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的大刀隊(1 / 3)

珍珠港事件之前,中國獨立抗戰四年。第一年,處於防禦階段;從第二年到第四年,處於相持階段。在相持階段的三年裏,中國軍隊取得了隨棗會戰、百團大戰和上高會戰的勝利。和防禦階段的勝利比起來,相持階段的每場勝利都是戰略性的,具有極高的含金量。不但收複失地,挫敗日軍,而且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隨棗會戰,表現最傑出的,是張自忠將軍;百團大戰,是八路軍取得的輝煌戰果;上高會戰,是國共兩黨密切合作的成果。

張自忠將軍的經曆很悲壯。

他在長城喜峰口戰役中,率領29軍38師與日軍激戰;29軍撤離平津後,他輕信日軍謊言,留下禍根;日軍占領北平後,他易裝潛逃,此後被罵為漢奸;他來到濟南,想投奔“逃跑將軍”韓複榘參加抗戰,他站在門外,聽見客廳裏的韓複榘說:“快滾!”他含淚離去,韓複榘後來因為一槍不發丟掉濟南而被蔣介石槍斃;他趁夜色回到家中,安排後事,給了女兒和堂侄女每人一點錢,說這是她們的嫁妝,然後穿著長袍戴著禮帽悄悄離開,這是他見到孩子們的最後一麵;他來到南京,投奔李宗仁,滿臉愧色,低頭不語,李宗仁、馮玉祥,還有29軍軍長宋哲元在蔣介石麵前力保張自忠,蔣介石讓他戴罪立功,擔任由38師擴充而成的59軍軍長。

張自忠回到了59軍,他對將士們說:“我回來就是為了死。”台兒莊戰役中,臨沂危急,李宗仁電令張自忠解圍。時,臨沂城中被日軍所困的是第三軍團軍團長龐炳勳,九年前的中原大戰時,同為馮玉祥西北軍的張自忠和龐炳勳與中央軍作戰,龐炳勳叛馮投蔣,夜晚偷襲張自忠,讓張自忠差點喪命,張自忠發誓:“此生不與此等不義不仁的小人共事。”然而,此時,張自忠放下了個人恩怨,義無反顧奔襲臨沂,解救龐炳勳,他在給前線的電報中說:“戰而死,雖死猶生;不戰而生,雖生猶死。”此役,59軍殲滅日軍5000餘人,救出龐炳勳。

那些歲月裏,他說得最多的一個字就是“死”,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我死則國生,我生則國死”。從離開北平的那一刻起,他就想著戰死沙場;從離開女兒和侄女們的那一刻起,他就想著不再回來;他要用死亡來洗刷漢奸罪名。

59軍警衛營士兵曹廷明直到現在都能記得張自忠將軍的形象,他衣著簡樸,光頭大個,威風凜凜,每逢戰況危急的時候,他就帶著警衛營衝在最前麵,戰局為之逆轉。他後來升任33集團軍司令。

老兵阮明剛說,當年33集團軍很多將領和張自忠身邊的人,哭勸張自忠將軍打仗不能身先士卒,不能衝在最前麵,要以自己的生命為重。張自忠說,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中國,就是覺得中國人怕死,如果我們不怕死,日本人敢這麼猖狂嗎?我死了,總司令還有人當,還有人率領你們抗戰,怕什麼?張自忠在和第二集團軍司令孫連仲談話中也說過,自己要等待時機,舍身成仁,給全軍樹立一個榜樣。

舍身成仁的時機很快就來臨了。1940年5月,棗宜會戰開始。

會戰開始後的第六天,張自忠不聽眾將勸阻,安排好了各部隊攻防部署後,又把軍中諸事托付給自己的代理人馮治安將軍,然後去戰況最激烈的襄河東岸阻擊日軍。張自忠將軍一向生活簡樸,著布衣布鞋,不戴帽子,而那次渡河作戰,他穿上了呢子將軍服,戴上了大簷帽,大家都明白將軍這次是要與日軍同歸於盡的。

張自忠將軍率領2000名戰士馳援河東,當時,河東的三個師各自為戰,傷亡慘重,張自忠來到後,士氣大振,同仇敵愾,給予日軍極大殺傷。日軍發現33集團軍是一支勁敵,便從參加會戰的四個師團中,抽出兩個師團攻擊河東的國軍,張自忠將軍陷入四麵圍困中,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

日軍感歎於張自忠將軍的忠烈,將他掩埋在方家集的一座山上,砍木為碑,上書:“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

