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五百年前,大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相距萬裏之遙,相互來往一次要三四年的長途跋涉。遙遠的距離使兩國注定無法威脅到對方,所以武力對抗是絕對不可想像的事。
可五百年前的那場曠世大戰卻讓這盤踞東西方的兩大帝國意識到,似乎兩者的距離也不是那麼遠~~
當然,那場長達十年的世界大戰以大漢和羅馬攜手瓜分已知世界為終結,兩者都沒有占到太多好處,除了死傷了無數將士,但卻都沒有真正傷到雙方的元氣。
那場大戰,大漢實行的是輪戰製,甲等軍團輪番參戰,乙等軍團也輪戍作戰,但真正從頭打到尾的隻有飛騎衛,而且隻有在最重要的幾場會戰中,大漢的甲等軍團和乙等軍團才會出現,做最關鍵一擊。
而平常的最為損耗人命,且殘酷無比的小規模拉鋸戰、消耗戰、偵騎戰,其實是那些附庸軍團去做的。
事後誰都能看出,這其實是漢聖祖出於削弱剛占領地區戰力的考量,所以逼迫那些剛剛臣服的諸如月氏、貴霜、大宛、漠婕,乃至後來的石國、蔡奄、突施等派出青壯參戰,從而大規模的消減當地人的抵抗力,為之後同化這些地區打下基礎。
同樣,羅馬帝國在五百年前那場大戰中,從頭到尾參戰的是紅衣軍團和公民軍團,跟大漢一樣,在最磨人的其他戰役中,羅馬使用的是奴仆軍團和殖民地軍團。而且鑒於當時羅馬奧古斯都的權威已經搖搖欲墜的情況,很多與羅馬執政官政見相左的軍團也都被輪番調到亞洲戰場進行消耗。
應該說,那場曠世大戰,其實是東西方兩大帝國出於對自身問題的解決,而不約而同發起的戰爭。特別是有“絞肉機”之稱的裏海大戰和紅河大戰,雙方共投入上百萬軍隊,死傷逾七十萬,但事後統計,大漢甲等軍團不過陣亡數千人,羅馬帝國更戲劇,官方記載是“公民陣亡一百零七人”!
這真是一個絕大的諷刺!
戰後,羅馬的奧古斯都維護了自己的威權,並且憑借自己的軍團戰力和規模一舉超過了行省軍團,從而進行一係列改革,穩固了羅馬帝國的統治。
同樣,大漢帝國通過這場戰爭讓數百萬剛剛臣服的部族青壯死去,而漢軍通過這場輪戍戰爭不斷保持著戰鬥力,從而順利將這些地區漢化,奠定了之後這五百年的統治局麵!
還有一點,真正的羅馬人其實是“大類中國”的人種。《漢書·班固傳》曾有記載:“……其人長大平正,大類中國,故謂大秦。”
實際上,後世現代住在意呆利的人並非是真正的羅馬人,而是高盧、吉賽、維京人種,真正的羅馬人種在羅馬帝國崩潰後就徹底消失在歐洲大陸上了。
真正的羅馬人,黑發黑目,臉部輪廓並沒有那麼深,且皮膚也不是那種毫無血色的慘白,後世現代甚至有人懷疑,羅馬人其實是亞洲人種的後裔。
當然,這隻是一廂情願的臆測。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全世界的人其實都是幾十萬年前從非洲走出來的,然後開始向世界各地遷徙。而黃種人除了向東方遷徙,最後在黃河流域定居,並發展出了延續萬年的華夏文明外,還有一支遷徙到了羅馬,並在那裏經過數萬年的發展,站在了歐洲的巔峰!
不管最終的解釋是什麼,羅馬人和漢人的相似度很高是不容置疑的。但這並不能讓漢人和羅馬人真正融為一體。
當年錦公馬超在結束了裏海戰役後曾對羅馬人說過:“這隻是五百年的休戰罷了!”
現在,東西方經過五百年的繁衍發展,兩國在地域上已經無限接近,利益訴求開始互相衝突,且兩國人口也繁衍到了冷兵器時代的極致:大漢帝國人口已經快到六億,羅馬帝國全境也有四億人口,而國境最小的哈裏發,人口也有一億!
如此密集的人口,所帶來的生存壓力是農耕時代不可想像的。在這種壓力下,隻有兩種選擇:第一,發展科技,從農耕時代進入工業時代,就像後世現代那樣,通過科技創新來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口。
第二,就是戰爭!
通過戰爭來削弱人口帶來的壓力。通過戰爭的血腥殺戮來完成人口的新陳代謝,從而給世界新的發展機遇。
很殘忍,卻是現實!
除了以上的現實壓力外,從前讓羅馬和大漢不會直接發生武力對抗的硬件條件也已經具備了。
首先是道路。經過聖祖改製,水泥或者說漢式的築路方法已經為全世界熟知並且運用,大漢帝國的直道簡直就是現代的高速公路。以前從羅馬到大漢帝都需要走三四年,而現在在不繞道的情況下,商旅隻需要一年就可抵達。如果是緊急公文,通過驛站傳輸,從羅馬到雒陽,隻需要九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