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血戰寧遠(二)(1 / 2)

後金大將見城上有一將領手執寶劍,指揮鎮定,雖不認識,卻料必是明軍重要人物,頓時城下箭如飛蝗,射了過去。這人正是危急關頭,身先士卒的袁崇煥,一時不查,竟被利箭

射中左臂,可他知道此時正是危極關頭,不敢撤退,伸手扯下戰袍,裹住傷口,高呼道:“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其餘眾將見袁崇煥如此英勇,不禁奮力爭先,爭相砍殺後金士卒以報將軍。

後金軍見久攻不下,士氣受挫,加之明軍火炮猛烈,後金終在傍晚時分停止攻城,率軍撤退。頓時寧遠城中歡聲雷動,慶祝今天的勝利。隻有袁崇煥卻目露悲痛,今日大戰,雖絞殺後金幾千士卒,可相對後金十三萬大軍,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守城明軍在後金的攻勢下,也有千餘士卒壯烈殉國,如此下去恐寧遠終將不保。

二十五日。後金兵再傾力攻城。隻是大明軍民拚死相搏,雙方激戰一天,各有損傷,一時間後金對寧遠堅城也是無可奈何,最後隻得退到西南側離城五裏的龍宮寺紮營。

二十六日,後金兵繼續圍城,明軍則不斷發射紅衣大炮轟擊。努爾哈赤見寧遠城抵抗激烈,強攻之下損失慘,無計可施,便改變進攻策略,兵分兩路,命武訥格率軍履冰渡海,進攻明軍儲存糧料基地——覺華島,以吸引明軍視線,自己則親率大軍繼續攻城,防止明軍出城支援。

覺華島懸於遼西海灣中,距岸18裏,離寧遠30裏,居東西海陸中逵,扼遼西水陸兩津。覺華島早在唐代,已為開發,港口著名,其北邊海港,稱為靺鞨口,已為島上要港,出入海島咽喉。明朝軍用糧料,儲之海島,覺華島成為明軍的一個囤積糧料的基地。

覺華島有一主島和三小島——今稱磨盤島、張山島、閻山島,共135平方公裏,其中主島125平方公裏。主島呈兩頭寬,中間狹,不規則的葫蘆狀,孤懸海中。島上建有城池,城呈矩形,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250米,牆高約10米、底寬約6米。北牆設一門,通城外港口,是為糧料、器械運輸之通道;南牆設二門,與‘龍脖’相通,便於島上往來;東、西牆無門,利於防守。

時值隆冬,海麵冰封,從岸邊履冰,可直達島上。姚撫民等守軍,為加強防禦,沿島鑿開一道長達15裏的冰濠,以阻擋後金騎兵的突入。然而,天氣嚴寒,冰濠鑿開,穿而複合。

後金軍驍將武訥格率領蒙古騎兵及滿洲騎兵,約數萬人,由冰上馳攻覺華島。後金騎兵,分列12隊,武納格居中,撲向位於島“龍頭”上的囤糧城。

此時又大雪紛飛,明軍費盡千辛萬苦鑿出的冰濠竟重新凍合。加上島上明軍本是水手,既無盔甲、兵械,不能耐戰,終被後金騎兵,履冰馳進,從靺鞨口登岸,攻入囤糧城北門,頓時城內喊殺城一片。後金騎兵在城內軟殺大明軍民無數,島上水兵終是寡不敵眾,陣腳大亂。後金軍火焚城中囤積糧料,濃煙蔽島,火光衝天。旋即轉攻東山,萬騎馳衝,一路湧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