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不如爭氣,翻臉不如翻身
南北朝時的高洋在尚未稱帝時,政權在其兄長高澄的手裏。高洋的妻子十分美豔,高澄很嫉妒,而且心裏很是不平。高洋為了不被高澄猜忌,裝出一副樸誠木訥的樣子,還時常拖著鼻涕傻笑。高澄因此將他視為癡物,從此不再猜忌高洋。
高澄時常調戲高洋的妻子,高洋雖然氣得不行,但他也假裝不知。後來高澄被手下刺殺,高洋為丞相,都督內外諸軍。朝中大臣素來輕視高洋,而這時高洋大會文武,談笑風生,與昔日判若兩人,頓時令四座皆驚,從此再不敢藐視。高洋即位後,初政清明,簡靜寬和,任人以才,馭下以法,內外肅然。
當時西魏大丞相宇文泰聽到高洋即位,便借興義師的名義,進攻北齊。高洋親自督兵出戰,宇文泰見北齊軍容嚴整,不禁歎息道:“高歡有這樣的兒子,雖死無憾了!”於是引軍西還。
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已不存在這種不忍讓就會動輒丟性命的事了,但適時彎曲是必需之策。彎曲時更容易看清彼此更多的東西,更有利於溝通和進步。
一位名叫拉升·彼德的男士在海軍服役兩年後,回到了美國首都華盛頓。他之前服務的那家廣播公司正等待他繼續去做播音工作,但是換了個新上司。由於某種原因,這位新上司好像不大願意接受他。
於是他冷靜、謹慎地工作著。新上司對他主持的節目時間重新安排以後,他按捺不住了。他一直是和老搭檔主持某個喜劇節目的,而新安排的時間差得不能再差了——將近午夜。
他怒火中燒,準備和上司幹一場,但是為了飯碗他還是忍了下來。搭檔和他接受了這個倒黴的時間安排,兢兢業業地工作著。三年後,這個節目成為華盛頓首屈一指的節目。
一天,新上司主動邀他參加電台的聚會,這次是躲不掉了。晚會上,他遇到了上司的未婚妻。她是個聰穎、活潑、務實的姑娘。像她這樣的姑娘怎能喜歡一個沒有什麼可取之處的人呢?通過上司的未婚妻,他對上司的人格品行的看法有了轉變。
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態度轉變了——上司的態度也變了。後來,他們成了好朋友。他仍在全國廣播公司工作,並在全國一檔著名的電視節目中主持氣象預報。
己不如人時,當麵翻臉、發泄怒火隻會自取滅亡,懂得適時彎曲、暗中發力才是求勝之道。
當遭遇別人的欺辱時,是生氣對自己有利,還是忍下這口氣對自己更有利?是翻臉對自己有利,還是適時彎曲對自己更有利?這是不言自明的。當然,不能為彎曲而彎曲,要在彎曲時不忘積極進取,最後一鳴驚人,顯示出強者的實力時,自然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小事不妨糊塗,大事一定精明
公元995年,呂端被宋太宗提升為宰相。對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呂端並不覺得有多了不起,他想的是如何調動全體臣僚的積極性,為此不惜自己放權和讓位。當時和他有同樣聲望的還有一位名臣寇準,辦事幹練,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剛烈。呂端擔心自己當了宰相後寇準心中會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氣來,朝政會受到影響,於是就請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讓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的寇準和他輪流掌印、領班奏事,並一同到政事堂中議事。他的建議得到了太宗的批準,也平和了寇準的情緒。後來,太宗又下詔說:朝中大事要先交給呂端處理,然後再上報給我。但呂端遇事總是與寇準一起商量,從不專斷。過了一段時間,呂端又主動把相位讓給了寇準,自己去當參知政事。這種主動讓權,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糊塗”的舉動。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太宗從掌管全國軍事的樞密使的位子上換下來,去當負責監察百官的禦史中丞。雖然是平調,但實際權力發生了變化,他認為是呂端在中間使壞。於是,李惟清趁呂端有病在家休息,沒有上朝的機會告了呂端一個惡狀。事情傳到呂端耳中後,呂端不以為然,既沒有去對皇帝表白,也沒有去找李惟清算賬,而是淡淡地說:“我一輩子行得正,坐得直,沒有做什麼對不起人的事,又怕什麼風言風語呢?”他這種不與人計較的坦然心態也被人認為是“糊塗”。
