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三千寒梅吐蕊(1 / 2)

時光如白駒過隙,眨眼便是半月。

時間是十一月十五,並不是什麼佳節,但天還沒亮,豐京城內就早早人頭攢動,無數書生裝扮的人從豐京各處湧向豐京東南角。

正是天下第一宗經綸院會試之日,才會有如此盛象。這一日來自五湖四海的有誌兒女齊聚被稱為“養龍之池”的經綸院,無一不是期盼著自己能夠順利過關斬將,從數千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一步入龍池。

向來喜歡睡到日上三竿的孟浪起了個大早,趕上了南人的節奏,匆匆在酒樓中吃了些早點,趕赴經綸院參考。

腰左懸一筆,腰右配一劍,一身儒生白袍配白色狐皮鬥篷,加上俊朗清秀容顏,十足書生意氣。

客棧離經綸院有些距離,但秦淮河兩岸本就是市集所在,遠道而來的學子多居住在此區域,所以街上行人眾多,一看裝束都是前往經綸院參考的學子。

隨人流來到經綸院門口,早已有一片黑壓壓的如潮人群候在門外,感覺自己如滄海中一孤舟的孟浪在心中歎了口氣,隻覺壓力如山大。

卯時四刻,隨一聲浩然鍾鳴,經綸院那扇樸實無華的木質大門緩緩打開,從門內探出了個頭花發白的老人,還沒開口,就被蜂擁而入的書生們嚇得退到了門後,不敢再冒頭。

孟浪都不需要自己走,直接為人潮帶著擠入了經綸院中。

入了經綸院,便是一開闊的廣場,人潮四散,各奔自己的考場而去,孟浪理了理被擠歪了的衣冠,直奔內院會試的考場。

經綸院分內院外院,同日會考,所考科目卻不相同。

每年參與經綸院會考的,少說五千人。五千人中大約九成是外院考生,剩下近一成人則是參與內院會考。

外院考試三門:帖經、詩賦和策論。從九成,也就是約四千五百餘人中取二百人,競爭可謂慘烈。

內院考試六門:禮、樂、射、禦、書、數。約五百人中取十人,若是按人數比例,比外院還要殘酷。

內外院之差別在於內院唯修士可入,學的也是修行之道,而外院則相當於他國殿試,選拔的是國家社稷之才。能入外院者基本宣布著一隻腳邁入了朝堂,是寒門子弟入仕登殿的唯一途徑。

和他國殿試不同的是,外院培育之人才並不僅為大周,所取考生各國皆有,完成學業之後是去是留,都不會多加幹涉。雖然院中大周本國人居多,但他國英才也不少。天下諸國封侯拜相者,出自經綸院的也不在少數。

三百餘年前,四十知命後舉世無敵的妖才諸葛武侯於豐京創立經綸院,本僅是修士宗派。

當時大周開國皇帝姬高瞻已死,在位的是繼承了他的長子姬止息。

姬止息三顧經綸院,世人雖不知姬止息和諸葛武侯達成了什麼協議,但太學院撤銷,經綸外院建立是人們看在眼中之事。

時過境遷三百年,姬止息當年苦心後人不敢說盡數了解,但頂住各方權貴壓力廢除唯權貴子弟可入學的太學院,由超脫於朝廷之外的經綸院設立有才者才可入的外院,此等功績,足以讓後人再稱道數百年。

正是因為身為修士宗門的經綸院把持鯉魚化龍之道,讓滿朝權貴難以滲透半分,才有得大周三百多年來寒門經天緯地之才爭相湧現的大好局麵。

作為導致大商滅國重要誘因之一的官員世襲製,也隨著外院建立,在幾十年後被瓦解殆盡。如今除去皇室子弟爵位分封之外,再沒有人能僅靠祖輩恩澤平步青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