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的主要成分是水冰,它是由彗頭和彗尾兩部分組成的。彗頭的外圍是龐大的氣殼,我們稱為“彗發”。它的中心是一個直徑為10千米左右的固態核心,被稱為“彗核”。彗尾比彗發更長。
“彗核”是由水冰和幹冰及一氧化碳混雜在一起組成的。
彗發和彗尾都是由彗核噴發出來的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朝太陽方向噴射出的大量氣體和塵埃,可以噴出很遠,就像是火噴泉一樣。這些氣體非常稀薄,且密度極低。
離彗核越遠,氣體密度也就越低,等到了彗尾的末端,物質密度甚至隻有彗發密度的萬分之一。因此有人說,彗星雖然是一個龐然大物,其實它是個“看得見的真空”。
天空為什麼看上去是半圓的?
人有兩隻眼,靠著這兩隻眼,人們可以判斷物體的遠近,我們稱這種能力為立體視覺。但人眼判斷遠近的能力是有限的,兩眼的間隔為6.5厘米,人眼判斷遠近的能力為1340米左右,超出該尺寸的距離,人眼就很難判斷了。
人眼觀看天體的能力是有限的,不用說是離地球幾光年的恒星了,就連很近的月球距地球的遠近,人眼也是很難判定的。
人眼看天體的深度,在各個方位都是等距離的,於是天體給人的感覺就是個球體。
另外,地球在不停地自轉,所以好象天上的星星也在一起轉似的。
“天體”是天動學說時代的觀點,如今我們懂得了地動學說,知道了星星的距離各不相同,但事實上我們還把天當成半圓的球體來看,因為這樣,研究恒星的動向,在星圖上標記星星的位置就很方便。
黃道光出現在什麼時候?
什麼是黃道呢?黃道是指地球一年繞太陽一周,我們從地球上看太陽一年在天空中移動一圈,太陽這樣移動的路線叫黃道。
黃道光就是在太陽落下而星星即將出來的傍晚時分,或者是在日出之前的黎明時刻,沿著太陽移動路線的“黃道”所看到的有些細長而淡淡的光就是黃道光。
黃道光的組成成分是在太陽和地球的軌道中間的一層呈透鏡狀的塵埃,這些塵埃的直徑約有幾微米。它們反射陽光,於是便形成了黃道光。因為這種光接近銀河的光,所以都市地區不易看到。
當天上的銀河不明顯,且黃道與地平線近似垂直時,正是觀賞黃道光的好時候。
每年9、10月份的黎明時分的東方天空,或是每年2、3月份傍晚的西邊天空,都有機會看到黃道光。還有,選擇沒有月亮的傍晚觀看效果最好。
閏年是怎麼回事?
如果將太陽從子午線始轉至子午線止,這一周所需的時間,再除以全年天數,即餘出1天的時間。而這個時間與地球自轉有關。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為365日5小時48分46秒。
因此,如果將一年當成365日這個整數算,那麼因為還差大約6小時而不能完成一圈完整的公轉,所以每四年就要倒回1天。也就是說,如果總是連續以365天計算為一年的話,假如今年3月21日是春分,而明年同樣是3月21日,太陽卻在6小時之前的位置,這樣4年以後,太陽的位置就在1天之前的位置了,而到了100年後,日曆上是3月21日,可實際季節卻是25天之前的冬季。由此可見,每4年加上一天,使地球完成公轉,與太陽仍能保持相同的位置。因此日曆上每過四年,2月份就是29天。
實際上因為不是整整6個小時,將5小時48分46秒的誤差數累計起來,每400年中還要減掉3個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