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佛祖法杖(2 / 3)

下了台階後,看到劉若其他們四個人站在一條地下河的旁邊。

見苗君儒下來,劉若其指著地下河對麵的那邊說道:“老師,您看那邊!”

地下河並不寬,水質清澈,水流也很緩。在河的對麵,隱隱可以看得到一副副繪在石壁上的壁畫,旁邊還有一些字跡,隻是由於光線太暗,看得不是很清晰。而且在幾幅壁畫的中間,還有一個洞口,從那個洞口的外形上看,也是人工雕琢的。

壁畫上人物圖像和他們此前見過的不同,具有伊斯蘭教的風格,旁邊的那些文字彎彎曲曲,根本不是西夏文字。

劉若其說道:“老師,我覺得那些文字有點象您教過我們的佉盧文!”

苗君儒定睛看了一下,確實是佉盧文。

佉盧文最早起源於古代犍陀羅,是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的文字,原文為Kharosthi,全稱“佉盧虱底文”,最早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巴基斯坦一帶使用,公元l—2世紀時在中亞地區廣泛傳播。

佉盧文字是一種音節字母文字,由252個不同的符號表示各種輔音和元音的組合,從右向左橫向書寫,一般用草體,也有在金屬錢幣上和石頭上的銘文。

公元4世紀中葉隨著貴霜王朝的滅亡,佉盧文也隨之消失了,成了一種無人可識的死文字。

十幾年前,有外國的探險家,在絲綢之路的一些文物上,發現了這種文字的存在,證明到7世紀末,才在曆史上徹底消失。

有關的專家認為,佉盧文使用時正是佛教發展時期,有許多佛經是用佉盧文記載的,並通過絲綢之路向中亞和中國西部流傳。

這種文字離奇消失,至今仍是一個謎。而且在絲綢之路上,使用這種文字的究竟是什麼人,也是個謎。

幾年前,苗君儒去新疆考古的時候,從一個貴霜王朝的後代那裏,學了一些佉盧文,回到北平後,他向他的學生講解了這種文字,所以劉若其認得。

他們現在所處的地方,正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周邊地區。

“老師,我們過去看看吧?”周輝提議說:“您不是說至今沒有人解開絲綢之路上什麼人使用佉盧文嗎,說不定我們可以解開。”

苗君儒看了一下地下河,河底是細沙,並不深,如果真的從對麵的石壁上找到答案,也不虛此行。

“我先過去,”劉若其自告奮勇跳下水,下去後剛走了兩步,突然大叫起來,身體漸漸陷了下去,苗君儒大驚,忙上前拉著他的手,將他扯了上來。

苗君儒說道:“好險,地下河底的細沙是軟流沙,人一踩上去後,會很快陷下去,幸虧你沒有走遠,要不然我們就是想救你,也沒有辦法!”

劉若其心有餘悸地站著,說道:“難道我們就沒有辦法過去了嗎?”

“辦法是有,”苗君儒說道:“把羊皮袋集中起來,用繩子捆住,做成一個氣筏劃過去,為了防止被水流衝走,最好找一根長繩子係著,那樣就安全了!可是到哪裏去找繩子呢?”

“外麵那些屍體身上的腰帶,集中起來不就成了繩子了嗎?”李道明說道。

“老師,您在這裏等,我們去!”周輝說道。

“那麼多無頭死屍,你們不怕嗎?”趙二笑道。他見過周輝和劉若其看見那些死屍的樣子,兩個人的臉色煞白,一臉的驚恐。

他們兩個人都是學生,見過不少已經腐朽的骷髏,但是被砍頭的人,還是第一次見到,何況還有那麼多。

“還是我陪你們去吧!”趙二說著,向台階上走去。周輝和劉若其跟在他的身後。

苗君儒和李道明也來到了洞口,坐在地上等。他從背包中拿出一些大餅,吃了起來。每個人的背包裏都有一些幹糧,可以維持幾天,現在水不用愁了,大可在這裏多呆一天。那個獨眼將軍隻說不要繼續往前走,並沒有規定他們在這個洞裏休息多長時間。

在石壁上刻下那些文字的人,肯定就是當年使用佉盧文的人,如果能從這些文字上找到相關線索,就能夠填補曆史的空白。

李道明望著苗君儒,突然放聲大笑起來。

“你笑什麼?”苗君儒問。

“我笑你很笨,”李道明笑道:“居然被兩個學生利用了!”

