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秦始皇——千古第一帝(1 / 2)

中文名:嬴政

國籍:中國

出生地:今河北邯鄲

生卒年:前259—前210

身份:政治家

重要事件:滅六國、築長城、焚書坑儒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詩仙李白

千古一帝。——明代思想家李贄

1.秦始皇嬴政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帝製度的創立者,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的帝製時代。

2.使中國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局麵,為其後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基礎。

3.自古以來,秦始皇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被很多人視為“暴君”。

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嬴政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莊襄王三年(前247),莊襄王去世,嬴政即位為秦王。即位時由於年少,所以國政由相國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既把持朝政,又與太後(趙姬)有私情。他見秦王政日漸年長,故以假宦官嫪毐獻給太後。結果太後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封長信侯,大肆收買黨羽。

公元前238年,嫪毐企圖發動政變,篡奪秦國權柄,但被秦王政先發製人,平定了嫪毐的叛亂。

除掉嫪毐的第二年,秦始皇又免掉了呂不韋的相國之職,趕出鹹陽,讓他去自己的封地洛陽。兩年後,秦始皇為了避免呂不韋和其他國家串通作亂,派人給呂不韋送去絕命書,信中對呂不韋大加斥責:“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卻能封土洛陽,食邑十萬?你和秦國又有什麼親緣,卻得到仲父的稱號?你快給我滾到西蜀去吧!”呂不韋知道自己即使去了也最後難免一死,幹脆服毒自殺了。

此後,秦始皇聽信秦國貴族所言,錯誤地下令驅逐六國客卿,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並重用尉繚子、李斯等六國才學之士。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采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先後於秦王政十七年滅韓、十八年滅趙、二十二年滅魏、二十三年滅楚、二十五年滅燕、二十六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國家——秦帝國。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後,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這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秦始皇改變了曆來的帝王稱號。他讓大臣們討論他的稱號,有的主張用“帝”,有的主張用“皇”,這主要來自遠古的傳說三皇和五帝。結果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高過了三皇和五帝,最後將皇和帝並稱為“皇帝”。由皇帝來掌握全國的政權,不再像西周那樣分封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後諸侯各自獨立,中央無法控製,這才導致了天下大亂。

其次,為了有效地管理國家,也為了替子孫萬代奠定基業,秦始皇吸取了戰國時期設置官職的具體經驗,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製度和政權機構。中央設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禦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

在地方,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采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製,改行郡縣製。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設守、尉、監(監禦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司監察。秦始皇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一郡。

最後,秦始皇還實行了商業統一。他在全國建立了統一的度量衡體製,統一了貨幣,對各種農具實行規範化,使車軸長度標準化,以及監督公路和運河的建設。他還在中國建立了統一的法律體製,統一了書麵語言。

秦始皇陵兵馬俑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的那道詔令最為著名(也許是臭名昭著),要焚毀中國的全部書籍。但是有關技術方麵的書未遭焚毀,如農業、醫學、秦國史錄及法家的哲學著作等。而所有其他哲學流派的著作包括孔子的學說,均遭毀滅。秦始皇下這道嚴峻的詔令,是為了消除敵對哲學流派的影響,特別是儒家學派的影響。這也許是整個曆史上大規模政治檢查的第一個先例。但是他指令都城皇帝圖書館裏要收藏禁書的樣本。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旋即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還先後五次進行大規模的巡遊,在各處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為尋求長生不老之藥,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渡東海求神仙,耗資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