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迎也要有技巧
魏徴,字玄成,是中國曆史上的名臣,他不但直言敢諫,而且也善於巧諫。
魏徴是中國難得一見的諫臣,他對唐太宗一向直言不諱,曾先後進諫多達二百餘次,直陳唐太宗的過錯。然而,即使像魏徴這等諍臣,也不見得老是說些讓唐太宗生氣、下不了台的話,偶爾他也懂得用委婉的措辭,讓皇上龍心大悅。
有一回,魏徴進宮謁見太宗,說:“老臣一向為國鞠躬盡瘁,往後當然也會堅守崗位,不負陛下所托。但是請陛下不要把老臣視為忠臣,就當做是良臣吧!”
於是,太宗便問道:“忠臣與良臣,有何不同呢?”
魏徴說:“自然有所不同。所謂良臣,非但其本身可受世人稱讚,而且也可以為君主帶來明君的隆譽。但是,忠臣就不一樣。忠臣非但自己會遭誅殺的橫禍,而且君主也會背上暴虐無道的罪名,國家也會滅亡,最後也許會留下‘曾經有位忠臣’的名聲流傳後代。由此可見,良臣與忠臣有天壤之別呢!”
太宗聽了大受感動,說:“我知道了。希望你能信守剛才的話,我也會小心謹慎,以免有所失誤。”並且,還賜給魏徴一份豐厚的獎賞。
“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這句話實在很耐人尋味。魏徴是在告訴太宗,自己得的美名都是多虧有他這樣的明君,如此一來哪天魏徴又因為直言而讓太宗下不了台時,便可以“良臣”提醒太宗。魏徴這樣的恭維,實在運用得太絕妙了。
一個喜歡養鳥的人,你偏要送他一隻貓,不僅得不到應有效果,反而會使人暴跳如雷。逢迎別人也要講究針對性,千萬不能把馬屁拍到馬腿上。一廂情願的逢迎很難取得良好效果,甚至可能起反作用。隻有做到“正中下懷”,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所以說,逢迎別人也要有針對性,要掌握技巧,要撓到癢處,千萬不可觸及痛處。
保持你的雙手幹淨
《左傳》記載,宋襄公十五年,一個善於阿諛奉承的人拿一塊玉石獻給子罕。子罕怎麼也不肯接收。那人便花言巧語地說:“這寶貝落到您的手中,掛在您的身上,是最相稱最合適的呀!平凡的人是不配佩掛它的!”
子罕說:“我把不貪圖財物看成是寶,你把玉石看成是寶。假如你把它送給我,我們各自都失去了自己的寶,還不如我不要你的寶玉,這樣我們兩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寶貝。”
子罕為政清廉,以不貪寶玉的高尚情操,受到人們的普遍讚揚,傳為千古佳話。與此相反,財迷心竅的人隻會招來千古恥笑。
有一個齊國人很想得到黃金。他聽到有人家藏萬兩黃金,羨慕不已。他絞盡腦汁,晝思夜想,寢食難安,也沒有辦法得到黃金。
一天,他清早起來,穿衣戴帽,打扮得整整齊齊,想到市場上去碰碰運氣。市場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道路兩旁店鋪林立,貨物琳琅滿目。這個齊國人無心觀看,因為他一心隻想著如何得到黃金。走著走著,忽然眼睛一亮,他看到玉器鋪旁邊有一家金店。
隻見櫃台上擺著大塊小塊的黃金,還有各式各樣的金器、金飾,閃閃發光,黃澄澄一片。他走上前去,抓起一把黃金,撒腿就跑。金店的夥計追了上來,高喊:“快抓住搶劫黃金的強盜!”
一個官吏聞聲趕到,把這個齊國人當場抓住,官吏審問他說:“這麼多人都在這裏,你搶走人家的黃金,這是為什麼?”
他回答說:“在我抓黃金的時候,沒有看見人,隻看見了黃金啊!”
是要黃金還是要個清正名聲,真正聰明的人都會選擇後者。一時的錢財不能代表一世的成功,懂得舍棄眼前的,盡量讓自己有一個良好的名聲,有一個沒有汙點的人生,才是最成功的人生。
為了贏得人們的尊敬和支持,你必須首先為自己塑造一個無懈可擊的美好形象,你必須是品德的模範:你的手上從來沒沾染過錯誤和不正當的交易。要保持這種沒有汙點的品性,你才得能克製眼前的不良誘惑,不伸手去觸碰它們。
點中“死穴”,讓他帶罪立功
漢代的朱博因善於巧妙用惡人為之效力而為人稱道。比如,在長陵一帶,有個名叫尚方禁的人,曾強奸別人的妻子,被人用刀砍傷了麵頰。如此惡棍,本應重重懲治,隻因他大大地賄賂了官府的功曹,而沒有被革職查辦,最後還被調升為守尉。
朱博上任後,有人向他告發了此事。朱博傳見尚方禁。尚方禁心中忐忑不安,硬著頭皮來見朱博。朱博仔細看尚方禁的臉,果然發現有疤痕,就讓左右退下,假裝十分關心地詢問究竟。
尚方禁做賊心虛,知道朱博已經了解了他的情況,就像小雞啄米似的連連給朱博叩頭,如實地講了事情的經過。他頭也不敢抬,隻是一個勁地哀求道:“請大人恕罪,小人今後再也不幹那種傷天害理的事了。”
“哈哈哈……”朱博突然大笑道,“男子漢大丈夫,難免會發生這種事情的。本官想為你雪恥,給你個立功的機會,你願意嗎?”
