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襄不再猶豫,拔出腰間戰刀,對城牆上所有大明士卒高喊了聲:“奮勇殺敵,誓與城池共存亡!”城上大明士卒在剛才後金士卒殺上城牆時,以為此次恐怕不能幸免,沒想到來了援兵,領頭的正是前幾日入萬軍眾中如入無人之境的吳三桂及帳下旋風狼騎,手中火銃更是犀利無比,轉眼間便將後金趕下了城牆,頓時覺得勇氣一壯,能與這等英雄浴血殺場,就算是為國盡忠也值了。
因此一聽吳襄喊聲,更是士氣大振,隻覺得身上多了幾分力氣,剛才還沉重無比的大刀,此時也輕了許多,更加買力的身後金士卒頭上砍去。
吳襄這邊帶著諸人與後金士卒相抗,吳三桂卻沒有走向城邊,而是叫過一直跟在身邊的吳地等人。三桂手下這些隨從的名字具是按千字文所取,而吳地正是吳初之子。
吳初作為吳襄手下得力捍將,以勇猛著稱,想不到他的兒子吳地卻與其父相反,是個心思極其細密之人。因此三桂在這幾年的教導中也是因材施教,不僅傳其武藝,更傳其兵法和一些後代的基本知識。
近幾年西洋火炮名聲倍震,就算其他人不知這火炮的威力,三桂卻是知之甚詳,因此在傳授這些隨從是,又將火炮的操作方法加入其中,而心思細密的吳地是眾人中學得最好的一個。
三桂一上城牆時就發現城牆上共有三門紅衣大炮,雖每門火炮四周圍了十幾名大明士卒,火炮也正在不停的發射,可三桂向城下望了望,卻發現這些火炮根本沒有發揮其應有威力,時近時遠,總是打不到該打的地方。
三桂心中明白,這也怪不得這些大明士卒,這火炮本就是西洋所造,雖然三桂不願承認,可此時西方在數學、幾何等知識上已經領先於大明是不爭的事實,偏偏朝中那些奸黨、東林黨、後黨正為手中權勢爭得不宜樂乎,那有功夫理會這些。就算知道了,這憑那些老古董、老學究們恐怕也會將這些當作奇淫技巧大加鞭撻。
不過三桂卻深知這一切的重要性,早將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等知識教給了眾人,不過眾人能學到什麼程度卻是因人而異,吳地正是其中學得最認真的一個。
三桂帶著吳地等幾人來到一座火炮前,隻見這紅衣大炮,管長3米,口徑約130毫米,炮管長度為口徑24倍。炮身鑄有六道箍,火門位於炮管後部,尾蓋形如覆盂,尾部頂端有球珠,炮管中部兩側各鑄炮耳一,以便安放用架之上,炮身鑄有盾形框徽,框中微號下為三艘四桅風帆艇,上有兩頂上冠及兩隻雄獅。
三桂一看便知此炮本應是艦船所有,不然框徽中決不應有四桅風帆艇之類東西,隻不知為何到了此處。不過三桂卻也沒有時間細究,隻知此炮應為前裝滑膛炮。再看了看城外火炮威力,的確不凡,射程遠,殺傷力極大,可調整發射角,且性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