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德國篇1(1 / 3)

戰爭是改寫曆史的利器,將帥是戰場上的主宰。在人類曆史上無數次戰爭中,湧現出了一批批傑出的將領。他們指揮千軍萬馬,縱橫馳騁,威風凜凜。因此,人們常常看到的是他們強悍的一麵,很少關注他們的生活。當然,成功的將領是用戰爭來證明的。除此以外,那些威名赫赫的將帥,也和我們一樣有正常人的生活,他們也會犯錯,也會有各種性格的缺陷。當然,如果在戰場上表現出缺陷的話是非常致命的。

將帥是軍隊的核心,是構成軍事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了解軍事曆史,不僅要了解將帥們的戰爭經曆,也應了解其思想。因為,他們的思想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本書選擇了100多位國外著名的將帥,這些人之所以名聲在外,有些是因為其戰功卓著,有些則是因其給人類帶來巨大不幸。 本書按國家的差異分別敘述這些戰場上的主宰,用不太長的篇幅概括他們的一生以及他們的曆史地位。

為幫助年輕的讀者們更好的閱讀,書中配有不少插圖,希望讀者們喜歡。

布呂歇爾

人物簡介

布呂歇爾,全名格布哈德·列博萊希特·馮·布呂歇爾。(1742年12月16日—1819年9月12日),是家中第九個孩子。他積極進攻的指揮風格為他贏得了“前進元帥”的稱號。布呂歇爾在1816年被評為柏林和羅斯托克的名譽市民。德意誌名人紀念堂建有他的胸像。

生平介紹

布呂歇爾在軍隊中很受愛戴,他依照沙恩霍斯特的軍事改革方案取消體罰,積極為軍隊征集物資,甚至一度縱容士兵劫掠。布呂歇爾並不以戰略見長,在戰術上則有他所信賴的幾位參謀相助,但是他魯莽大膽又平易近人的性格讓他在反法同盟的各位將官中極其出眾。布呂歇爾在英國也得到尊敬,“鐵路之父”喬治·史蒂芬森早期發明的一部蒸汽機車即以布呂歇爾命名。

戰爭經曆

1756年,在短期求學中不甚用心的布呂歇爾違背父母的意願,與兄長一起投奔瑞典軍隊,在七年戰爭中作為一名胡薩爾輕騎兵參與對普魯士作戰。1760年,布呂歇爾被普魯士的貝靈胡薩爾輕騎兵團俘虜,指揮官貝靈上校是布呂歇爾的親戚,遂說服他為普魯士效力,擔任貝靈的副官。此後布呂歇爾在戰鬥中表現英勇,軍銜從旗手(候補騎兵軍官)升至上尉(1771年),在數次重大戰役中名聲遠揚。

1773年初,由於袒護一名與1772年波蘭暴動有牽連的牧師而未被考慮晉升為少校和騎兵中隊長的布呂歇爾憤然提出辭職。腓特烈大帝用一句“馮·布呂歇爾上尉可以滾蛋了”同意了布呂歇爾的請求。很快布呂歇爾就對此次魯莽行動感到後悔,並在這之後多次請求重返軍隊,但均被腓特烈大帝拒絕。1773年6月,布呂歇爾與卡羅琳·阿瑪麗·馮·梅靈結婚,在波莫瑞開始了十五年的經營田莊生活,後來有了七個孩子,還於1782年在施塔加特被選為當地共濟會分會的成員。

1787年,腓特烈大王逝世,其侄腓特烈·威廉二世即位,布呂歇爾被重新起用並授以少校軍銜,回到他原來所在的輕騎兵團。同年,布呂歇爾參加了遠征荷蘭的軍事行動,1788年升為中校,1789年獲表功勳章,1790年升為上校。1794年,布呂歇爾率隊在吉爾維勒與法軍交戰取勝,繳獲六門火炮,憑此戰功升為少將。1799年,布呂歇爾加入哈瑙的共濟會分會。1801年,布呂歇爾升為中將,加入埃梅裏希的共濟會分會,他的兩個兒子和九名下屬也一同入會。1802年,他為普魯士占領了埃爾富特和米爾豪森,並於1802年至1806年任明斯特共濟會分會的主席。

