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那個行為讓她感覺到項燕是在跟她見外了。
“你受聖上獨寵,開銷都不走大內財庫,而是直接往國庫掛鉤。”
“說是富有一國都不為過,這洛陽城裏哪個有你這個小富婆有錢啊。”
不過話雖然是這麼說。
但要是真正比起手中的閑錢來,元華在洛陽城內卻是排不上號。
畢竟聖上已經是如此寵溺,元華也得懂事不是。
隻是日常正常花銷的銀子往國庫裏出。
要是想用錢去做什麼事的話,那這錢還真不好意思往國庫裏拿。
畢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嘛。
聖上寵愛這個女兒,元華自然也就不能給自己的父皇找大麻煩。
其他都是小事,唯獨錢這塊,即使是對國家來說也是大事。
別的不說,就說之前在餘杭的時候,崔鹽政史動輒拿出一百萬兩銀子給大舅子買命的手筆。
也不是元華拿不出來。
但元華肯定不能像崔鹽政史那麼灑脫。
這邊聊著天,大棚園區的負責人很快也就拿著資料回來了。
“玉米還有些時日,但紅薯馬上就要成熟了。”
負責人給項燕彙報道。
“農戶們挖起來幾株看了看,最多不出一個星期,大棚裏的紅薯就可以全麵開挖出來了。”
項燕一聽,便是十分高興。
“產量這邊,你們的預估是什麼情況?”
園區負責人麵帶興奮。
“和少爺你一開始說的一樣。”
“一畝數十石,勝種穀二十倍!”
這個產量,之前對這個沒有了解過的元華公主頓時被嚇到。
滿臉都是不可置信。
饒是她這樣從來不過問政事的女兒家,也能意識到這個產量究竟意味著什麼。
以及它的可怕之處!
紅薯培育成功,項燕邀請趙隆基參加開挖儀式,邀請文件正好被安度山看到,於是兩人一起前來。
紅薯的產量讓安度山震驚。
安度山等到和項燕獨處的機會,和項燕說,紅薯的成功能讓很多人活下來。
項燕起初以為安度山說的能活下來的人是指饑民百姓,但安度山卻說,他指得是這京城的處優百官!
項燕意識到安度山這個人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危險,提醒項國忠,但項國忠等人不以為意。
安度山聽說大學,請旨進入大學,被項燕做的一切震驚,對紅薯等作物相當用心,安度山請項貴妃說情,讓一批部下學習。
長公主進宮見趙隆基,言及看出了世家之亂,要設計節度使製度,分離世家之力,替安度山要了一個節度使名額。
項燕意識到大周有危難,讓皇帝不要設計節度使,趙隆基認為這是個好機會,兩個人第一次談崩。
項燕終於意識到,如果自身不夠強大,在這個封建社會,是沒有話語權的,他暗中組織人手,利用密門去江南跟河南道,召集一些以前難民裏的工匠高手,開始研製火器,準備造槍造跑,同時,給幾個助手級學生,講述電的一些知識,為以後大戰開始做準備。
在林戊和元華公主的幫助下,蒸汽機研發成功。
安度山在京城學習的時期,漸漸被項燕的才華打動,想要拉攏項燕,開始和項燕談心。
項燕問安度山,這個國家有什麼會致死的弊病。
安度山卻隻指了一下街邊乞討的流民。
兩人的關係越來越好,安度山在項燕的努力下,也變得越來越平和。
當一方麵,項燕以為安度山已經漸漸變成自己人,另一方麵項國忠已經無法再把安度山留在京城的時候,隻得放安度山回河北,正式擔任節度使。
安度山回河北後和項燕仍有信件來往,在信中兩人關於這個國家交流了很多很多。
戰爭在任何人都沒有想到的時機,猝不及防的發生了。
安度山來的最後一封信中寫明,要大周命的不是他安度山,而是流民和懷才不遇者們。
戰爭是既定的命運,不會因任何人而改變。但要是項燕再早生三十年就好了,那個時候,一切都還有救。
大周經曆了前期的戰爭失利之後,項燕開始掛帥。
因為悲憫百姓,沒有用火器將叛軍殺光。
采取的是當年司馬懿熬諸葛亮的方法。
堅守不戰。
一方麵在紅薯玉米等作物的普及下,大周的國力日漸開始與叛軍拉開質的差距。
另一方麵安度山得了糖尿病命不久矣。
最終隨著國力差距的日漸擴大,叛軍軍心潰散,安度山死於其長子之手。
項燕收攏叛軍,進行安撫與安置,對引發這次戰爭的社會弊病開展改革。
大周再得一百年昌盛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