老兵郭榮昌和阮明剛說,38師師長黃維剛聞知張將軍英勇捐軀,悲痛欲絕,親自帶領數百人的便衣隊夜襲方家集,郭榮昌和阮明剛都在其列。他們找到了張自忠將軍的墳塋,開棺取出遺體,運往重慶。而第二天,日軍也接到了要將將軍遺體運往漢口的命令。而當時的漢口,已成為淪陷區。

張自忠將軍遺體運至第33集團軍司令部所在的湖北宜城,全軍官兵跪迎痛哭;將軍的遺體沿著長江運至重慶時,蔣介石率領軍政要員集聚碼頭迎靈,蔣介石撫棺大哭。

張自忠將軍,是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犧牲的最高將領。

阮明剛說,張自忠將軍殉國後,第33集團軍官兵在《士兵手冊》中寫道:“是誰殺死了總司令?此仇不報不是人!”

殺死張自忠將軍的是日軍39師團。

一周後,日軍39師團偷渡白河,第33集團軍英勇抗擊,擊斃了39師團233聯隊聯隊長神崎哲次郎大佐,日軍39師團不得不退回白河。

四年後,33集團軍擊斃了當年率部主攻張自忠將軍指揮部的日軍原231聯隊長、時任第62旅團長的橫山武彥少將。

君子報仇,四年不晚。張自忠將軍的軍隊終於報了一箭之仇。

張自忠將軍似乎天生就是軍人,可是當兵的時候已經25歲了,早就過了從軍的年齡。他是軟磨硬泡才進入了馮玉祥的西北軍,可是一進入軍隊就顯出了極為出眾的軍事才華,很快就被任命為連長。當時,全連126人,他訓練有方,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訓練方式,這126名士兵中,後來成為軍長、師長的就有十個,而旅長、團長一級的就更多了。一個連隊裏居然走出這麼多的將官,實在讓人歎為觀止。

張自忠將軍最敬佩的曆史人物是關羽和嶽飛。由於張自忠將軍作戰勇敢,屢挫強敵,當時人們送他“活關公”的美譽。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勇猛過人,斬顏良,誅文醜,名震華夏;過五關,斬六將,所向披靡;斬龐德,擒於禁,水淹七軍;關羽義字當先,千裏走單騎,下邳約三章,隻為桃園三結義。張自忠長城血戰,二戰臨沂,蕭縣阻擊,武漢鏖戰,襄西大捷,他的勇猛不輸於關羽。大敵當前,舍棄個人恩怨,共赴國難;忍辱負重,含羞忍垢,為國隻求一死,他的忠義更超過關羽。關雲長之忠,隻為了劉備;而張自忠之忠,為了國家民族。

關羽敗走麥城,麥城在今湖北當陽;張自忠殞身南瓜店,南瓜店在今湖北宜城,兩地相距100多公裏。

張自忠將軍第一次對日作戰是在喜峰口戰役中。

喜峰口戰役的主力是29軍。29軍軍長是宋哲元,副軍長秦德純;29軍下轄三個師,37師師長馮治安,38師師長張自忠,暫編第2師師長劉汝明;37師下轄兩個旅,38師下轄兩個旅,暫編第2師僅有一個旅。後來讓日軍聞風喪膽的趙登禹將軍,當時在37師當旅長;後來任共和國水利部和農業部副部長的何基灃將軍為趙登禹的副手,任副旅長;在張自忠將軍犧牲後,率領便衣敢死隊搶回張將軍遺骸的黃維剛將軍,當時在38師當旅長。而後來在抗戰時期為人們熟知的董升堂、王長海、李九思、曹國佐等一大批人,這時候都還是營團一級的軍官。

喜峰口戰役後,宋哲元、秦德純、馮治安、張自忠、劉汝明、趙登禹獲得了青天白日勳章。

喜峰口戰役也是載入中國曆史課本的一場戰役,因為這場戰役,中國人用傳統的大刀和血性,戰勝了日本的精良武器和武士道。

29軍屬於國軍裏的雜牌軍。

此時,29軍是西北軍僅剩的一點血脈。中原會戰後,中央軍獲勝,閻錫山退人山西,而馮玉祥所部的30萬西北軍僅剩下兩萬人,在閻錫山治下,暫居一隅。西北軍殘部先被改編為東北邊防軍第3軍,後又改編為第29軍,軍長為西北軍的宋哲元。