1806年,新的反法同盟結成,擔任新設置的威斯特法倫省的軍事長官的布呂歇爾率軍與布倫瑞克公爵在圖林根彙合,發起耶拿和奧爾施泰特戰役中的第一場騎兵攻勢,結果落敗,原因是布呂歇爾過於急躁,在炮兵和步兵還未建好工事之前就去進攻精力充沛的戰鬥力很強的法國步兵。在潰退中,布呂歇爾臨時接管了保護國王的二百人禁衛騎兵中隊。

隨後,布呂歇爾又集結部分被擊退的普軍,和沙恩霍斯特一起把34門重炮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兩人的友誼就是在這時開始的。布呂歇爾任命沙恩霍斯特為參謀長,共同製訂作戰計劃,他們打算用本部人馬吸引法軍的注意,從而讓普魯士有機會拉起新隊伍再次進攻法軍。

事實上法軍分三路追擊,指揮官分別是貝爾納多特元帥(後來成為瑞典國王,稱卡爾十四世·約翰)、蘇爾特元帥和繆拉元帥,追擊布呂歇爾部的隻是貝爾納多特部。盡管給養不足,以及急行軍(20天行進700公裏)造成大幅減員,布呂歇爾部還是暫且甩掉了追兵,並和魏瑪公爵的隊伍在米裏茨湖東岸彙合,兵力從10000人增加到21000人。在此期間,布呂歇爾拒絕了貝爾納多特的兩次勸降。形勢相當嚴峻,僅在施特雷利茨附近布呂歇爾部就因作戰和饑餓損失了5000人。

自由帝國直轄市呂貝克是布呂歇爾部的下一個目的地,這座中立城市並無武裝,普軍於11月5日用斧頭在緊閉的城門上劈開了入口。法軍則於11月6日抵達,在貝爾納多特的指揮下開始攻城。在防守中,普軍與沙恩霍斯特的命令相違,試圖把城牆外的大炮撤入城內,法軍趁機奪取了敞開的城門。經過血腥的巷戰,法軍控製了呂貝克,俘獲大批普軍,其中包括沙恩霍斯特和受重傷的約爾克。

布呂歇爾率9000人逃脫,經施瓦爾陶撤往拉特考,將指揮部設在當地的牧師駐所。普軍讓這個村莊異常混亂,燕麥、幹草、紅苜蓿和麵包,各種東西都被征用,教堂也被砸開當作馬廄。隨後趕來的法軍炮兵在一片灌木林中布陣,準備轟擊拉特考。這時,布呂歇爾聽聞特拉維明德落入法軍之手,便決定“為了拉特考村和施羅特爾牧師的利益”接受貝爾納多特的第三次勸降,但提出了附加條件,一條要求宣稱他是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的,另一條要求法軍向普軍致敬。 貝爾納多特起初不願同意附加條件,無奈布呂歇爾不為其它方案打動,隻好作出讓步。戰事結束,法軍沿著歐丁至呂貝克的道路列隊,向經過的普軍戰俘致敬,拉特考有一棵橡樹立於這條路旁,後稱為布呂歇爾橡樹。布呂歇爾沒有像他的士兵一樣被繳械,因為出於個人敬意,貝爾納多特取消了轉交軍刀的受降儀式。

在被關押期間,布呂歇爾被給予較大的活動自由,拿破侖也曾想結識他。1807年,布呂歇爾獲釋,作為交換,反法同盟一方釋放了維克多將軍。在柯尼斯堡王宮(此時柏林被法軍占領,普魯士王室遷至柯尼斯堡)作短暫停留後,布呂歇爾奉命帶領普魯士支援部隊前往瑞典屬波莫瑞,協助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的軍隊,但並未進行戰鬥。同年,布呂歇爾出任波莫瑞和諾伊馬克的總督,1809年又成為騎兵上將。