苗君儒說道:“他們也是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這不怪他們。”

李道明轉向林卿雲,說道:“林小姐,不知道你的父親現在在哪裏,是不是還在找你們?”

林卿雲的臉色微微一變,並不答話。林寶寶的身體好多了,在洞口走來走去。

見林卿雲不答話,李道明對苗君儒說道:“苗教授,我還是和你們一同回去吧,沒有兩塊天宇石碑,也找不到寶藏的入口!”

沒有多久,周輝他們三個人回來了,帶來了不少腰帶,還有幾個羊皮袋。趙二的手上提著一些從屍體上剝下來的衣服,說是用來做火把。

將腰帶一根根的連接起來,足有幾十米長。他們把羊皮袋內的水倒空,吹上氣,紮緊口子,十幾隻捆在一起,就象一隻小皮筏。

幾個人下到地下河邊,將那捆羊皮袋往水裏一丟,見羊皮袋穩穩地浮在水麵上。林寶寶的身體已經恢複得差不多,拽著姐姐也下來了。

“老師,這次讓我來!”周輝說完,將身體趴在那捆羊皮袋上,一手舉著火把,一手劃水,向對麵劃去,很快就到了對岸。

就這樣,剩下的人一個一個地劃過去了。

站在石壁前,苗君儒看著石壁上的圖畫,由於圖畫臨近水邊,所以很潮濕,很多地方都已經模糊不清,隻能看出一個大概,上麵有神靈,有天堂,也有地域。一時間,無法看懂圖畫中的含義。

圖畫旁邊的那些佉盧字,是刻上去的,倒也可以分辨得清。但是上麵的很多文字,苗君儒都看不懂,不過這也難不倒他,可以根據上下那些他認識的字,才揣測整句的意思。

剛開始的時候,他連連搖頭,看到後來,連聲道:“不可能……不可能……”

“老師,什麼不可能?”劉若其問。

苗君儒說道:“怎麼會是羯人留下的呢?”

羯人是西漢時期中國北方古代民族名。又稱“羯胡”。羯人入塞之前,隸屬於匈奴,即“匈奴別落”。羯人具有深目﹑高鼻﹑多須的特點。體貌特征類似於高加索人種。

東漢後期,曹丕代漢立魏後,轄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境內除中原漢族外,還包括匈奴、鮮卑、氐、羌、烏桓、羯、盧水胡、西零等少數民族。

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羯人石勒於建立趙國,史稱後趙,為十六國之一。參照魏﹑晉王朝的法規,建立各種政治製度,設立學校,提倡經學,閱實戶口,勸課農桑,對安定社會起到一定作用。但法政嚴苛,殺人甚多。實行“胡漢分治”,禁說“胡”字;稱羯人為國人,稱漢人為漢人;縱容羯人欺壓異族。朝廷設有專門官吏門臣祭酒,管理羯人訴訟。

石勒死後,石虎繼位。石虎殘暴,迫害臣民,在鄴城大建宮室,築樓台高閣,眾役繁興,加之征遼西、征東晉的窮兵黷武,終於引發了社會的動蕩和人民的強烈反抗。公元349年,梁犢率邊兵起義,打擊了後趙的統治者。石虎病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帝位,自相殘殺,後趙大將軍冉閔乘機利用民族矛盾,攻殺後趙皇帝石鑒,奪取政權,國號魏,史稱冉魏。

冉魏政權,排斥少數民族,大肆殺戮羯人及其他少數民族,幾乎導致羯人滅族。公元352年,鮮卑族首領慕容氏從東北攻入冀州,冉閔兵敗被殺,冉魏政權僅兩年多就被滅亡了。連年的殺戮,最終導致了羯人在曆史上消失。

公元5世紀開始,曆史上就再也沒有羯人生活的痕跡。

可是這石壁上留下的佉盧文,竟然是羯人所寫,而且時間在公元11世紀,上麵寫著族人遭大夏兵馬屠戮,幸存的人帶著聖物逃入這個山洞。

石勒建國後,所用的文字都是漢字,而且很多羯人都已經漢化。難道這裏的羯人,是西漢時期羯人入塞後的另一個分支?由於處在絲綢之路上,所以接受了外來文化,會用佉盧文。受地域的影響,一直與外界隔絕,直到有一天,被大夏的兵馬發現,並遭到屠殺。

文字中提到的聖物,究竟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