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腳的外部形態(2 / 3)

在設計鞋楦時,前掌的凸起程度是通過前掌凸度來控製的。在蹠趾關節圍度不變時,如果前掌凸度小,鞋楦外觀就比較肥,反之則比較瘦。如果前掌凸度過大,雖然楦型變瘦比較好看,但蹠趾關節的弓狀結構就會下榻,長久下去就會造成平足等腳病。

10.腳心

腳心在腳底的中間部位,呈凹陷狀。腳弓較高時凹陷程度加大,腳弓較低時凹陷程度減緩,遇到平足時,凹陷被填平。當腳後跟升高時,為了使人體的重力向前傳遞,腳心及裏外腰窩會呈現出緊張收縮的狀態,使得腳跗圍變小。出於同樣的原因,蹠趾部位的收縮會引起寬度變小,但拇趾上麵的筋腱會凸起,反而使蹠圍增加。所以在設計鞋楦時,要遵循後跟升高、蹠圍加大、寬度減小、跗圍減少的原則。

腳心長期處於緊張收縮狀態時,人腳的感覺並不舒適。設計鞋楦時,楦底心部位也應有相應的凹度,增大托住腳心的麵積,就會使走路平穩、腳感舒適。設計得不合理的高跟鞋穿起來讓人覺得非常難受,因為腳底隻有後跟和蹠趾關節兩處受力,短時間穿著會出現腳疼、腳累,長時間穿著還會引起腿疼、腰疼。在腳底心處有一個人體的重要穴位叫作湧泉穴,設計磁療鞋、理療鞋、藥療鞋時,都會想辦法刺激湧泉穴,以達到強身健體、防病祛病的作用。

二、腳的動態分析

腳作為運動的器官,總是處在活動狀態,我們所設計的鞋則隻是腳上的一個穿著物品。當這個穿著物品不符合腳型規律或者有礙腳的活動時,就會造成頂腳、擠腳、磨腳、壓腳、穿不進或不跟腳等問題。分析腳的動態變化,是為了設計更合腳更舒適的鞋子,這不僅要滿足腳的靜態穿著要求,還要滿足腳對各種運動功能的要求。腳在每次活動時都會留下“痕跡”,這些痕跡往往都成為鞋類設計的參考依據。下麵從幾個常見的現象來進行分析。

1.腳趾前蹺與鞋的前蹺

觀察鞋子前端的鞋底,它是蹺起來的,稱為鞋的前蹺。形成鞋前蹺的原因是設計出的鞋楦具有前蹺。鞋和鞋楦的前蹺都與腳的前蹺有關。

腳在自然懸垂狀態時,腳的蹠趾關節會自然蹺起一個15°左右的角度,這就是腳的前蹺。赤腳走路時,腳底的活動近似於滾動,當腳跟著地後,會依次滾向外腰窩、第五蹠趾,繼而轉向第一蹠趾,最後滾向腳趾蹬離地麵。由於存在著腳的前蹺角,所以使腳的一係列運動顯得很輕巧和靈活。人腳在穿鞋後,為了便於活動,就設計了鞋的前蹺。當然,鞋的前蹺是由鞋楦的前蹺來決定的,不同類型或品種的鞋楦,其前蹺也不同。

對於有跟的楦型來說,隨著鞋跟的增高,前蹺角逐漸降低。對於兒童楦型來說,前蹺角低於成人鞋楦。對於運動鞋楦來說,前蹺角普遍低於皮鞋楦,但是與“跑速”相關的運動鞋楦前蹺則比較大,例如各種跑鞋、棒球鞋、足球鞋等。

從運動生物力學原理來看,人體的運動有一條“大關節首先產生活動”的原理。也就是在運動時大關節首先發力,用來克服身體的惰性。大關節的肌肉發達、作用力強,能產生較大的角加速度,為中小關節活動創造有利條件,便於後繼的加速運動,特別是利用最後的一個關節運動來控製運動的方向和運動的幅度。例如在跑動時,髖關節首先運動,克服阻力後帶動膝關節運動,接著是踝關節、蹠趾關節的運動,最後是腳趾關節運動。控製運動的方向和幅度在於腳趾的運動,適當加大鞋的前蹺,可以使運動的先後順序很清晰,便於利用腳趾的運動來調節跑步的方向和步幅的大小。如果鞋的前蹺降低,蹠趾關節與腳蹠運動的先後順序含混,就會大大影響運動的技術效果進而降低運動成績。

