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比韓國人少什麼8、9(1 / 1)

這裏的學生必須具備大學本科以上學曆,到這裏來學習的,各個專業都有。比如有一位叫申承容的漢城大學經濟係的學生,問他為什麼來學古代典籍,他說:“經濟形勢瞬息萬變,極其複雜,而古代典籍含有很高深的哲理,可以提高我不洞察力。”

這些這並不是政府的有意提倡,而完全是一種自發的社會現象。

西方強勢文化在當今世界無疑保持著壓倒性的優勢,它正以全盛之態橫掃全球,把物質主義的世界觀連同其副產品虛無主義一並輸入不同膚色的人的大腦。在西方文化生機勃勃的挑戰麵前,其它的文化生態顯得那麼孱弱而不堪一擊,如一從從殘花敗草迅速萎頓:這否也是一種文化生態平衡的令人痛心的破壞?而韓國人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表現出的對本國文化的信任令人尊重。

韓國人並不是故作姿態,並不是出於文化叛逆心態的嘩眾取寵。這些韓國文化人的舉動是因於對傳統的深刻理解和自信,是因於他們性格中的天真質樸和坐言立行執著不移的行事作風。在參天大廈高速繁殖高速公路的觸角四處蔓延的背景下,他們的堅持有著一種尊貴的意味。

在電視屏幕上看到日本天皇訪問英國的新聞片斷,在歡迎儀式上,主人用用古老的四輪馬車載著來自東方的客人,皇家衛兵穿著傳統的英格蘭軍服。在白金漢宮門前的換防儀式,幾百年來保持不變。印度人在外交儀式上用自己獨特的象群來歡迎客人,韓國人和日本人在傳統節日都穿民族服裝,印尼人出現在外交場合總是戴著那種黑色小筒帽,如果你在電視上看到非洲國家來訪,他們大抵都穿著那種古怪的袍子……也許這些非洲人平時在自己的國家並不穿這些東西,可是出現在世界麵前,他們卻非要莊重地穿上不可,這裏麵,無非是要表現那麼一種精神。

毛主席說過,人是要有點精神的。同樣,一個民族,更是要有點精神的。

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韓國普通民眾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金融危機使韓國的外彙儲備迅速枯竭,為了換外彙還外債,一場聲勢浩大的全民“獻金愛國運動”

在韓國全國範圍內展開。據報載,在銀行櫃台前,婦女們排著隊把自己家的戒指、項璉和首飾從錦袋中倒出來,男人和軍人們也把珍藏的金龜等紀念品交給收購人員。報紙報導,最小的獻金者是個兩歲的小孩,他拿來的是長輩送給他的金項圈。這些金製品,都是寄托著私人情感的最寶貴珍藏,但是在特殊關頭,他們自願無償捐獻,即使是出售也隻能先領到一張收據,一個月後才能拿到現金。在韓圓持繼大幅度貶值的時刻,甘願以黃金換韓元,韓國百姓以家為國的態度可見一斑。韓國銀行界對收集到的黃金的數量感到驚訝,據說,韓公眾的獻金活動已影響到了國際金價。

在金融危機中聽到的另一則消息是韓國婦女在漢城的國際機場外舉行遊行示威,抗議那些在國家危難關頭還出國旅遊浪費外彙的人。

同樣還是世界杯。不少媒體都說,中國隊比賽時,滿場幾乎都是中國觀眾,可是沒有一次全場齊聲呼喊一個口號。中國的球迷服裝五花八門,四五十人一個旅遊團各自為戰,給人的一個感覺就是“亂”。而韓國球迷那淹沒了球場的紅色海洋讓每個電視觀眾都永遠難忘。團結、一致這些中國文化最推崇的價值在中國隻能在強迫下才能勉強體現,而在韓國卻表現得那樣自然。

覺得韓國存有古風。韓國人崇尚傳統的道義文化,而所謂的道義文化的內容其實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義和節氣。中國社會曾是最提倡忠義節氣的,但是很久以來,忠義節氣似乎就已是改朝換代時個別孤臣義士血淋淋的專利,是對普通大眾之渾渾噩噩的極端反彈,或者是評書演義中的故事傳說,再或者退化成流氓無賴們在酒桌上虛張聲勢的誓言。普通老百姓早已自覺自願地拋棄這種漂亮但是不實用的的精神裝飾品,一心一意為了那點口糧而投入全部努力。我總覺得,也許是中國人經曆的滄桑太多,苦難太多,虛偽太多,欺騙太多。象一張紙,經過的揉搓太多,已經不再如當初的潔白挺括:象一條河,經曆的地方太多,汙染太多,漸漸辨不出原來的顏色。

寫道這裏,想起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文中說:

看先秦故事,總覺得那時候的中國人活得豪半剛烈,特別象一個真正的人,便疑心東方文化曾有一種春秋精神,春秋人格。

這人格的特點之一是:自尊、知恥、忘我、利他。

這種精神在當代中國人那裏已很少見了。

文章的作者也提到了東南亞金融危機中韓國人的表現,最後他問:

莫非春秋精神已然東漸乎?

並非東漸,而是這種精神曾為中韓兩國人民所共有,而在長白山南的幾千年相對封閉的三千裏清潔質樸的山河中保存下了本色。

中國人,你什麼時候能恢複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