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文學園地中的一朵奇葩,一束帶刺的玫瑰;雜文,是匕首,是投槍,是林中的響箭。
雜文,精短獨特的文學體裁,充滿生命活力的論說文本樣式,它的存在與興盛,首先在於它所擁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豐富的文化底蘊,辛辣的批判,精製的幽默,沉重的思考,尖銳的針砭。
網絡雜文的出現,伴隨因特網的誕生,而伴生的新鮮文體,也是高科技的文化產物,它有別於紙媒的傳統雜文,一改傳統雜文嚴肅高深的論說文本麵孔,以鮮活生動、幽默調侃、快餐式文化的文本特質,即時性的讀者、作者的交流互動,贏得了廣大網民們的歡迎與首肯。
網絡雜文所表述的內容,可謂千變萬化,豐富多彩,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天文地理、世界大事、家庭瑣事,皆可入文成篇。一篇優秀的精典雜文,看似作者隨意信手拈來,侃侃而談,貌似輕鬆幽默,實則擁有沉甸甸的質感,猶如一枚桃核深隱於豐腴果肉之內;宛如名茶佳釀,品後餘香綿長,令人久久回味。雜文作者的犀利筆鋒,恰似穿透力極強的X射線,宛若醫生的手術刀,穿透、撥開複雜紛紜的社會表象,將深藏的病灶,袒露於大眾視野。
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思辯性,批判性,諷刺性,也許是優秀網絡雜文所必備的九性。筆者在炮製網絡雜文時,為使文章盡量顯得生動鮮活,平易近人,近年開始刻意嚐試改變雜文的常態表述風格,有意使炮製出籠的網絡雜文,更加通俗化、口語化、生活化、故事化、主題人物化、寓言化、幽默化、調侃化、反諷化,來提升文章的藝術品味,增加可讀性。
文無定法,雜文亦然,網絡雜文更是如此。隻要表述作者胸中情感與觀點,或剛或柔,或直或曲,或正諷或反諷,或嘻笑或謾罵或悲泣,或歌德或批德,筆者在寫作時,往往會自動尋找到一種文章最佳表達方式。在雜文寫作實踐中,筆者較為喜歡采用反諷。反諷,有點酷似西方的黑色幽默,表麵莊重嚴肅,不苟言笑、反話正說,或正話反說,將被諷刺對象的偽裝,由外及裏,層層剝去,現出原本的客觀真實,從而引發、調動讀者的閱讀審美情緒,不由自主地發出笑聲,獲得閱讀的愉悅滿足。反諷筆法的運用,使網絡雜文陡增光彩,運用得當,極具殺傷力,也最具穿透力。因此,許多網絡作者,常常喜歡用它來寫作調侃幽默類雜文。
雜文,與隨筆、散文、小品文的界限,本不鮮明,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網絡雜文中,幾乎與隨筆、散文、小品文融為一體,很難尋出其間明顯的文本界限。
在網絡媒體中,每天都會誕生成千上萬篇網絡雜文,但真正具有深刻文化內涵、藝術底蘊的佳作,卻如鳳毛麟角,十分稀少難得。創作一篇真正具有藝術品味的雜文佳作,既需要作者具有深刻的思想洞察力,強烈鮮明的愛憎情感,還要求作者學識的淵博,與圓熟老道的語言文字功底,厚積薄發,創作起來如行雲流水,勢如破竹,一氣嗬成。優秀的經典雜文寫作,向來是對雜文作者創作智能的嚴峻挑戰。願這本拙作,成為引玉之磚,有更多更好的雜文佳作問世!
寫於秋末燕山深處陋室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