在呂端剛剛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的時候,他從文武百官前麵經過,一個小官由於平時聽多了呂端“糊塗”的傳聞,對他很不服氣,以很不屑的口吻來了一句:“這個人竟也當了副宰相了?”呂端的隨行人員覺得很不公平,要問那個人的姓名,看看是幹什麼的。呂端製止說:“不要問,你問了他就得說,他說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對這種公然侮辱我的人我便會終生不能忘。著意地去報複對我來說是肯定不會的,但以後如果有什麼事涉及他,撞到我手裏,想做到公正對待也一定很難。所以,還是不知道的好。”這種君子不念惡,揣著明白裝糊塗的舉動對呂端來說,是一種自我修養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糊塗”。
呂端的“糊塗”,還表現在他的不置產業上。他不僅為官非常清廉,貪汙受賄之事從來沒有,就是應得的那份俸祿也常常分出一些周濟照顧別人。以至於後來呂端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竟因生活困難,沒錢結婚,隻好把房產抵押給別人。真宗皇帝知道這個事情後,很受感動,從皇宮的開支中支出了五百萬錢把呂家的房產贖了回來,另外又賞了不少金銀和絲綢,替呂家還清了舊賬。以宰相之尊,而後人貧困至此,在常人的眼裏又是多麼“糊塗”。
呂端一生經曆了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幾乎沒有受到什麼衝擊,這種經曆在封建王朝中實在是不多見的。這與他在大局、大節問題上毫不糊塗,但在事關個人利益的問題上卻能“糊塗”了事的品質是有很大關係的。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不管是當官還是為人處世,都應該學學這種“糊塗”的精神。
“做人難得糊塗”這句話的潛台詞是:在麵對許多的痛苦和麻煩時,裝“糊塗”是保全自我的處世之道,因為沒有人會對一個“糊塗”的人提過多的要求。而糊塗下麵掩藏的清醒則是你出奇製勝的關鍵。
從後退中贏得進攻的時間
漢惠帝六年,相國曹參去世。陳平升任左丞相,安國侯王陵做了右丞相,位在陳平之上。
王陵、陳平並相的第二年,漢惠帝死,太子劉恭即位。少帝劉恭還是個嬰兒,不能處理政事,劉邦的皇後呂後名正言順地成了太皇太後,替少帝臨朝,主持朝政。
呂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打算封自己娘家侄兒為諸侯王,她首先征詢右丞相王陵的意見。王陵性情耿直,直截了當地說:“高帝(劉邦的廟號)在世時,殺白馬和大臣們立下盟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現在立姓呂的人為王,違背高帝的盟約。”
呂後聽了很不高興,轉而詢問左丞相陳平的看法。陳平說:“高帝平定天下,分封劉姓子弟為王,現在太後臨朝,分封呂姓子弟為王也沒什麼不可以。”呂後點了點頭,十分高興。
散朝以後,王陵責備陳平為奉承呂後愧對高帝。聽了王陵的責備,陳平一點兒也沒生氣,而是真誠地勸了王陵一番。
陳平看得很清楚,在當時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阻止呂後封諸呂為王,隻有保住自己的官職,才能和呂氏集團進行長期的鬥爭。因此,眼前不宜觸怒呂後,暫且迎合她,以後再伺機而動,方為上策。
事實證明,陳平采取的鬥爭策略是高明的。呂後恨直言進諫的王陵不順從她的旨意,假意提拔王陵做少帝的老師,實際上奪去了他的相權。
王陵被罷相之後,呂後提升陳平為右丞相,同時任命自己的親信辟陽侯審食其為左丞相。陳平知道,呂後狡詐陰毒,生性多疑,棟梁幹臣如果鋒芒畢露,就會因為震主之威而遭到疑忌,導致不測之禍。自己必須韜光養晦,使呂後放鬆對自己的警覺,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呂後的妹妹呂須恨陳平當初替劉邦謀劃擒拿她的丈夫樊噲,多次在呂後麵前進讒言:“陳平做丞相不理政事,每天老是喝酒,和侍女遊樂。”
呂後聽人報告陳平的行為,喜在心頭,認為陳平貪圖享受,不過是個酒色之徒。一次,她竟然當著呂須的麵,和陳平套近乎說:“俗話說,婦女和小孩子的話,萬萬不可聽信。你和我是什麼關係,用不著怕呂須的讒言。”
陳平將計就計,假意順從呂後。呂後封諸呂為王,陳平無不從命。他費盡心機固守相位,暗中保護劉氏子弟,等待時機恢複劉氏政權。
公元前180年,呂後一死,陳平就和太尉周勃合謀,誅滅呂氏家族,擁立代王為帝,恢複了劉氏天下。
壓力麵前後退一步,可為自己贏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千萬不可為了一時意氣盲目向前,那樣既於事無補,又讓自己反受其害。
聰明人絕對不說自己聰明
西漢成帝時,儒學大師劉向受成帝的指派,率領兒子劉歆和一大批學者整理藏書。
劉向整理藏書時,心有所悟,便告誡兒子劉歆說:“我們讀書人有個毛病,一旦書讀多了,便以為無所不知了,容易染上傲氣,你一定要自律啊!”
