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思考,心理學是人類認知自我的探索。心理學是現代哲學的具象,科學心理學是二者的未來——作者。
人屬於生存環境組成的一部分,人的行為操作是由主觀意識發出指令得以形成,但主觀的指令脫離不了客觀環境的交互“製約作用”,無視客觀環境刺激需要的主觀是虛妄的、不利於自我存在的。所以說,人的行為雖然是主觀的,但不能完全由自己決定。人本主義心理學者很難接受行為主義關於人不能自由地決定自己行為的觀點。
人本主義強調了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價值,行為主義強調環境刺激的塑成作用,精神分析強調情感的製約作用,認知學派強調思維決策和行為發生的密切關係,生物學派強調遺傳信息形成的有形部分對無形部分的基礎價值(物質存在對精神活動的作用關係)……這些學派都是從一個獨立的角度探究心理行為發生及發展變化的成因,但因“此視角”否定“彼視角”的論斷則是有失偏頗的探究方式。盲人摸象因為“先天性探知能力的不足”導致認知的偏頗,正如我們今天的心理學派的論斷表現是一致的,也是因為我們認知探索能力的遺憾。因此,以人類生存發展的改善為根本,全麵探索心理行為的優化,整合各學派,得出更加客觀科學的認知,並有效的指導我們的生活改善,是我們心理學今天的任務。
獻給我尊貴的朋友,中科所同學——張麗女士。
——作者於南京。
2010年4月16日目錄。
正如牛頓所說,今天的發現都是站立在前人的肩膀上建立起來的。心理學人格理論的整合發展,正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作者手記。
人格的內涵。
人格,取格式之意。一方麵指社會人區別於其他類生命的特征,另一方麵指社會環境下人與人之間行為心理特征的區別。人格論圍繞這兩方麵作為核心闡述。人格與其他非社會生命生存特質的區別也側麵體現了社會人人格進化變遷的過程,是人格論述依據的縱向脈絡;社會人與人之間特征的共性和區別,是人格論述依據的橫向脈絡。
什麼是人格?
縱觀前人所論,各有偏執,大有把簡單現象複雜化的理論發展階段特征。每一家雖然偏重的視角有所差異,但把“人格”理解為“人類的行為模式”是一致的。這裏的模式即指在生存活動過程中,人類群體及其個體相近或一致行為方式,穩定、規律性的表現。
群居是很多生命共有的特征,對人類來說就是生存的社會化屬性的淵源。人類的社會化屬性使人類的行為模式烙上群居關係特征的烙印,人格既體現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同時也體現人與非人生命群體生存特征的區別。任何概念的形成標誌都是其內涵和外延的確定,及其有別於其他概念的價值。因此,人格限定了人的行為模式和非人的行為模式的區別,即人與其他非人類生命的行為模式意義的區別;同時限定了人與人之間的特征區別,即社會人的個性化表現特征。
綜上所述,我們將人格概括為:由遺傳構建個體生存發展的基礎,在當前環境中,個體的自主需要和外界有效刺激交互作用下,形成個體獨特的社會道德傾向性行為反應模式。
一、人格生物性基礎的意義。
生命是生物的屬性,生命的存在發生發展的狀態是以生物表現為前提的。人是生命裏一個凸顯的群體,和所有的生物延續一樣,不僅形體得以遺傳,智力等心理行為模式也通過遺傳得以相應地再現。主題一句話幼年發展的重要影響作用,是迅速獲得基本生存能力的適應性需要。
【從總體上,這些理論家以新弗洛伊德主義者而著稱。因為他們保留了弗洛伊德的許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設,他們認為弗洛伊德的局限是他沒有認識到出生頭幾年後人格的變化,他強調本能而忽略社會影響,以及他對人類本性總體上的消極描述。】。
——人格科學童年的行為經曆為什麼對人的一生產生的影響相對更大,這恰是和生命個體適應生存的生物性發展模式完全相應的。如動物產下後代,麵臨殘酷的生存競爭環境,父母輩不僅要自我生存,還肩負照顧後代的責任。很顯然,後代子女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獨立生存的能力,就是對養護者生存壓力的最大減輕,同時,相對增加了新生後代生存的機會,提高種族延續的幾率。生物幼年期的迅速成長是生物與生存環境“交互性反應”的自然結果。人格發展前期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個體的生存所需的身心基礎條件,在遺傳過程中處於快速發育狀態,個體的身心係統在做存活適應的基本機能的構建,是對遺傳獲取的身心基因基本物質形態完形化,是對通過遺傳途徑獲取的所有發育成長信息個體化“重現”的喚醒(包含變異再現)。主題一句話人的發展是由生物性發展向精神性發展為主的變化趨勢,並由獲取觸覺刺激為主迅速轉向獲取視、聽等其他感覺刺激為主的機製形成過程。
