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狹路上勇者未必能勝(1 / 3)

言明利害,讓對手主動退出僵局

在春秋爭霸時期,齊楚兩個強國之間爭鬥。

當時齊桓公正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先後幫助燕國打敗山戎、幫助邢國打敗狄人的侵犯。接著,狄人又侵犯衛國,齊桓公又幫助衛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就因為這幾件事,齊桓公的威望就提高了,想做中原霸主的欲望也就更加堅定了。而南方的楚國不但不服齊國,還跟齊國對立起來,要跟齊國比高低。齊國如果要稱霸中原的話,就必須收服楚國,這樣,齊楚就形成了鬥雞的局麵。楚國在中國南部,向來不和中原諸侯來往。

那時候,中原諸侯把楚國當做“蠻子”看待。但是,楚國人勵精圖治、開墾土地,慢慢地變成了大國,後來,楚王倚仗自己的強大就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裏了。最重要的是,它也不把齊國放在眼裏,這就成了齊國稱霸中原的最大阻礙。

齊楚兩國相隔很遠,本來是不容易發生戰爭的。但由於政治上的原因,空間上的距離就被利益上的交錯而拉近了,更何況齊桓公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來實現他的霸主地位的,那麼楚國對周天子的不敬,就是對他的不敬。所以最終齊國要對楚國動手了。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約了宋、魯、陳、衛、鄭、曹、許七國軍隊,聯合進攻楚國。楚國也開始組織抵抗,但楚成王仔細分析後認為,真要打起來隻能兩敗俱傷,誰也得不到好處,他內心裏還是希望齊國退兵。因此他一邊積極備戰,一邊又派了使者去見齊桓公。楚國的使者對齊桓公說:“我們大王叫我來問問,你們齊國在北麵,我們楚國在南麵,兩國素不往來,真的可以說是風馬牛不相及,為什麼你們的兵馬要跑到我們這兒來呢?”楚國使者說得本來是事實,但他忘了此時的楚、齊不是以地域來劃分的,而是以政治利益來劃分的。

聽了楚國使者這一番話後,管仲立刻反擊說:“我們兩國雖然相隔很遠,但都是周天子封的。當初齊國太公薑尚受封的時候,曾經接受了一個命令:誰要是不服從周天子,齊國就有權去征討它。你們楚國本來每年向天子進貢包茅(用來濾酒的一種青茅),為什麼現在不進貢呢?”管仲的意思再明白不過,齊國不是自己要來征討你們,而是周天子派來的。齊國真是師出有名嗎?不進貢能夠成為攻打楚國的理由嗎?其實當時諸侯國不向周天子進貢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更何況秦國和晉國也不進貢,齊國為什麼不攻打它們呢?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管仲話語邏輯上的錯誤,是一個有很多破綻的理由。但楚國使者不知是給嚇住了,還是由於太希望齊國退兵,抑或本身口才就不行,竟然說:“沒進貢包茅,這是我們的不是,以後一定進貢。”楚國雖然已經承認了錯誤,但齊國依然不能撤退,如果僅憑使者一句話就撤退了,那這場戰爭就沒有意義了。最主要的是鬥雞場上,齊國這隻鬥雞還不能接受這樣的距離,也還沒有到楚國那隻鬥雞不能忍受的距離。理所當然,齊國會選擇鬥雞定律中的繼續前進了。這雖然有兩敗俱傷的可能,但如果不前進,也就不能完全使楚國屈服,所以要獲得最理想的未來收益值也就隻有冒風險了。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則和策略,在使者走後,齊國和諸侯聯軍又拔營前進,一直打到陘。

這種形勢下,楚國隻好出兵應戰。這年夏天,楚王派大將屈完帶兵抵禦齊軍,由於齊軍遠道征伐,趨於疲憊,相比之下楚軍以逸待勞,軍事上占有明顯優勢。齊軍在楚軍的反擊下,一度退回召陵。這時楚國派出了屈完前來談判,沒有討到便宜的齊桓公也感到了這樣僵持下去對自己也沒有好處,於是就同意了和談。一見麵,屈完就對桓公說:“你講道理就算了。如果不,那麼楚用方城山作為城牆,長江漢水作為護城河,和你決戰,你還能打贏嗎?”桓公想想,如果在當時的情形下和楚國硬碰硬,勝負真的難以預料,於是就和屈完講和退兵了。由此,齊楚兩國間的鬥雞博弈也就隨之破解了。