劉歆提出疑問:“父親學問精深,人所敬仰,難道非要作出謙遜之態嗎?和那些無知的俗人相比,父親用不著自謙啊。”劉向一聽大怒,斥責說:“我哪裏是什麼惺惺作態?我是真的自覺無知啊!你這樣狂妄,不知世情,將來要吃大虧的!”劉歆心中不服,對劉向的話並不放在心上,他對別人說:“我父親太迂腐了,這隻怪他事事不張揚。如果換做他人,就會有更高的官職,這不是太可惜了嗎?”劉歆寫成一部目錄學著作《七略》,在別人的恭賀聲中,劉向提醒兒子說:“你寫得很好,但我並不想誇讚你。很多人就是在他人的讚頌聲中毀滅的,因為這助長了他的傲氣。天地如此之大,我們所學所知的實在太少,如果你知道這一點,時刻牢記在心,做事才不敢張狂啊。”
在整理圖書的過程中,一批戰國以前的典籍浮出水麵。劉向對此並不推崇,而劉歆卻主張向天下人推行這些典籍。為此,父子兩人發生了爭論。
劉向說:“古時典籍固然有些道理,但它並不能揭示萬物的規律。世事千變萬化,一切貴在創新,何必拘泥於古呢?”
劉歆辯論說:“是好是壞,相信人們一看便知,我敢斷定,我的意見終會有人賞識的。”
後來,漢平帝繼位,王莽掌握了朝廷大權。王莽為了篡權的需要,假意賞識劉歆,劉歆感激涕零,馬上投到了王莽的懷抱裏。有人提醒他說:“王莽要重用你,福禍未知,你不能太草率了。”
劉歆自信地說:“我一向不甘為人下,今日終有出頭之日,可見蒼天佑我。以我的智慧,隻要王莽納諫,天下的局麵定會煥然一新。”
劉歆自恃己能,頻頻向王莽進言,建議全麵複古。
劉韻的朋友為他擔心,說:“凡事說得容易,但做起來就難了,你不該輕下斷言。老實說,你做學問可以,對治國之術就生疏了。紙上談兵害國害己,怎敢涉足呢?”
劉歆被人說到自己最引以為傲之處,不禁大罵朋友是個愚人,朋友說:“我寧肯做一個愚人,這樣至少不會招惹禍患。你把自己看得無所不能,將來一定會後悔的。”
王莽依劉歆所議全麵改製,結果遭到了慘敗,激起了各地的起義。
劉歆害怕王莽追究,又自作聰明地想要發動宮廷政變,除掉王莽。很快,消息泄漏出去,劉歆絕望之下,無奈自殺了。
劉歆處處標榜自己的聰明才智,走的卻是一條笨人的路,最後自殺而死,以他的滿腹才學,實在可惜。
一個人各方麵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自大、自滿、自我標榜隻會惹來禍端。因為在自我標榜的過程中,既容易得罪人,又容易將自己的缺點暴露無遺。
真正的聰明人,永遠知道自己的缺點。聰明人永遠懂得藏巧納拙,時時謹慎處處小心,避免被人捕捉到疏漏之處。這樣一來,由於總是處於一種謙遜的姿態,不會成為被攻擊的目標,就獲得了安全。
偽裝自己,以愚困智
南唐廣陵人徐鉉、徐鍇兄弟和鍾陵人徐熙,號稱“三徐”,在江南名聲卓著。三人都以學識淵博、見多識廣、通達古今而聞名於北宋朝廷,其中又以徐鉉的聲望最高。有一次恰好南唐派徐鉉來納貢,照例要由北宋朝廷派官員去做押伴使。滿朝文武都因為自己的辯才不如徐鉉而生怕中選。宰相趙普也不知究竟選誰為好,就去向宋太祖請示。太祖說:“你暫且退下,朕親自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