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軒和黃榴霜的第一次通信是在1922年。
那時候林子軒的明星電影公司剛剛成立沒多久,還處在起步階段,後來憑借著有聲電影異軍突起,成為了中國電影行業的翹楚。
那時候黃榴霜還在好萊塢扮演著小配角,不肯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就算是醜角和壞人她都願意嚐試。
如今她雖然還沒有大紅大紫,卻有了一定的名氣。
隻是這個名氣不怎麼被華人接受,特別是她的家人更是反對。
因為在電影中她大多扮演性感美豔的角色,以歌妓、舞女、女奴和招待為主。
對於傳統保守的華人而言這就是傷風敗俗。
黃榴霜自己也不願意扮演這種角色,但是在好萊塢的電影中,華人隻能扮演這類角色,沒有可供挑選的餘地。
在種族歧視的背景下,在電影中,黃種人不能和白種人接吻,更不能通婚。
甚至很多黃種人的角色都是由白種人扮演。
比如後來讓賽珍珠得到諾貝爾獎的小說《大地》,這是一部描寫中國農民生活的小說。
然而,在改編成電影的時候男女主角卻都是白種人,華人隻能在其中扮演小配角。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這個時代美國種族歧視的嚴重程度,華人在美國的地位連黑人都不如。
林子軒沒有能力以一人之力改變整個美國社會對華人的偏見,同樣也不能幫助黃榴霜在好萊塢電影中獲得一個主角的位置。
美國華人爭取自身的生存權益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就算是在後世,華人在美國也不可能獲得和白人一樣公平競爭的機會。
畢竟美國是一個由白人主導的國家,即便選出了一個黑人總統,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但他可以讓黃榴霜在中國電影中成為女主角。
上海明星電影公司正在籌拍《音樂之聲》,為了走國際路線,林子軒打算把故事背景放在國外,講述一位華人修女和一位歐洲貴族之間的愛情故事。
主要是原版的《音樂之聲》中的歌曲都是英文,一旦改成中文歌曲,總感覺味道不對。
而且,故事發生在歐洲國家,這樣就避免了美國的種族歧視。
即便不能在美國放映,也能在歐洲火爆起來,此時的美國電影還沒有到稱霸全球的地步,歐洲電影依然煥發著生機。
說實話,黃榴霜的容貌在中國人看來並不是特別的漂亮,缺少一種柔和溫婉的美。
然而,這正符合外國人的審美觀。
在後世能在好萊塢走紅的華裔女演員,在外貌上都不怎麼能被中國人接受。
好在《音樂之聲》的重點不是女主角的顏值,而是其中膾炙人口的歌曲,隻要嗓音不是太差,憑著這些經典的歌曲,走紅不成問題。
到那時,就算無法讓黃榴霜在好萊塢電影中成為女主角,也能提升她在演藝圈的地位。
隻是明星電影公司不可能真的跑到歐洲去實景拍攝,整部電影的拍攝在上海就能完成。
上海的租界內有各種風格的建築,還有很多外國人,這些資源足夠拍攝一部西方式的電影,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