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點的大不列顛(1 / 1)

�|ΜDg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大意就是一個少年,要去英國念文學,接受純正的英國文學的熏陶,爭取早日拿到諾貝爾文學獎。我們看看一些報紙報道與摘要:

“巴金之後,中國沒有人能稱為文壇大師,但這樣的情況不會太久,下一個大師也許就是我。”小學三年級開始寫小說、至今已出版4部作品的山西少年作家李某昨日到成都參加雅思考試,他的目標是到英國愛丁堡主攻文學,為此他甚至沒有參加今年高考的報名。李某的計劃是,在英國一邊研究文學,一邊寫作,諾貝爾文學獎已成為他到英國後的最大目標。

“我是看英國文學長大的,所以有種特殊的情結在裏麵,將來我會花四年的時間去盡量讀完大英帝國博物館裏的藏書,希望以後能用英語翻譯自己的作品讓世界讀者都能看見。”

從小到大,我一直挺佩服那些研究文學的人,虛無縹緲的文學有什麼可研究的呢。可還真有人研究,而且中國現在似乎幹這行的都不錯,《紅樓夢》和《論語》或者《三國》基本沒什麼人看,但研究這三個東西的人寫的書大家卻看得特別歡。可能跟當年看《文化苦旅》似的,拿手裏邊嗑瓜子邊看兩眼回去再跟同事掰幾句,那可是相當有文化。

這位少年就要去研究文學了。雖然他出生在中國,但是,他從小不點開始就看大不列顛,他自己都覺得高人一等。當然,他覺得自己看的那些方塊字的“哦,我的上帝,請告訴我都發生了些什麼”是英國文學,那我們就把他當英國文學吧。可是你讀完了“大英博物館”(不就是英格蘭的一個博物館嘛,不用說得那麼唬人嘛)的藏書,和諾貝爾文學獎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可憐的中國作家、中國導演,已經被諾貝爾和奧斯卡逼傻了。我建議這兩個獎項特設給中國的獎。如是男藝術家,可給安慰獎,如果是女藝術家,可給慰安獎。每年必須準備二十個專門的獎項給中國,要不然,多少中國做藝術的人得走火入魔啊。

我不明白,我們有什麼可遺憾的。我們漢字的博大真是字母不能媲美的,這點我都不用說,我本人一直抗拒自己的作品被翻譯成英文,到現在我的八本書,我非常自豪地宣布,一個英文版權都沒有授權過。因為我不相信有好的翻譯可以把我的書翻譯好了。高曉鬆去年要起訴我,我一句“高處不勝寒”就把事情概括了,不知道這個怎麼翻譯。雖然一個英文版權都沒有給過會少賺很多錢,但至少省了惡心到自己。諾貝爾獎我也喜歡,因為獎金很多。但如果有人說,你的作品被某個諾貝爾評委看中,隻是您的中文有些地方外國人不是很理解,需要我根據英語的特點重新改動一下。我的答複就是三個字,去你的。我想如果哪天我們某個山西挖煤的老板拿出1000萬美元,設立了世界挖煤文學獎,也得有很多著名外國作家要遺憾沒得到挖煤獎,盡管1000萬美元在國外暢銷書作家眼裏未必是個大數字。我也相信,很多中國的賤骨頭作家真的不為錢,是衝著名譽而去的。他們意淫著自己有朝一日得到獎都要偷偷笑出來。我都能看出這個作家的作品是模仿諾貝爾上屆的風格;這個作家的作品是為了讓張藝謀看中這小說再拍個電影;這個作家追求低點,隻想要個“茅盾文學獎”。不少中國著名作家就這點出息。

這個少年以後要用英文寫作了,而且19歲,寫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諾貝爾,並且他相信,中國下一個大師就是他。

年輕人,告訴你,在大師眼裏,任何獎,都是小小的不掛齒的,大師行事的目的更不可能是為了一個獎,大師也不是受到一個評委會肯定後就成了的,大師更不會為了一個獎去放棄母語(以上大師稱號不包括尊敬的評委老師)。雖然現在中國作家水平夠差的,而且還鬧騰喧嘩,但不能否認中文的魅力。現實情況就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身在福中不知福。告訴你一個從新聞上看來的秘密,諾貝爾獎這兩年經濟上一直有點問題,說不定某天諾貝爾獎就掛了,到那個時候,您這位用英文寫作的中國準大師,這個不為自己也不為讀者(為讀者寫作其實已經夠賤了)而為一個獎去寫作的大師,世界觀和人生觀會不會崩塌呢?

想必在英國文學熏陶下的你,第一個反應肯定是:哦,我的上帝。

2007年2月11日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