其實,在沒有勝算的情況下,齊國的放棄是明智的;而楚國的言明利害,讓強勢中的齊國先行退出,對自身而言也是避免損失的一種極好的策略。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現實中的人們,有時過於自負,總覺得自己會在競爭中取勝,結果失敗的一方免不了遭受到損失,更有甚者會兩敗俱傷。為了避免這樣的局麵,一方可以事先把“兩虎相爭”的形勢說明,讓對方覺得自己相持下去並沒有好處,從而主動退出,這樣僵持不下的局麵就得以化解了。

權衡利弊,該出手時就出手

與別人交涉,必須根據情況選擇一個有利於自己的策略,如果瞻前顧後,把選擇的權利讓給別人,那留給你的肯定是死路一條了。

永寧元年(公元301年)初,齊王炯決定發兵討伐奪取晉惠帝皇位的趙王倫,於是,四處聯絡各地勢力,爭取共同討伐。當時的揚州刺史郗隆也接到了齊王發來的檄文。可是,這讓他很為難,因為他的很多親屬都在趙王倫所在的洛京,他的侄子還是趙王的手下,他擔心自己發兵會使親屬受到傷害。但如果他對齊王的檄文不表態,一旦日後齊王得勢,他自己的日子也不會好過。所以他不知道該如何決策,於是招來手下商議。

主簿趙誘在權衡利弊後,給郗隆提出了三條對策:上策是率眾親赴京師;中策是派精兵猛將幫助齊王;下策是隻發表討伐趙王的檄文,而按兵不動,觀望局勢。但別駕顧彥卻認為趙誘的下策是上策,勸郗隆不必插手,坐觀成敗。而大部分人都認為討伐趙王倫是人心所向,應該趕快發表檄文,派遣精兵幫助齊王討伐逆賊,如果猶豫不決,很可能會大難臨頭。聽了眾將的言論,郗隆還是拿不定主意,就這樣把齊王的文告放了六天,什麼反應都沒有。

這樣一來,一些主張討伐的將領按捺不住了,他們覺得郗隆是支持趙王倫的,於是紛紛私出軍營,轉投到寧遠將軍王邃的營下,準備為齊王效力。郗隆聽到這件事後,派人在路中攔截,凡是被抓到的人格殺勿論。命令一發布,立即觸怒了主張討伐的將士,這些人於是聯合王邃轉過頭來把郗隆父子殺了,然後把首級交給了齊王。

郗隆事實上是什麼策略都沒采取。很多時候,失敗並不是因為沒有策略,而是因為手中的策略太多了。學會分析策略,敏銳地找出最優策略是決策的前提。該出手時,猶豫不決,喪失了主動的先機,等到優勢變成劣勢了,後悔都來不及了。

猶豫不決,該出手時不出手還表現在做決策後還忽左忽右,這樣不但損耗自己的力量,還使人心不定,最後沒等敵人攻擊,自己先把自己折騰得筋疲力盡了。

清朝末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對這夥專殺洋人不殺官的“暴民”,西太後一直拿不定主意,一邊不敢得罪外國人,撤了主撫的山東巡撫毓賢,派袁世凱去血腥鎮壓;一邊又想利用義和團打擊洋人,配合義和團攻擊外國使館。最後,義和團邊殺洋人邊砍清軍;八國聯軍既打義和團又打清軍,嚇得西太後一口氣逃到西安。

拋開對曆史事實的評價,單從西太後的個人利益來分析,她的策略顯然是糟糕透頂的。

需要決策時,要清醒地分析利弊,然後作出正確的決策,作出決策後就要貫徹下去。策略當然不是不可以改變,隻是不可頻繁改變。否則,隻會讓對手更快地擊敗自己。

物之損耗,滯大於流。猶豫不決的害處要甚於執行不力的害處,因為在你猶豫的時候,你所處的有利時機就會喪失,在你無所事事的時候,你的對手正在做著全力以赴的攻擊準備。在不知所措時,一定要明晰利害,找出最主要的矛盾,根據主要矛盾選擇最佳策略。

斬斷退路,置之死地而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