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會盡力的。”町野武馬微微一鞠躬,有些高興的說道。
他每年都能從張作霖的五姨太那裏得到三萬大洋的活動費,去日本幫助張作霖與日本的政要、商人聯絡感情,其實更本就用不了多少錢的,本土的家夥們對東北很重視,根本就不用花錢。但是每年他都會把一些零頭給張作霖退回去,以獲得張作霖的進一步信任。現在看來,這個策略相當的成功,這種涉及到日本的大事,張作霖也是要找他來商量的,隻記得他是顧問,不記得他也是一個日本人。
日本和蘇聯在美國的斡旋下基本實現了停火之後,三方就開始了談判,沒有通知中方。但是英國和法國知道了之後,就強烈要求參與進談判中,於是在五方的相互角力之下,在倫敦開始正式的會談。
雖然英日同盟被取消了,但是英國人還是有求於日本的,所以在談判中總是幫日本的忙。法國人也想在蘇聯的市場上分一杯羹,於是在談判中有意無意的幫蘇聯,談判間隙雙方也是頻繁接觸。隻有美國是孤家寡人,於是要求請中國派代表參加,但是遭到了其他四國的一致反對。
最後在吵吵嚷嚷當中,在八月下旬,五國終於達成了協議。清政府自《尼布楚條約》割讓給俄羅斯帝國的遠東土地,由五國共管。各種機構和軍隊警察都由五國派出。當地的稅收優先作為五國共管機構的開支,剩餘部分則是分成三份,蘇聯得百分之五十,日本得百分之四十,中國得百分之十。而這個錢,給蘇、日兩國是現金,但是給中國的則是放到關稅裏麵,優先償還各國的賠款,有剩餘之後再給中國政府。
至於這片土地的歸屬問題,暫時先擱置下來,等中國有了合法政府之後,再來談判。就這樣,本來說是要歸還給中國的土地,在沒有中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就被決定了下來,而且在共管國中,並沒有作為當事國的中國。
這個協議一出,全國都是沒有什麼激烈的言論,他們都認為中國還是占了一點兒便宜了。一兵一卒都沒有出,還得到了遠東土地有可能的所有權,而且還得到了當地的部分稅收,真是民國以來前所未有的重大外交勝利!他們卻是忘了,或是不想被提起,這次倫敦談判更本就沒有中國代表的參加,就連張作霖的代表都沒有讓參加。
隻有趙仁傑發了一個通電,大罵張作霖誤國,遷延不前,浪費時機,是國家的罪人。並且要求在共管國中加入中國代表和軍隊,還要求提高中國在遠東稅收領取金額至少在百分之三十五以上。最後呼籲北京盡快完成總統選舉和憲法的製定,好盡早將遠東的土地收回來。
而全國的輿論都是對趙仁傑的通電選擇了無視,除了幾個報紙刊登一下之外,也沒有掀起多大的浪花來。而各地的督軍督理們都是對趙仁傑嗤之以鼻,覺得趙仁傑太自大了,這個結果已經是很好的了,要是不識抬舉的話,洋大人一生氣,連那點兒錢都不給了,豈不是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