2.腳趾的活動與放餘量

腳在行走時,受前後移動衝力的影響,腳趾會向前移動5~10mm的距離,所以腳趾的前端與鞋子的前端要保持一定的長度,防止頂腳,這個長度量就是放餘量。

鞋子有了放餘量,不僅使腳感覺到舒適,而且還增加了鞋子的美觀。特別是一些尖頭鞋、瘦頭鞋的造型,都是在放餘量部位進行變化。

3.蹠趾關節與前後身分界線

人腳在走路時,蹠趾關節是彎曲活動的。在楦體上,一般把蹠趾關節之前的部位叫作楦前身,蹠趾關節之後的部位叫作楦後身。由於第一蹠趾在前、第五蹠趾在後,連接第一和第五蹠趾關節點可以在楦底上得到一條斜寬線。那麼斜寬線是不是鞋楦的前後身分界線呢?

將楦底麵在黑板上摩擦幾下,就會看到一條明顯的分界線,這才是楦底前後身的分界線。在分界線之前,楦底呈凸起狀,在分界線之後,楦底呈凹陷狀。

前後身分界線是如何確定的呢?赤腳站立並把腳後跟抬起來,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第五蹠趾關節著地的位置。但由於在趾蹠關節的外層包裹著豐厚的肌肉和脂肪形成關節球,所以楦底前後身分界位置確定在關節球後邊沿位置,而不是關節點位置。如果將鞋楦平放在桌麵上,與桌麵接觸的位置線就是楦底前後身分界線。

4.淺口鞋的口門位置

口門是指鞋口的前端與背中線相交的位置。一般的滿幫鞋大多屬於深口門結構,口門位置在鞋長度的2/5附近或更靠後一些。淺口鞋是指鞋的前臉比較短,口門位置比較靠前的一類鞋,口門位置大約在鞋長度的1/4附近。

這是男式三節頭鞋、女淺口鞋和運動鞋的口麵位置示意圖,其中女圓口鞋和運動鞋都屬於淺口門類型,男式三節頭鞋則屬於深口門類型。

淺口鞋的口門位置與腳的蹠趾關節活動有關。如果口門位置與腳蹠趾關節的彎折位置相重合,行走時就容易造成磨腳,因此設計淺口門這一類鞋時,要注意將口門位置與腳的彎折位置錯開。腳背的彎折位置在哪裏?把腳後跟抬起來,在腳背處就會出現彎折的部位。一般情況下是將楦的蹠圍線與背中線的交點定為淺口門位置。

腳上的彎折位置在鞋楦上也有對應的點,叫作楦背起彎點,大約占腳長的75%。在起彎點之前屬於腳趾範圍,在起彎點之後屬於腳背範圍。

5.三節頭鞋的前包頭位置

三節頭鞋是男鞋的一種傳統款式,鞋身被分為三節,其中第一節為包頭部件,所以被叫作三節頭鞋。三節頭鞋前包頭的長度取多少合適?有些鞋的前包頭為了突出好看,設計得比較長,結果造成腳趾在行走時“板腳”、不易彎曲,如果強行彎曲,包頭上出現皺褶,影響鞋的外觀質量。人腳在走路時,蹠趾關節形成第一條彎折線,如果用腳趾著地,還會出現從大拇趾肚到小趾端所形成第二條彎折線。所以設計前包頭時應該避開小趾端點位置。

前包頭長度占前幫長度的2/3以上,並且設計成向前彎曲的弧線,就可以避開小趾端點之前。為了使前包頭的長度在前幫中占據黃金分割點上,要選擇楦底加長的男式三節頭鞋專用鞋楦,這樣才能達到設計效果。

6.後跟骨與後主跟的設計

在鞋幫後跟部位的幫麵和幫裏之間,都會裝配一個較硬的部件,這就是後主跟,現在叫作後港寶。後主跟對鞋幫起著支撐、定型和補強的作用,對腳有保護、穩定和平衡的作用,特別是對腳後跟骨的保護是不容置疑的。設計後主跟時,主要依據腳的後跟骨形狀。腳後跟骨上沿點的高度占腳長的21.66%.,這是設計後主跟的基本高度,再加上底口的加放量6~7mm,就構成了後主跟的高度。腳後跟骨的長度占腳長的1/3左右,這是設計後主跟的參考長度,然後再根據鞋幫部件的結構特點來確定長主跟、中長主跟和短主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