一年後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占東北。駐紮晉北的29軍做好準備,他們知道早晚和日軍必有一戰。

西北軍屬於雜牌軍,而西北軍的領袖馮玉祥又遭排斥,長期在國外,遠離權力中心,而原西北軍的高級將領比如韓複榘、石友三、孫連仲等都在中原大戰的時候投奔了蔣介石,所以屬於西北軍的29軍備受冷落,武器裝備極為落後。不但糧餉不足,缺乏重武器,彈藥缺乏,就連樣式陳舊的步槍也數量不足,而且這些步槍連一把刺刀都配不上。

當時,29軍駐紮在山西,山西自古出產鋼鐵,民間鐵匠眾多。29軍將領征集民間鐵匠,為士兵們鑄造大刀。

中國民間製造的大刀是用一整塊鋼鐵捶打而成,異常堅硬,刀背很厚,看起來就顯得沉重,手柄較長,可以單手揮舞,也可以雙手持握,刀尖傾斜,十分利於劈殺,刀柄末端有一個圓環,上麵綁纏著紅色綢布,揮舞起來獵獵作響。我在小時候曾經見到過一把這樣的大刀,重量大概在四斤左右。爺爺說這把大刀當初是為了自衛的,村中每家每戶都有一把。29軍的士兵們,由民間鐵匠們打造的,也是這樣的大刀。

再反觀日本刀,日本刀刀身修長狹窄,非常鋒利,選用精鋼製作,每一道工序都極為講究,所以顯得很美觀,就像工藝品一樣。在日本,也隻有鑄劍師才能鍛造日本刀,不像在中國,尋常鐵匠就能打一把中國刀。

然而,精雕細鑿的日本刀與粗糲拙樸的中國刀比拚,卻總是難以占到上風。為什麼?因為中國刀是實戰的產物,不是觀賞的工藝品。中國刀無論鋼質、刀身長度、工藝以及外形的美觀都比不上日本刀,但是中國刀的寬厚和重量彌補了種種不足。中國刀刀身很寬,日本刀難以削斷;中國刀很重,它的重量彌補了鋒利的不足,足以砍斷窄窄的日本刀。

這就像,在健身房裏訓練出來的拳手,打不過在農田裏摸爬滾打、皮堅肉厚的鄉村拳師,超市貨架上的袋裝食品,沒有鄉村農家野菜的營養豐富。

29軍每人都裝備了一把大刀。

29軍將士的個頭基本都很高,趙登禹身高190厘米,揮舞起大刀來,幾十個人也不敢近身。張自忠身高180厘米,體形魁梧,孔武有力。29軍人人都會使大刀,而這些將領們更是刀術高手,他們個子高,力氣足,勢大力沉,小個子的日本人怎麼會是對手。

據說,死在趙登禹刀下的日本人足有上百。

29軍中常年有一批武術教官教授刀術,最著名的是河北鏢師李堯臣。李堯臣為29軍編了一套“無極刀法”,此種刀法簡單易學,實戰性強,深受歡迎。

那時候的中國軍隊普遍很窮,裝備很差,為了彌補彈藥的不足,都配備了大刀。參加過衡陽保衛戰和桂林保衛戰的桂軍老兵駱首瞻說,他們連有一個士兵,每次人家休息,他總在磨刀,刀磨得非常快,把十隻布鞋的鞋底摞放在一起,一刀下去,全部砍為兩截,這麼鋒利的刀,砍在日本人身上,日本人怎麼受得了?在一次戰鬥中,這個士兵獨自與五名日本兵纏鬥,四個日本兵的腦袋都搬了家,第五個嚇哭了,槍一扔,跪在地上求饒。

我的外公是老八路,他也說過,和日本人格鬥,大刀是最好的武器,一格一擋,大刀就奔向了日本人的身子,日本人想防都防不住。大刀使好了,幾個日本人都不是對手。

然而,能把這樣一把沉重的大刀揮舞起來,需要較好的身體素質。29軍都是北方人,身材普遍高大,身體結實,而且這些人都是從連年戰爭中走出來的老兵。29軍激戰日軍的喜峰口邊,有一個惠民村,村民說,當年29軍來到喜峰口的時候,每天早晨都在操練,幾百人幾千人在曠野一起練大刀,刀片揮舞,像下了一地雪花。29軍戰士都力氣很大,他們休息的時候,比賽看誰能搬起打麥場的碌碡;29軍士兵也身手矯健,他們抓著房簷下的椽頭,一縱身,就上了房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