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1 / 2)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二月,遠在河東的李元吉接到父親的書信,隨即和劉弘基、房玄齡一起飛馬趕往晉陽,同時柴紹也從長安奔來晉陽。

這當會兒,馬邑富豪鷹洋校尉劉武周,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聚兵上萬,自稱太守。隨即又領兵攻占汾陽宮,並且依附突厥,被突厥始畢可汗封為‘定楊天子’。其勢力直接逼近晉陽,成了李淵的心腹之敵。

晉陽城內,留守府的密室裏,李淵和眾人正在商量起兵的事宜,劉文靜提出起兵前,為了防備來自的劉武周襲擾,必須北連突厥,假意屈節附之,同時也可以換些馬匹,來壯大自己。

對於劉文靜的提議,眾人都表示同意,李淵當即修書一封,雲:“現欲舉義兵,遠迎皇上,複與突厥和親,如同開皇之時。若能允我南下,望請約束部眾,勿擾百姓。若僅僅和親,可得到大量珍寶,請可汗定奪。”

書信送到始畢可汗手中,可汗掂量在三,最後還是決定資助李淵。於是便派專使持書信,把這意思傳誦給李淵。見始畢可汗願意借助兵馬,部將們都很高興,都覺得始畢可汗之言可行。

而李淵卻遲遲不語,思想鬥爭的很激烈。他沉思良久,方說:“若從突厥之言,向其稱臣,兵馬未動,先得不臣之罪。師出無名,難以集結各地的義兵。萬一起兵失敗,更無退路,豈不是個國破家亡,千古罵名。”

劉文靜在旁勸解道:“今舉義兵,缺的就是戰馬。唐公可複言,隻要其戰馬,而不要其兵,如此便可保住名節。”

停了劉文靜的話,李淵心裏仍覺得不妥。李建成、李世民和劉文靜等人商量了一會,又提出一個辦法說:“若師出有名,不為天下人罵,可先尊今上為太上皇,被取長安,立代王侑為帝,以安隋室。然後傳檄郡縣,改換旗幟顏色,易以類似突厥的絳白二色,須應突厥。”

李淵見實在是沒有辦法了,隻好答應。在修書向突厥要馬匹的同時,起事的各項準備工作也在緊張地進行著。雖然說隋朝的天下已經亂得一團糟,但晉陽卻多年沒有戰事,要想起兵,就必須首先把民心搞亂,使老百姓對隋煬帝更加痛恨。暗地裏,李淵讓劉文靜在晉陽各地張榜,言隋煬帝要征發太原附近四郡二十歲到五十歲的百姓全部當兵,再次進攻高麗,所有兵丁必須在年底之前進行集中。三征高麗,皆打敗而歸,死者過百萬,‘勿向遼東浪死歌’已經唱遍天下,又有誰願意再去高麗呢?一時間,太原百姓是人心惶惶,對隋煬帝則更是深惡痛絕。

在太原,李淵手中掌握的士兵隻有七八萬,要舉義兵,這些兵力是遠遠不夠的,而現在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招兵。太原城中的兩位副留守作為隋煬帝的親信,還是有一點權利的,手中也掌控著一部分軍隊,招兵如果不通過他們,恐怕是不行的。

這天,李淵在留守召開軍事會議,專門討論對付劉武周的問題,會上,李淵一臉愁容地大家說:“馬邑賊帥劉武周殺死王太守,占據汾陽宮,又被突厥封為‘定楊天子’。我們太原兵少,倉促之間不能撲滅。若此事一再拖延,罪當滅族,這該如何是好?”

上次馬邑太守和高君雅討伐突厥,吃了敗仗,還差點讓李淵等人被押解江都治罪,眾人此時還心有餘悸,這會又聽李淵這麼說,都害怕起來。王威、高君雅看見李淵用單眼瞄他們,害怕李淵派他們去打仗,逐滿臉恭敬,一起拱手向李淵說:“唐公英明神武,善於以少勝多,諸事還請唐公多拿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