尚方禁自然極為願意,於是,朱博命令尚方禁不得向任何人泄露當天的談話情況,要他有機會就記錄一些其他官員的言論,及時向朱博報告。尚方禁儼然成了朱博的親信、耳目。自從被朱博寬釋重用之後,尚方禁對朱博的大恩大德時刻銘記在心,所以,做起事來特別賣命,工作十分見成效,使地方治安大為改觀。朱博遂提升他為連守縣縣令。又過了相當長一段時期,朱博突然召見那個當年收受尚方禁賄賂的功曹,對他進行了嚴厲訓斥,並拿出紙和筆,要他把自己受賄的事通通寫下來,不能有絲毫隱瞞。
那位功曹早已嚇得篩糠一般,隻好提起筆,寫下自己的斑斑劣跡。
由於朱博早已從尚方禁那裏知道了這位功曹貪汙受賄的事,所以,看了功曹寫的交代材料,覺得大致不差,就對他說:“你先回去好好反省反省,聽候裁決。從今往後,一定要改過自新,不許再胡作非為!”說完就拔出刀來。那功曹一見朱博拔刀,嚇得兩腿一軟,又是打躬又是作揖,嘴裏不住地喊:“大人饒命!大人饒命!”隻見朱博將刀晃了一下,一把抓起那位功曹寫下的罪狀材料,三兩下將其削成紙屑,扔到紙簍裏去了。
此後,那位功曹終日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工作起來盡心盡責,不敢有絲毫懈怠。
用人時,要用其長避其短。朱博抓住了所用之人的短處,以短處製衡對方,使對方戴罪立功,為己所用,不失為一種不錯的用人術。
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死穴”,也就是某種情結,或者某種隱私,如果得知了這些,那就等於抓住了對方的把柄。握住他人把柄,就像捏住了蛇的七寸,這時候,你就可以讓他戴罪立功,為己所用。不過,在點穴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做到恩威並施。如果太過於“威”了,若對方狗急跳牆,事情就不妙了。
不要輕易得罪小人
從古至今,沒有一個武將能像關羽一樣,被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甚至草寇強盜共同頂禮膜拜。有人用“忠、信、勇、義”四個字概括關羽,即使在今天,關公廟不僅遍及華夏大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也處處可尋。這樣的偉丈夫最終卻敗走麥城。釀成這一悲劇雖與關羽性格太過自負有關,但他陣營裏的小人也脫不了幹係。
糜芳是糜竺之弟。劉備在徐州敗於呂布之時,糜家兄弟曾資助他渡過難關,並嫁妹於他,糜竺得封安漢將軍,地位在軍師諸葛亮之上。糜芳也被任為南郡太守,護衛荊州。
糜芳本事不大,但倚著國舅的身份,先言趙雲長阪坡投敵,後又與關羽時有摩擦,關羽看在兄長劉備的麵子上毫不介意。此前,關羽在攻取襄陽風頭正健之時,隨軍司馬王甫曾提醒他說:“糜芳、傅士仁兩人恐不用心竭力。”關公大大咧咧地說:“汝勿多疑,隻與坐烽火台去。”然而,關羽一失荊州,糜芳即投敵孫吳,關羽怒氣充塞,瘡口迸裂,氣絕於地。
關公溫酒斬華雄,誅言良殺文醜,過五關斬六將,臨江亭單刀赴會,捉龐德擒於禁水淹七軍,何等英雄豪邁,不料卻栽在隻會搬弄是非的小人手裏。
《唐書》裏麵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唐朝時候,有一位惡人叫丁謂,跟郭子儀同時代。這個人當時在朝廷裏並不得誌,地位並不高,是一個小官,心術不正,人很有才氣,但是有才沒有德。郭子儀那時卻出將入相,何等威風!
有一次丁謂來拜訪郭子儀,郭子儀讓家人完全退到後麵去,自己整整齊齊穿了朝服來見丁謂。等丁謂離開之後,家裏人就問郭子儀:“你接見人從來沒有這樣如臨大敵一般,為什麼對待這個人要這樣恭敬?”
他就跟家人說:“這個人心術不正,又很聰明、很會巴結人,不能得罪,萬一將來他做了大官、得了誌,我們得罪他,他懷恨在心,會報複我們的。”
他的話果然應驗了。後來,丁謂做了高官,朝廷忠良凡是觸犯過他的,他都想方設法報複人家。郭子儀不曾得罪他,所以才得以保全。可以說,郭子儀的一生能夠平平安安地度過,與他“敬小人”的處世哲學是有很大關係的。
小人之所以“小”,是因其有小心胸、小聰明,善耍陰招,猛虎之爪或可躲過,黃蜂之刺則防不勝防。“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小人不講道義、不遵章法、不惜一切、唯利是圖,是我們人生路上萬萬不可輕視的。
讓個人利益升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可口可樂因戰爭而陷入困境。但善於經營的伍道夫卻從一位正在菲律賓服役的同學那裏得到啟發,最終不僅使可口可樂走出困境,而且還使其成為“國宴”級的飲料。他發了一筆戰爭橫財不說,還取得了美國政府的支持,可以說是既討政府歡心,又得民眾信任。他的那位同學告訴他,在南洋那麼熱的地方,如果能喝到可口可樂,那真是舒服極了。伍道夫一聽,心想:如果前方都能喝到可口可樂,那不是可口可樂很好的出路嗎?而且當地老百姓知道了可口可樂,不是間接做了廣告嗎?興奮的伍道夫直接找到美國國防部,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不料五角大樓的官員根本就不把這當回事,甚至懷疑伍道夫是“癡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