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緬甸,有鐵路可以從南部的海邊城市仰光,一直通到孟拱河穀的西通以南十公裏處。所以,緬甸南部城市仰光,甚至太平洋孟加拉灣的日軍海軍陸戰隊,隻需要坐上火車,打一個噸,睜開眼睛的時候,就到了孟拱河穀。然後坐上汽車走十公裏,就到了西通。

方家績說,每個人都疲乏到了極點。每天,隻能等把日軍打退了以後,派上崗哨,其餘的人坐在地上眯瞪一會兒。

在西通,日軍兵力是中國軍隊兵力的六倍。

1944年6月1日拂曉,日軍第2師團第4聯隊開始進攻112團1營3連堅守的陣地。

這個連要抗擊日軍一個聯隊,而且是日軍以凶悍殘忍著稱的第4聯隊,戰鬥的慘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第4聯隊,是日軍中資格最老的聯隊之一,隸屬於第2師團,也是第2師團戰鬥力最強的聯隊。

第2師團代號“勇”,兵員來自仙台,又名仙台師團,是日軍資格最老的六個師團之一。1888年,日本建立了六個師團,序號是從第一到第六,兵員分別來自東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廣島、熊本。第2師團和別的五個師團一樣,含有兩個旅團,包括四個聯隊:第4聯隊、第16聯隊、第29聯隊、第30聯隊,另外還有野戰炮兵第2聯隊等兵力,戰時人數可以達到三萬。

第2師團一直被日軍認為是頭等主力,以“官兵蠻勇好鬥,執行命令不打折扣”而著稱,先後擔任過第2師團師團長的有:首任師團長佐久間左馬太,後來擔任“台灣總督”,瘋狂鎮壓當地民眾反抗;被日軍奉為“軍神”的乃木希典;後來擔任關東軍司令的梅津美治郎;後來擔任“中國派遣軍”司令的岡村寧次……

第2師團先後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蘇日旅順戰爭、九一八事變、徐州會戰、瓜島戰役、緬北戰役、滇西戰役等,從履曆中可以看出,這個師團參加的都是日軍侵略史上決定性的戰役,尤其是九一八事變,當時擔任第2師團下屬第4聯隊聯隊長的石原莞爾,帶領第4聯隊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後來,第2師團占領了東三省。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第2師團被編入今村均中將的第16軍,攻陷爪哇全島。此時,由於日軍兵力短缺,第2師團隻剩下了三個聯隊。在瓜島爭奪戰中,第2師團第4聯隊搶先增援瓜島上的日軍,沒想到首戰第4聯隊就死亡900人。接著,第29聯隊發動夜襲,又丟下了552具屍體;第16聯隊繼續攻擊,又傷亡慘重。第2師團三個聯隊長那須弓雄少將、古宮正次郎大佐、廣安壽郎大佐都被打死。第4聯隊聯隊長是少將,而別的聯隊聯隊長是大佐,可見第4聯隊在第2師團的特殊地位。

此後,第2師團與美軍開始了長期對峙,因為沒有後勤補給,第2師團從師團長到馬夫,三天才能吃一頓飯,個個餓得身體虛弱,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日本大本營隻好命令第2師團從瓜島撤退,然而,此時很多士兵搖搖晃晃走到了日軍軍艦的跟前,卻沒有力氣爬上高高的舷梯。於是第2師團在灘頭發布了一道命令:凡是自殺者,等同戰死。於是,那些肌在地上沒有力氣站起來的日軍士兵,紛紛結束自己的性命。

第2師團從瓜島撤離後,在菲律賓補充兵員。後來,緬北戰局緊張,第2師團又被派往緬北,與中國軍隊作戰。

第2師團還是一隻老母雞,日軍的13師團和28師團,都是從第2師團分出來的。除了第2師團,早期的六個師團都派生過日軍師團,可見日軍甲種師團的再生能力都很強。

緬北形勢危急,第4聯隊作為第2師團的主力,搶先增援緬北。第4聯隊先隸屬於53師團,後改為24混成旅團,然後又隸屬於18師團,晝夜兼程趕往西通。

村上磐是當年第4聯隊的一名士兵,他在戰後寫了一本書叫作《戰爭與步兵第4聯隊》的書,該書中回憶到了這場戰爭。在趕往孟拱河穀的路上,第4聯隊看到路邊全是敗退下來的18師團士兵,一個個麵黃肌瘦,衣衫襤褸,形容枯槁,互相攙扶著,號哭聲和呻吟聲四處彌漫,這種情景,隻有地獄中才能見到。

第4聯隊的聯隊長叫一割永冊,這個名字很怪。一割永冊將第2大隊放在中間,第1大隊為左翼,炮兵大隊為右翼,向中國陣地展開攻擊。而中國陣地,就是西通主陣地向南突出的一個山嘴。經過中日兩方資料比對,得知鎮守在這裏的,就是周友良的112團1營3連。

3連的陣地經過了巧妙偽裝,日軍站在高處,也無法知道哪裏是堡壘,哪裏藏著人。3連將這個突出的陣地進行了精心處理,所有的堡壘都連成一線,地下還有交通壕相連,每一個點上,隨時都有大量的兵力趕來增援。在這個突出的陣地上,3連麵朝南邊構築了一個半圓形的工事,像一把打開的扇子,阻擊日軍進攻。

