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了財的人,而肯全拿出來的,隻有陳先生。——黃炎培
陳嘉庚,原名陳甲庚,福建同安(今廈門市同安區)人。長期僑居新加坡,從事橡膠業,熱心興辦文化教育公益事業,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國家僑委委員、中國僑聯等職。
1912年秋,身在南洋的陳嘉庚在辛亥革命的鼓舞下,決計回國興辦教育。
當陳嘉庚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見到鄉村中十餘歲的兒童因失學而賭博,他無限感慨:“那種情景,近則傷風敗俗,遠則貽誤民族前途。如果不竭力改變現狀,將來可能倒退到太古洪荒之世”、“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之天職。”
陳嘉庚出資修建校舍,開辟操場,正式創辦集美小學,分高等、國民二部,共招學生一百三十餘名。當時鄉村舊俗,女孩不能與男孩同樣入學。為使女孩同樣受到教育,他又出資開設女子小學,另聘女教師教學。
當時興辦學校,最困難的是缺乏師資。同安全縣的教師,畢業於師範、簡易師範的隻有四人。陳嘉庚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聘得兩名簡易師範畢業生。他去福州省立師範學校尋求支援,但該校二百餘名學生中全是官僚豪紳子弟,讀書隻為混一張文憑,根本不想去當窮教師。他深有感觸,決心興辦師範學校,培養貧寒子弟有誌獻身教育事業的人。
不久,陳嘉庚派胞弟陳敬賢攜款數十萬元,回鄉創辦師範和中學。凡興學所需的地皮,接通常的地價加倍收購,公私墳地還補貼遷葬費。經過一年努力,兩校新校舍順利竣工,全是西式洋樓,窗明幾淨。當時最困難的仍然是師資。他為此向上海、北京等地的友人求援,勉強湊數但質量大多不夠理想。為此他又從全國各地重金禮聘名師,來校執教,學校才漸漸步入正軌。
1918年春,集美學校的師範、中學兩部開學,附設男女小學,同時還成立幼稚園。中學隻交膳費,學宿費均免;師範生各資均免,所需被席蚊帳,一律由學校供給。每年春冬兩季,還發校服各一套。
針對當時福州師範學校的弊端,陳嘉庚強調師範應招收貧寒子弟並立誌當教師者,招生範圍遍及閩南三十餘縣,要求畢業後仍回原地工作。他還規定,從南洋來的小學畢業生,可以直接進入集美中學,程度不夠的先入補習班補習。
隨著事業發展,陳嘉庚將海外業務全部交弟弟敬賢管理,自己回國來集中精力興辦教育。回國前,他將所有不動產,包括店屋貨棧的基地、橡膠園七千餘畝,都捐作集美學校的永遠基金,並聘請律師,立字為據。
由於陳嘉庚的努力,集美學校規模不斷大。有男子小學、女子小學、男子師範學校、男子中學、水產航海學校、商業學校、女子中學、農林學校、幼稚師範學校和國學專門學校,共十所。隨後又相應創建了幼稚園、醫院、圖書館、利學館等互相配套,形成格局,統稱集美學村,相當今天的教學城。陳嘉庚為中國培養人才,發展教育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陳嘉庚不僅在國內辦學,還在新加坡等地帶頭創辦或參與創辦了五所華文中、小學,兩所中等專科學校,培養了很多有用人才,推動了僑居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後他又費巨資興建廈門大學,開創了華僑在國內辦大學的先例。
陳嘉庚這樣熱心教育事業,全然是出於他對國的愛,對民族的愛。國家要富強,既要發展經濟,又要發展教育。發展經濟也有賴於發展教育,教育是關鍵,教育乃強國之本。為此,他幾乎耗去自己畢生精力和全部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