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雜項3(1 / 3)

耶穌誕生的那一晚,一在曠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聽見有聲音自天上傳來,向他們報耶穌降生的好消息。根據聖經記載,耶穌來是要作世人的王,因此天使便透過這些牧羊人把消息傳給更多的人知道。後來人們就效仿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處報人傳講耶穌降生的消息,直到今日,報佳音已經變成聖誕節不可缺少的一個節目。

通常佳音隊是由大約二十名青年人,加上一備裝扮成天使的小女孩和一位聖誕老人組成。在平安夜晚上大約是九點過後,開始一家一家的去報佳音。每當佳音隊去到一個家庭時,先會唱幾首大家都熟悉的聖誕歌曲,然後再由小女孩念出聖經的話語讓該戶人家知道今夜是耶穌降生的日子,過後大家一起禱告再唱一兩首詩歌,再由慷慨大方的聖誕老人派送聖誕禮物給那個家庭中的小廳子,整個報佳音的過程就完成了!整個報佳音的活動大約要持續到第二天淩晨四點左右才結束。

聖誕卡

世界上第一張聖誕卡是1843年英國人亨高樂爵士提議,由約卡爾葛聖誕禮物據《聖經》記載,來自東方的聖人在耶穌降生的時候贈送禮物,這就是聖誕老人為兒童贈送禮品習俗的由來。

英國少年兒童在聖誕前夕把長統襪子放在壁爐旁,相信聖誕老人在夜裏會從大煙囪下來,給他們帶來滿襪子的禮物。法國的少年兒童把鞋放在門口,讓“聖嬰來時把禮物放在鞋裏麵。”

感恩節的由來

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美國的感恩節。感恩節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美國人合家歡聚的節日,因此美國人提起感恩節總是倍感親切。

感恩節的由來要一直追溯到美國曆史的發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號船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達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處在饑寒交迫之中,冬天過去時,活下來的移民隻有50多人。這時,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給移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還特地派人教他們怎樣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終於獲得了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按照宗教傳統習俗,移民規定了感謝上帝的日子,並決定為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邀請他們一同慶祝節日。在第一個感恩節的第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歡聚一堂,他們在黎明時鳴放禮炮,列隊走進一間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誠地向上帝表達謝意,然後點起篝火舉行盛大宴會。第二天和第三天又舉行了摔跤、賽跑、唱歌、跳舞等活動。第一個感恩節非常成功。其中許多慶祝方式流傳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最初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由各州臨時決定,直到美國獨立後,感恩節才成為全國性的節日。

1863年,林肯總統把感恩節定為法定假日。到1941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令,把感恩節定在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每逢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凡,人們按照習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禱,城鄉市鎮到處都有化裝遊行、戲劇表演或體育比賽等。分開了一年的親人們也會從天南海 北歸來,一家人團團圓圓,品嚐美味的感恩節火雞。感恩節的食品富有傳統特色。其中最吸引人的大菜是烤火雞和南瓜餡餅。烤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通常是把火雞肚子裏塞上各種調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後整隻烤出,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給大家。火雞在烘烤時要以麵包作填料以吸收從中流出來的美味汁液,但烹飪技藝常因家庭和地區的不同而各異,應用什麼填料也就很難求得一致。此外,人們在餐桌上還可以吃到蘋果、桔子、栗子、胡桃和葡萄以及碎肉餡餅、小紅莓醬等。感恩節宴會後,人們有時會做些傳統遊戲,比如南瓜賽跑是比賽者用一把小勺推著南瓜跑,規則是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終點者獲勝。 比賽用的勺子越小,遊戲就越有意思。

多少年來,慶祝感恩節的習俗代代相傳,無論在岩石嶙峋的西海岸,還是在風光旖旎的夏威夷,人們幾乎在以同樣的方式歡度感恩節,感恩節是不論何種信仰、何種民族的美國人都慶祝的傳統節日。

北美有兩個不同的時間過感恩節,加拿大的感恩節在十月的第二個周一(十月九日),美國的感恩節在十一月的第三個周四(十一月二十三日)。大約是因為加拿大在靠近北極的地方,冬季來得比較早,而美國靠南一些,冬天來得比較遟,所以,節日比較晚一些。不過,一般人隻知道美國的感恩節,並不知道加拿大的感恩節。

龍生九子都有誰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而龍的九子在中國古代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

