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謀而後動,咬定青山不放鬆(1 / 3)

做自己的事,讓別人去說吧

中國曆史上有個著名的清官,名叫海瑞。他出生於一個並不殷實的官僚家庭,4歲時父親病逝,他和母親相依為命,生活異常清苦。母親勤儉持家,教子有方。在她的親自督導下,海瑞自幼即誦讀《大學》《中庸》等書,良好的家教與文化教育使海瑞很早就有了報國愛民的思想。

海瑞沒有中進士,而是舉人出身後進入仕途,這使得他的升遷異常艱難。開始時他被委任為福建一個縣的儒學教授,到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升任浙江淳安知縣的時候,他已經45歲了。官職雖小,海瑞仍然勤勤懇懇。此時,他節儉的名聲已經遠近皆知。

明世宗即位後,深居西苑,吃齋崇道,追求長生不老之術,不理朝政。督撫大臣爭相奉上吉祥如意的符兆之物,禮官則專門為此上表祝賀。朝臣中,自從楊最、楊爵上書反對崇道而獲罪後,再也沒有誰敢評議崇道了。但在1566年,官職不大的海瑞卻鬥膽上了一個奏本,引起了不小的風波。

他在奏疏中說:“君主是天下百姓和萬物的主宰,責任十分重大。而您勵精圖治不久,就一心一意崇奉道教,耗費天下人力物力,大興土木,這使國家法紀紊亂得不成樣子。現在的天下,官吏貪暴橫行,人民無法生活,水災旱災經常發生,各地盜賊此起彼伏,如何得了?”

世宗看了海瑞的上疏,十分憤怒,他下令將海瑞逮捕起來關在錦衣衛的監獄中,追究他的指使人。不久又把他交給刑部,刑部擬的罪是處死,報給世宗,但世宗沒有批示下來。後來,戶部司務官何以尚猜想世宗並不想殺海瑞,於是上疏請將海瑞釋放。世宗大怒,下令錦衣衛將何以尚打了一百棍並關在監獄中,日夜拷問。兩個月後,世宗死了,穆宗即位,才將海瑞釋放,官複原職。

聽從自己的心聲固然重要,但光有愛好、誌向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具備從事某項職業所需要的各種條件。就像很多人都羨慕運動員、演員的風光,但是,要想使自己成為一個運動員或演員,除了愛好和勤奮努力外,更重要的是培養自己堅定的信念,並要至死不渝地捍衛自己的信念。

勸將不如激將,激將不如逼將

隋朝末年,隋煬帝荒淫殘暴,弄得民不聊生,遍地饑荒,於是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許多有實權的朝廷官員,紛紛擁兵自重,自立為王,但大權在握的李淵並無反叛之意。

到了隋煬帝十三年,各地反叛有數十起,隋朝的江山岌岌可危。此時李淵任太原太守。他的副手裴寂是一個有長遠眼光的人,他悄悄結交李淵的兒子李世民,密謀反叛,但必須動員李淵一起行動,這樣才能借助李淵的兵權。但是勸說工作異常艱苦,於是裴寂和李世民商議,準備切斷李淵的退路,逼李淵按照他倆的意願行事。

有一天,裴寂在晉陽宮設下宴席,請李淵飲酒。二人相交已久,李淵身為宮監,到此赴宴,也合情理。於是李淵也不懷疑,就高高興興地去了。

裴寂與李淵坐定,美酒佳肴,依次獻上,二人邊喝邊談,十分快活,李淵開懷暢飲,不一會兒就有了幾分醉意。這時門簾一動,環佩聲響,走進兩個美人,都生得如花似玉,美不勝收。裴寂即指引兩美人,左右分坐,重新勸酒。

就這樣,李淵醉臥晉陽宮,兩個美人侍寢。李淵隻知沉沉入睡,哪裏還曉得什麼犯法。酣睡多時,李淵酒已醒了大半,見有兩個美人陪著,不由感到奇怪。李淵打起精神,問二人姓氏,一美人自稱姓尹,一美人自稱姓張。李淵又問她們二人是哪裏人,二人都稱是宮眷。李淵不由大吃一驚,因為和宮眷同寢隻能是死路一條。

兩位美人卻連忙勸慰道:“主上失德,南幸不回,各處已亂離得很,妾等非公保護,免不得遭人汙辱,所以裴副監特囑妾等,早日托身,借保性命。”

李淵頻頻搖頭說:“這……這事怎可行得?”一麵說,一麵走出寢門,走了幾步,正巧遇著裴寂。李淵一把拉住裴寂,叫著裴寂的字說:“玄真,玄真,你難道要害死我嗎?”