布呂歇爾強烈要求展開對法解放戰爭並致力於普魯士軍隊改革,因而成了此時已正式與法國結盟的普魯士王廷所不受歡迎的人。1812年,由於秘密訓練不被允許的預備役軍隊一事被法國間諜發現,布呂歇爾又一次離開軍隊,隱逸於西裏西亞的昆岑村。

1813年,普魯士重新對法宣戰,布呂歇爾被召回,率領普軍參加呂岑戰役和鮑岑戰役。之後,四萬普軍和五萬俄軍整編為西裏西亞軍團,布呂歇爾任軍團總司令,格奈則瑙和穆弗靈任參謀。

在此期間晉升為元帥的布呂歇爾積極主張將戰事推向法國本土,12月,西裏西亞軍團在萊茵河右岸集結,隊伍從曼海姆延伸到諾伊維德。布呂歇爾所在的軍團中心,包括約克部和朗格隆部,駐紮在陶努斯山區的考布一帶。翌年1月1日,先鋒和第一批部隊乘輕舟渡河,俄國工兵則為後續部隊搭建浮橋。2月1日,布呂歇爾在拉洛提埃爾附近於拿破侖激戰並迫使其撤退,進軍巴黎之路似乎敞開。然而隨後卻在法蘭西戰役中連續慘敗於拿破侖。布呂歇爾並不氣餒,於3月9日在勞恩取得了重大勝利,率軍與從比利時趕來的比洛部一同開往巴黎。3月31日,巴黎投降,數日後拿破侖退位。6月3日,布呂歇爾被封為瓦爾施塔特公爵,領地在科裏布洛維茨。6月6日,布呂歇爾應邀訪問倫敦,受到熱烈歡迎。

返回普魯士後,布呂歇爾決定在領地養老,但不久便因為拿破侖的複出再次披掛上陣。此次布呂歇爾統帥十五萬普軍駐於比利時,先在1815年6月16日的裏格尼戰役中大敗,但參謀長格奈則瑙協助布呂歇爾重整隊伍,兩天後及時出現在滑鐵盧戰役中,給拿破侖的法軍沉重一擊。戰役結束後,威靈頓公爵率領的聯軍已相當疲 憊,於是由格奈瑟瑙帶領普軍追擊敗退的法軍,不久拿破侖再次退位。

同年,布呂歇爾獲得一枚為他特製的鐵十字勳章,即布呂歇爾星形勳章,翌年又被評為柏林和羅斯托克的名譽市民。此後布呂歇爾在領地安度晚年,其間常去卡爾斯巴特療養。

沙恩霍斯特

人物簡介

沙恩霍斯特,全名格爾哈德·約翰·達維德·馮·沙恩霍斯特(1755年11月12日—1813年6月28日),普魯士將軍,伯爵,軍事改革家。普魯士總參謀部的奠基人。生於德意誌漢諾威的博德瑙一農民家庭。

生平介紹

沙恩霍斯特畢業於桑 堡利堡軍事學院。1786年起在軍校教授炮兵學。1801年加入普魯士陸軍、1802年任柏林軍事學校校長。1806年任普軍總司令的參謀長,參加對法作戰,曾被俘。1808年任陸軍大臣,和格奈澤瑙一起實行軍事改革,重建普魯士軍隊,是普魯士-德國總參謀部的奠基人。1812年任布呂歇爾元帥的參謀長,參加呂岑會戰負傷。同年6月8日因傷重去世。著有《軍官手冊》、《軍事回憶錄》、《炮兵研究指南》等。德國海軍曾經數次以沙恩霍斯特之名命名軍艦。一戰時,德國海軍在公海艦隊之外的遊擊艦隊旗艦名叫沙恩霍斯特號,與同級艦格奈森諾號一起遊弋在太平洋,是1907年下水的新銳裝甲巡洋艦,由馬克西米利安·馮·施佩指揮,在科羅內爾角海戰輕易擊敗了英國克拉多克率領的艦隊,擊沉了好望角號和蒙莫斯號裝甲巡洋艦,後被英國斯圖第率領的戰列巡洋艦擊沉於福克蘭群島海戰中。二戰時,德國海軍將大西洋艦隊中的一艘戰列巡洋艦定名為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諾號齊名,曾擊沉英國光榮號艦隊航母,最終戰沉北海戰角。