【年幼兒童經曆一係列以主要的性敏感區為標誌的發展階段。兒童經曆口唇期、肛門期、生殖器期,最後進入性器期,能進行健康的性欲發泄。】。
——弗洛伊德在生命早期生物性發展需要的刺激中,口唇、肛門、生殖器、性欲等是主要的刺激發生途徑,對個體的生物性發展及相關的心理模式形成起到重要影響作用。但是,個體從出生到發育成長,接受的刺激是由內部生理性發展需要為主,到認知情感精神發展性需要為主流轉變的。對於生命個體——人來說,生理性發展需要的刺激是心理或者精神係統發展結構的沉澱和基礎,也是每個人結構發展的第一層,認知情感發展性需要是心理或精神係統發展結構的主體和高層建築。弗洛伊德先生認識到個體發展中,生理性刺激(如觸覺)對發展個體心理係統的影響,但也相對輕視了視、聽覺對神經係統(精神)形成的主體刺激作用。主題一句話父母體胖,子女體胖的幾率就大,但不是必然。心理的發育也是這樣。
【要麼把自己歸為某“類”人,要麼確認自己有某些“特質”。這就是研究人格的特質理論。研究特質的人們試圖確定能夠描述大多數人的那些類型或特質,這些特質或類型可以用來預測行為。】。
——人格科學特質論是對人格生物性基礎的最佳解釋。所謂人格特質是在個體獲取遺傳信息形成的一定特征生理結構的基礎上,發展出穩定的、身心行為傾向的特征。遺傳信息是綜合存在的,既有生理發展的定位,又有心理發展的定位;但不管是生理的還是心理的信息定位,都要個體身心發展結合當前生存環境的當前刺激,才有最終確定的發展定位。如生理的遺傳與發展,先天的像父像母的因素,但骨與肉的發育依賴的滋養不是先天提供的,後天提供的營養對個體的最終發展結果起到重新塑造的作用。父母體胖,子女體胖的幾率就大,但不是必然,如長期客觀的營養不良必然導致其瘦弱狀態。身體的發育發展是這樣,心理的發育發展也是這樣,都是在遺傳的基因藍圖上經曆當前生存環境的變異進而修改。所以,心理的存在,並不完全是後天再造的結果,如智力等。天分特質等就是個體社會化人格的發展前身,表現出更多的生物性特征。任何心理行為都是在生理的神經結構中完成的,所以身心是一體的,發生、發展表現出的特征是一致的。
二、人格形成與當前環境的關係主題一句話人與“其他共生事物”是互為環境的關係。人格的形成,在以生物遺傳結構為基礎的前提下,是在當前生存環境的交互刺激反應過程中發生發展的。如代代遺傳並非將父母代所有的遺傳特征完全複製於後代,受精卵結合形成的過程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競爭過程,這一受精重組的過程同時也是上代部分遺傳信息丟失的過程。遺傳僅是提供發生發展的可能、生理特征的可能和心理行為特征的可能。成為個體自身的人格特征,必須經曆後代個體於當前生存環境交互刺激反應作用的過程才能得以實現,這個過程可以簡稱為“現世經曆”。生存的環境總是在發生著變化,伴隨人類的進化,生存環境也各不相同,因此造就的人格特征也自然有所變異。可以簡單地歸納為,遺傳提供了人格發展傾向的可能和前提,現世經曆塑造了個體當前人格的具體特征表現。
這裏還需要糾正的是人與生存環境的關係。從有生命以來,不僅僅指人類的存在,生命和環境的關係就是平等的、交互的。確切地說,人與環境的關係是指人與同一生存環境中的其他事物之間的關係,每一類生物既是麵對生存環境的獨立個體,同時又是生存環境的一部分。也就是人與“其他共生事物”是互為環境的關係。氣候等各類大自然災難同樣是與人類生命共生的,並互相製約。在人類共生的環境中,影響人格發生、發展的最重要的一環是人際關係環境,人與環境的最困難關係是人與自然災難的關係。主題一句話防禦機製意味著人類生存的被動境遇,生存機製還有體現生命主動性的“施加機製”在起著重要的作用。
【新弗洛伊德心理學家把人們碰到各種威脅時所采取的應對策略稱為“防禦機製”。(Snyder,1998)阿德勒·安娜·弗洛伊德以及另一些人也主張從新的角度看待防禦機製以取代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描述的自我免受本能壓抑的無意識過程。(Snyder,1998)】。
