了維亞大島與海岸之間狹窄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