戰爭經曆

沙恩霍斯特和一般普魯士名將不同,因為大多數普軍將帥都出身貴族,而沙恩霍斯特卻出身農民。好多普軍將帥一看就是威風凜凜、煞氣騰騰,特有軍人氣質,而沙恩霍斯特怎麼看也不像軍人,更像一個著書立說的文人學者。其實這也難怪,因為沙恩霍斯特早年當過軍事雜誌的編輯,寫過軍事方麵的論文,在軍校教過書,就是當沒當過戰場指揮。

沙恩霍斯特1777年從桑 堡-利珀軍校 畢業後在漢諾威軍隊服役。1786年起在軍校教授炮兵學。當過軍事雜誌的編輯,寫過軍事方麵的論文。1793年任炮兵連長,赴比利時參與鎮壓法國革命。

1800年,年已45歲的庫爾——漢諾威炮兵團中校格哈德·約翰·達維德·沙恩霍斯特,在經過長時間思考之後,上書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威廉二世,懇請加入普魯士軍隊。沙恩霍斯特的許多普魯士朋友,特別是軍需總監部少尉卡爾·路德維希·馮·勒科克(一位富於革新思想的年輕軍官)早就建議他走這一步。沙恩霍斯特也在一封給勒科克的信中,表達了他的這一決定。

在當時的德意誌,普魯士軍隊是最強大的軍隊,它為服役者實現個人抱負和晉升所提供的機會,要遠遠大於漢諾威軍隊和丹麥軍隊。沙恩霍斯特在其申請中,還附帶提出兩個請求:做一名參謀部軍官,賜予貴族頭銜。第二個請求並非難事。因為,他一直生活在貴族氣派十足的漢諾威人中間,而漢諾威人,尤其是軍官,不管是否有貴族頭銜,都享有極高的社會地位。

從這樣一份申請書上,很自然可以看出申請人非同凡俗的人品,還有隱藏其後的雄心壯誌和遠大抱負。然而,他卻不具備在普魯士軍隊任參謀軍官的任何條件,因為他不是貴族。1755年當他出世時,他的祖父還是一個農民,父親是漢諾威軍隊的一名輕騎兵哨長,退役後靠繼承其嶽父的田莊為生。在閱兵式上,他給人的印象不佳。他的外表和舉止不大像一名英姿颯爽的軍官,倒像一個老成持重、略帶幾分憂鬱的學者。然而,他卻因為很早就在有名的《軍事雜誌》當編輯而為眾人所知。該雜誌在柏林也十分暢銷,甚至連克裏斯托夫·馮·迪裏克中將這樣的弗裏德裏希二世思想的辯護者也都讚賞這一雜誌。沙恩霍斯特被認為是一位極富教養的軍官,在普魯士有許多摯友。在他的朋友中,除了有像軍需總監部馮·勒科克這樣的人,也有許多性格迥異的人,如驃騎兵將軍馮·布呂歇爾和普魯士貴族的典型代表恩斯特·菲利普·馮·呂歇爾將軍。

正當沙恩霍斯特的申請得到弗裏德裏希·威廉三世恩準,他的要求順利得到滿足之時,拿破侖的陰影已自1801年籠罩了歐洲。這個科西嘉人開始了他的勝利征程,同時革命也在一個巨人的專製下走到了盡頭。世紀之交的普魯士已不再是過去的普魯士。當初,在耽於享樂、飽食終日的弗裏德裏希·威廉二世統治下,普魯士雖已是西下夕陽,日暮途窮,但他們仍花天酒地,陶醉於其輝煌的外表。自1797年開始執政的弗裏德裏希·威廉三世已深深地認識到,在法國發生的事不可能不對普魯士的社會和軍事體製產生影響。不過,他是一個極不實際、缺乏自信和過分虔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