囚牛,龍生九子之一,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音樂,蹲立於琴頭。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睚眥,龍生九子之一,龍身豺首,性剛烈,最是好殺嗜殺好鬥,刻鏤於刀環、劍 柄吞口。相貌似豺,好腥殺。常 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嘲風,龍生九子之一,平生好險,如今殿角走獸是其形象。

蒲牢,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 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鍾上,並將撞鍾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鍾,求其聲大而亮。

狻猊,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贔屭,又名龜趺、霸下、填下,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龜為其形象。

在拆除北京舊城牆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牆下各發現半個贔屭,因此有贔屭馱著北京城之說。

狴犴,龍生九子之一,形象老虎,傳說其好訴訟,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負屭,龍生九子之一,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螭吻,又叫鴟尾、鴟吻,龍生九子之一,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鴟尾到底是一種鳥還是傳說中海上的鯨魚沒有確定的說法。

也叫好望。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另外還有說嘲風、囚牛、負屭並非九子,取而代之的則是:

饕餮,傳說中的一種凶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麵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

形似狼,好飲食。鍾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麵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蚣蝮,應為,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性喜水,被雕成橋柱、建築上滴水的獸形。

椒圖,龍生九子之一,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

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還有說螭、麒麟、犼、貔貅也是九子

螭,或螭首,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

麒麟,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雄的名麒,雌的名麟。麒麟的形狀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獨角,麟無角。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

現在普遍認為麒麟就是長頸鹿。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貔貅又名天祿、辟邪。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

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財聚寶,隻進不出,神通特異。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製品正因如此。

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寓意一

安居樂業:唐高宗麟德三年(666)初春,高宗李治與皇後武氏一同去泰山行封禪大禮,路過鄆州(今山東菏澤一帶)時,高宗得知有戶姓張的人家,祖孫父子叔侄兄弟同居,已曆九世,高宗決定親自去取經。老翁給他寫了一百個“忍”字,高宗激動得流下了眼淚。後人據此史實,繪成九隻鵪鶉嬉於幾叢菊花間的圖畫,以“鵪”諧“安”,以“菊”諧“居”,九數寓九世之意,圖名就稱“九世同居”,用作合家團聚、同堂和睦的祝願。也有畫一隻鵪鶉棲於山石菊花旁,地上有一些落葉,以落葉諧音“樂業”,寓意“安居樂業”。

八仙慶壽:八仙的故事,遠自唐代起即在民間流“八仙慶壽”圖所展示的,就是眾仙會集鬆柏台上,仰望雲間、口頌祝詞的情景。此圖便在壽慶場合使用,除明示壽星得八仙祝吉可獲無疆之壽的祥瑞外,圖中的鬆柏壽石、仙禽蟠桃、祥雲瑞靄等景物,在傳統民俗文化裏均有祝壽的涵義。此外,民間又有將八仙各自的法寶予以特寫,並組合為形式不同之裝飾形圖案的習俗,稱“暗八仙圖”,緣其象征意義而廣受青睞。

吹簫引鳳:春秋時代,秦國國主秦穆公有位愛女,小名弄玉,不僅如花似玉,還擅長吹笙,自成音調,聲如鳳鳴。在她十五歲那年,一天晚上在恍惚中看到有一少年飛到她所在的鳳台上吹奏起簫來,並告訴弄玉他住太華山中。此後弄玉茶飯不思。秦穆公知道後派人找來了這個少年,弄玉的病不治而愈。從此,弄玉天天在鳳樓和少年合奏笙簫,伉儷應和,情同膠漆。某一天夜裏,兩人正在皎潔的月光下合奏,忽然有一龍一鳳應聲飛來,將他們接引上天成了仙。原來這少年是上界的樂仙,名叫蕭史。因為同弄玉有夙緣,所以借簫聲作合。這段傳說,導引出“乘龍快婿”、“神仙佳偶”、“吹簫跨鳳”等一係列婚姻讚詞,根據這個題材繪成的瑞圖,就是對美滿婚姻的期盼。

瓜瓞綿綿:來源於《詩經》中的《綿》,其首句“綿綿瓜瓞”四字,成為一種祝願子孫昌盛,興旺發達的吉祥圖畫的名稱。瓞即小瓜,瓜瓞綿綿的涵義為瓜始生時常小,但其蔓不絕,會逐漸長大,綿延滋生。傳統的《綿綿瓜瓞》圖式有兩類,一類是瓜連藤蔓枝葉,另一類還加上蝴蝶圖案,取蝶與瓞同音。此圖清代尤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