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出對方有可能執行的十一個方案後。方信便不再分析下去。因為剩下的方案。執行的可能性很。如果對方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軍人。方信覺得不會停止。而是把所有可能性都算到。
但對方隻是一個優秀的學生。一切都在紙上談兵。所以,最低的可能性。對方在擁有強大優勢的情況下,是不會用的。而當對方處於劣勢的時候。再用也來不及了。
看到被派出去的參謀還沒回來。方信便開始進行現有物資的調配。
先是把總物資全部調配給中央部隊。剩下的可調用物資則平均分配給兩個邊路。這樣一來。便造成兩個邊路很多部隊隻拿到一半不到的物資。而中央部隊則有近一倍的物資使用。
調配完畢後。方信開始研究讓那個邊路做誘餌。那個邊路做主攻。至於中央的機甲軍。在得到物資補充充足後。便開始分散式的隱蔽。
由於物資調動頻繁。在加上中央部隊數量大。防禦性強。藍方並沒有察覺中央的機甲軍已經隱蔽出去。還以為那些無人機甲是中央軍的機甲部隊呢。
方信看到第一步已經完成。不由的送了口氣。現在就看再生資源能不能在自己手上變成物資裝備了。如果行。那這場仗可以勝利在望。
很快,那個參謀便回來了。帶來的確實是好消息。方信以打折的方式。把再生資源賣出。換回一批物資裝備。雖然數量有所減少。但支援兩個機甲軍還是綽綽有餘的。
一切準備就緒。方信也選定了作為誘餌的部隊。就是左路軍。左路是一片丘陵地帶。很利於機甲作戰。而右路則是山高水深的林河地帶。不利於機甲作戰。
方信之所以放棄有利地形。而轉不利的地形為主攻。也是為了加強迷惑敵人。
誰會想到敵人會把不利於作戰和行軍的地方,作為主攻方向呢。
要的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戰爭終於打響了。一起都按照方信的計劃在進行。左路軍節節敗退。向中部靠攏。有收縮防守的架勢。而右路軍則一動不動的死守一片山地。
藍軍的攻擊也很猛烈。在看到紅軍節節敗退。隻有死守的樣子。藍軍的指揮官接受了劉誌的建議。調動一個裝甲集團軍在自己的左路和紅軍的機甲軍糾纏。
而調三個集團軍為中路突擊力量。兩個機甲軍為右路主攻。想紅軍是中部發起了猛攻。
劉誌看到紅軍被壓製在中路做龜縮防守。而自己這邊。不論是大局的全麵性。還是物資的精確性。都達到一個自己很滿意的標準。便樂嗬嗬的看著紅軍的最後失敗。
就是期間。藍軍左路軍報告。紅軍有反撲現象。也沒在意。因為當時紅軍的中路被藍軍打開了一個缺口。他正忙著指揮部對。集中優勢兵力。擴大缺口。從而一舉殲滅紅軍。那有功夫管磨洋工的左路軍變化。
等他遺憾的看著紅軍的缺口被堵住的時候。光顧著生氣鬱悶沒抓住好機會。發誓再有一次,一定不會放過。更把左路軍的事忘到腦後。
就這樣。場外觀眾的眼裏。藍軍如同被膠水粘住一樣。和紅軍的中央部隊絞殺在一起。而藍軍的左路。已經被紅軍的機甲部隊突破。並向著藍軍的後勤補給基地撲去。
至於藍軍留作預備隊的一個機甲師和兩個裝甲軍。則像得了夜盲症一樣。對從身邊擦身而過的紅軍機甲部隊。視而不見。悠哉悠哉的在討論。紅軍會在什麼時候被消滅。
方信看到地圖上。紅軍機甲部隊的指揮官發回來的情報。知道部隊已經摸到後勤補給基地的門口。即將發動猛攻。
突然,方信有一種很不好的預感。立刻發報。告訴紅軍機甲部隊的指揮官。分出一路精銳機甲部隊。立刻向藍軍指揮部突進。又告訴機甲指揮官。一旦遇到強烈的阻擊。在減少傷亡的情況下。盡可能的破壞敵人的後勤補給基地。保證突擊藍軍指揮部的部隊。突擊成功。同樣。對突擊指揮部的部隊指揮官下的是在遇到阻擊的時候。保證襲擊後勤的部隊成功。
就在方信發出應急指令的時候。場外已經一片嘩然。
當然這不是對場內的戰鬥。而是對一個。確切的來是一個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