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電視中聲音的呈現方式(1 / 2)

作為電視重要表現手段之一的聲音部分,在很長時間內一直在電視節目中處於配角地位。聲音更多的時候被認為是用來為畫麵服務的,所以創作中對於聲音的重視程度並不是很高,尤其是來自生活原生態的這些非劇情類的節目,對聲音的重視程度要低於其他節目。這不僅體現在節目的最終創作上,即使在設備的配備上也有比較大的差距。

第一節 電視中聲音的呈現方式

電視裏聲音的呈現形式,在電視節目中不外乎同期聲、解說、音樂及動效。從來源區分,聲音基本來自於兩種不同的途徑:一類是前期拍攝中現場錄製的,一類是後期編輯過程中錄製或添加的。從表達來說,同期聲與解說詞參與到節目的表達或內容的傳遞,音樂與動效雖說也是為了內容的傳遞,但更多的時候是為了獲得某種效果或情緒而製作或添加的。從聲源來說,同期聲來自於生活,是利用鏡頭的記錄特性,拾取了生活中能夠被拾取並能夠用來表達意義的聲音,是電視節目裏一種重要或主要的表意手段。其他三類聲音則都是為電視節目特意創作的,因此無論音質上還是表達意義的準確性,同期聲在大多數時候與解說詞、音樂、動效等並不能完全一致。同期聲的采錄由於受環境、技術等限製,往往很難做到技術上音質的完美,同時也很難做到表意的準確性。同期聲有兩類聲音,一是被拍攝人物的說話聲,另外一類是拍攝地周圍的環境聲。被拍攝人物的說話聲音,由於其語言組織是隨機的,表達上自然無法像解說詞一樣經過深思熟慮,顯得比較隨意,邏輯性和語言的精練程度都會受到影響,因而也就很難做到準確。

1.同期聲:分為語言聲與環境聲兩種。語言同期聲一般都要加入到節目的表意中去,所以通常還能夠引起拍攝者的重視。語言表達是電視表達過程中傳遞信息的一個重要表意手段,無論這種聲音的呈現是以采訪的形式還是以客觀記錄的方式,創作者對這類聲音的拾取投入相對要多一些。這類聲音的拾取更重要的是判斷哪些內容與節目表意有關,哪些無關。這種“判斷能力”至關重要,但這種判斷能力不是憑空來的,而是作者對節目的把握能力、與人的交往能力、節目的拍攝經驗等因素的綜合體現。除了語言之外的環境同期聲,是許多電視節目中經常被忽視的。之所以被忽視與許多創作者對聲音的作用或功能了解得不是十分透徹有關,認為這些不直接參與內容表達的聲音可有可無,與其花時間去錄製這些作用不大的嘈雜的背景聲音,還不如去做些別的工作,於是出現了隻重視語言聲音的記錄而忽視其他聲音拾取的現象。出現這樣的問題,除了過去多年我國影視創作中對聲音認識的某些誤區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創作中“聲音意識”沒有建立。許多創作者並沒有將聲音的作用提高到創作的高度,尤其是那些語言以外的聲音。

2.解說詞:一般情況下由於解說詞直接參與意義表達,所以大多數創作者對解說詞的重視程度是足夠的,需要解決的是解說詞的寫作水平問題。編輯中更多的時候要考慮解說詞是否能夠很好地表達所要表現的內容,解說者的風格、語速、音質等是判斷解說詞是否符合節目要求的標準之一。後期編輯有兩個問題需要考慮:一是每個段落的解說詞與其前後部分的銜接,解說詞大多數時候是與同期聲相銜接,內容的銜接與否不完全由寫作能力決定,需要在兩種甚至更多種形式中做選擇,解說詞不是完整的表意,而是段落的表意,解說詞的段落與段落之間往往不是一個完整的內容表達,所以段落與段落之間也應該不是完整的邏輯關係,中間還穿插有其他表達形式。解說詞的銜接關係除了與同期聲相連接這種最常用的方式外,還有可能與電視表意中的其他任何形式相連接,所以考慮銜接問題不是單純的文字與文字的邏輯連接;其次是由於表達形式上的變化,電視解說詞以文字方式創作然後以聽覺方式傳播,表達語氣是否能夠互相銜接,這種銜接除了意義表達的順延關係之外,還需要考慮到前後的語氣、語調等,雖然前後聲音不是同一個人,但意義和表達的整體連貫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