——人格科學當我們明確了人類所共生的環境的組成,人與環境的關係不再是被動接納的,人類本身就是環境作用的主體之一,同樣通過自己的活動產生給予他物的刺激,環境也作出相應的反應。因此,人格產生的行為機製就不僅是被動的“防禦機製”,還有其另一麵“施加刺激的機製”,如攻擊機製、獲取機製、施加影響機製等。個體生命存在需要身心機製的機能維護才能得以實現。個體在活動的過程中,機體總是與外界的各類刺激相交互,交互過程的特點及方式就是生命個體的生存機製。至於是否是被動的防禦機製,還是主動的施加機製,或者是其他機製,都須依據一定的標準區分,而不是籠統地稱之為防禦機製。如果將個體生存機製都稱之為防禦機製,那說明,個體生存的狀態在與生存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總是處於被動、孤獨、受壓迫的境況,否定了人對自然環境、自我能動作用的存在和平等環境的關係。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萬物共同組成了自然,每一種生命的存在都是共融聯係的,同樣,每一種生命在自然世界的位置也是各自相對獨立平等的。因此,當我們客觀考察人的生存、人格的存在及發生發展特征時,要將人與自然環境放置於相對平等的立場,否則必然失之偏頗。主題一句話人類生活相關的一切現象,無不體現人格的特征。
【沙利文認為,無論是現實的人格還是我們想象的人格,都不能脫離人際關係而存在。人格“從來不能與複雜的人際關係相隔絕,人們生活在這種複雜的人際關係中,並成為他自己”。(Sullivan,1953)我們隻有觀察人們對各種人際情境作出怎樣的反應,才能了解他們。在沙利文的體係中,“自我”的概念得到進一步發展,它隻有在人與人的關係中才是有意義的。】。
——人格科學哲學中事物是“聯係”的觀點,可以幫助我們通過環境反映、了解個體或群體的人格特征。個體人格形成、發展、變化所需要的刺激就是源自環境中各類關係的動態存在。通過對個體社會行為及相關聯生存事物的觀察,就能得到對個體人格特征各方麵的認知。
三、人格形成的自主性價值。
明確了人與環境的共生關係,我們就會發現人類的自主意識對人格形成的推動作用。主題一句話每一個生命的生存都需要支持:自我內部的支持和外界環境的支持;自主也經曆由自發到自覺的過程,由潛意識到覺意識的過程。
【和阿德勒不讚成溺愛孩子一樣,埃裏克森發現,父母的過度保護會阻礙這個年齡兒童的自主性的發展。如果不允許兒童進行探索,不能獲得個人控製感和對外界施加影響的認識,兒童就會產生一種羞怯和懷疑的感情。】。
——人格科學在任何階段,個體都是需要支持的自我,即既要有自己的獨立性又要有環境或外在的支持(依托於個體生命存在的情感屬性)。因此,人在生命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既不能給予完全的嗬護使個體削弱自主,也不能給予完全的拋棄使個體厭惡社會,每一個階段都是自主發展和社會性支持相互作用的協調。如果不得協調,個體將出現社會化屬性的障礙。
自主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表現出特定的發展趨勢:個體的發展先經曆潛意識自主到覺意識自主的過程,再由理解自主、建構自主、樹立自主(生活裏通常所說的“自我”)到完全自主的發展過程(因為自始至終,生命個體總是以自我需要為中心、為生命活動的出發點,自我需要是自主的本源)。潛意識自主,是本能性自我中心表征,外界一切無條件無理由的為我存在而存在;覺意識自主,是覺察到自我存在的需要和條件限製的狀態,是自主的現實性得以發展萌芽的自主混沌;覺意識自主的矛盾期從意識到外界對自我保存需求的限製開始,直到完全自主的形成。人生大部分是在覺意識自主的矛盾期度過的,在這一過程中,理解自我存在價值和意義、樹立自我和世界的關係(世界觀)是覺意識自主的內涵;當形成了自我和世界的觀念,就開始了完全自主的生存活動。在完全自主的曆程中,是自我和外界最佳的協調,自我相對不再受外界的限製,自我完善為外界環境提供最大的價值作用。環境成就個體的發展,個體自主的完形能反哺環境,自我和環境是互哺互利的有益關係,這就是完全自主,也是完善的自主。正如孔子所言,“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隨心所欲、不為拘泥,而且不逾矩,完全與社會融於一體,我即社會、社會即我,我即環境、環境即我。主題一句話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是先天的身心機能作用,更是在先天機能中發展出來自我的強大自主能動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