裴寂笑著說:“明公,你為什麼這般膽小?收納一兩個宮人,隻是小事,就是那隋室江山,亦唾手可得。”

李淵驚惶道:“你我都是楊氏臣子,怎麼出此叛言,自惹滅門大禍?”

裴寂說道:“識時務者為俊傑。今隋主無道,百姓窮困,四方群雄逐鹿。明公手握重兵,令郎儲士養馬,何不乘時起義,吊民伐罪,經營帝業呢?”

李淵道:“我李家世受皇恩,不敢變誌。”

李淵口說不敢變誌,奈何退路已斷,不反即死。他知道與宮眷同寢的罪名是何等嚴重,隋煬帝早對李家人心懷疑慮,若他知道這件事,一定會借口殺死自己,甚至誅滅九族。於是,李淵隻有反叛一條出路,再加上裴寂、李世民分析天下形勢,講清利害,李淵終於堅定了反叛的決心,最終建立了大唐江山。

裴寂和李世民本來是有求李淵,而且所求之事幾乎不可能獲得李淵的同意,反而會帶來殺身之禍。在久求無效的情況下,二人采用計策讓李淵無路可走,隻得聽從自己的擺布。

一個“逼”字道破了做事成功的機巧,裴寂和李世民切斷了李淵的所有可行路線,隻留下“起義”一條路,再稍示利弊,李淵怎能不從?所以,將對方逼到關乎切身利益的底線附近,不用再做什麼,對方就會出於自保的本性,而順遂你的意誌。

練就宰相的肚子,容納小人的船

韓信是淮陰(今江蘇清江市)人,他幼年喪父,後來母親也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了。韓信從小隻好讀書習武,不會種田、做生意,到了無以為生時,隻得到鄰裏家中混飯吃。

一天,韓信遇到一群惡少,其中一個侮辱韓信說:“別看你長得又高又大,好佩刀劍,其實是個膽小鬼。你要是怕死,就從我的胯下鑽過去。”韓信牢牢地盯著他看了好久,終於忍了氣爬著從他的胯下鑽了過去。市井人皆恥笑韓信,認為他膽小如鼠。這就是“胯下之辱”的由來。

有一次,韓信在水邊釣魚,餓得直冒冷汗,旁邊漂洗棉絮的老媽媽發現了,主動分出一些飯菜給韓信吃。連續幾十天,這位老媽媽每天供給韓信吃的。韓信萬分感動地說:“我日後一定要重重報答您老人家!”

過了一段時間,韓信聽說項梁率領江東八千子弟兵渡江西進,就去投奔項梁的隊伍,但一直不被人們重視。項梁在定陶戰死之後,韓信繼續留在項羽隊伍中,也隻安排他當個小差。這期間,韓信幾次向項羽獻策,項羽根本不聽。後來進軍關中,劉邦被封為漢王,韓信就投奔了劉邦。劉邦封他為連敖(一個管糧餉的小官),依舊默默無聞。

一次韓信觸犯軍法,同犯中已有十三人被斬首了,當刀斧手來到韓信麵前時,韓信看著監斬台上的滕公夏侯嬰大聲喊道:“漢王不是要爭天下嗎?那為什麼要斬壯士?”

夏侯嬰大驚,他仔細觀察,發現韓信相貌出眾,氣宇非凡,便下令為韓信鬆綁。夏侯嬰跟韓信一交談,大喜過望,便立即向蕭何、劉邦推薦。劉邦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也並沒有特別重用他。

劉邦的丞相蕭何卻善於識別人才,他和韓信結識並談了幾次話後,認為韓信是個奇才,就多次在劉邦麵前推薦他,但劉邦頗不以為然。韓信見自己在漢王處也不能受到重用,便逃跑了。

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來不及報告劉邦,就親自連夜追趕韓信。

這時有人稟告劉邦,說丞相蕭何跑了。劉邦大怒,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樣。韓信在蕭何的勸說下,又返回了漢營。隔了一兩天,蕭何來拜見劉邦,劉邦又喜又怒,質問蕭何說:“你為什麼逃跑?”蕭何回答說:“臣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者。”

劉邦問:“逃者是誰?”蕭何說:“韓信也。”劉邦又罵到:“逃跑的將領有數十人,你都不去追,偏偏去追一個韓信!”蕭何說:“諸將易得,像韓信這樣的人,全國沒有第二個,大王如果隻想在漢中為王,就用不著韓信,如果想要爭奪天下,非韓信不可。大王您自己決定吧!”於是劉邦按蕭何的建議,選了吉日,拜韓信為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