關於戰鬥開始的時間,中方記載的是6月1日早晨6時,村上磐記載的是6月1日下午6時,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關於這場戰鬥的經過和細節,中日雙方的記載驚人的相似。

第4聯隊的攻擊陣形形成後,一割永冊命令炮兵開火。炮彈落在了中方陣地上,令所有日軍沒有想到的是,日軍的炮兵陣地立即遭到中國軍隊強大的炮火還擊,第4聯隊的多門大炮被炸壞,連電話線都被炸斷了,日軍聯隊部和各個大隊之間失去了聯係,隻能各自為戰。

村上磐想不明白,中國軍隊為什麼會有這麼猛烈的炮火?這需要去問田中新一,誰讓他把裝滿糧食和彈藥的15座倉庫留給了中國軍隊!

日軍向前衝,是死亡,前麵有中國軍隊的槍口瞄準他們;向後退,也是死亡,後麵有日軍指揮官的戰刀頂著他們的脊梁骨。

日軍衝鋒時,指揮官用戰刀頂著日軍士兵的脊梁骨,確有其事。不但村上磐這樣說,參加過衡陽保衛戰的多名老兵都回憶道:我們趴在戰壕裏,看到日軍的指揮刀,就頂在士兵的脊梁骨上,逼迫他們衝鋒。

然而,這種挺著刺刀向前玩命的二球打法,對付中國戰場上武器低劣的中國軍隊,確實很管用,而對於武器占據優勢的中國駐印軍,隻能是送死。日軍指揮官的腦子實在是鏽透了。

6月1日午夜,戰火將天空映紅,第4聯隊的兩個中隊發起了當天的最後一次衝鋒,但僅僅炸毀了守軍的四門迫擊炮和兩挺重機槍,最後還是敗下陣來。

村上磐記述道:6月2日,日軍經過短暫的休息後,又開始了進攻,日軍兩門速射炮對著中國軍隊堅守的一處陣地猛轟,士兵借助著樹木、石頭作為掩體,向陣地逼近。可是,中國守軍絲毫也不畏懼,他們從戰壕裏挺出上半身,架著輕機槍,向著日軍瘋狂掃射。速射炮彈炸飛了機槍手,但是,馬上就有新的補充人員,架起輕機槍,繼續射擊。這些士兵又被炸飛了,但是不斷又有新的士兵頂上來,進行阻擊。

堅持到了當天下午,中國守軍陣地上的槍聲漸漸稀落,日軍發起衝鋒,占領了陣地,但是日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村上磐寫道:“第6中隊的小山尚武小隊長,手握軍刀戰死在距離中國軍陣地20~30米遠的地方。”陣地上,中國士兵已經死亡殆盡,他們的屍體橫七豎八地躺倒在泥濘的地麵、戰壕裏,全是積水,這些中國士兵就站在這些混濁的雨水中作戰。有的屍體全身都是泥水,泥水糊住了鼻孔和嘴巴,他們在瀕臨死亡的時候,就將這些泥水從鼻孔和嘴巴裏吸進呼出。

村上磐在自己的記述中,對中國士兵的頑強抵抗大感意外。

按照中方的資料記載,被日軍攻占的這個陣地,是3連1排在堅守。當天,有600名日軍在進攻這個陣地,《緬甸蕩寇誌》這樣記載:

一排長周浩和全排戰士在擊斃320名日軍後,全部壯烈犧牲。

3000發炮彈,把第一排的陣地全部摧毀了。排長周浩和全排弟兄沒有一個人後退,全排壯烈犧牲,但敵人卻也在周排陣地前留下320具死屍,周排這種至死不退和陣地共存亡的精神,便是敵我死亡人數眾寡懸殊的最好說明。

3000發炮彈攻打一個排堅守的陣地,平均用90發炮彈攻擊一個戰士,可見,日軍是發瘋了,不計代價地要占領西通。

多種中方的資料是:1排全部犧牲後,2排戰士接替了1排的陣地。村上磐的回憶是:日軍盡管在局部取得了勝利,但是無法扭轉戰局。估計2排戰士一定是經過了殊死進攻,才將日軍趕下了剛剛占領的陣地。

村上磐的記載中,有一個這樣的事例。一股中國軍隊趁著夜色衝進了日軍陣地,使用白刃戰擊退了日軍。估計所寫的,應該就是2排吧。想來,2排在6月2日的夜晚,偷襲了日軍,將日軍趕了下去。

西通保衛戰,中國軍隊犧牲了連長周友良和排長周浩等300多人,周友良連長是在6月1日犧牲的。而日軍在陣地前丟下了2700具完整的屍體,包括大隊長增永少佐,而被炮彈炸飛的日軍屍體,最少也在3000具。我陣亡人數與日軍相比,在1:15以上。

因為西通久攻不下,日軍軍心動搖,糧彈無繼,隻好撤退。到了最後,日軍隻能以挖野菜和芭蕉根度日,因為饑餓難忍,日軍戰鬥力急劇下降,連槍支都快拿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