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美國篇3(1 / 3)

1944年12月,巴頓率第三集團軍在阿登地區擊退德軍的大反撲,解救了被圍的盟軍部隊。1945年3月,巴頓再次搶在蒙哥馬利之前渡過了萊茵河。1945年5月初,巴頓的第三集團軍一直推進到奧地利邊境方才住腳。在9個月的推進過程中,巴頓部隊殲敵140餘萬,取得了驚人的戰果。4月16日,巴頓被晉升為四星上將。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歐戰結束。巴頓被任命為巴伐利亞州軍事長官。

1945年12月9日,巴頓在外出打獵時突遇車禍而受重傷,12月21日在德國海德堡一家醫院辭世,享年60歲。

巴頓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呈現出鮮明的個人性格特點,粗魯、野蠻是他在戰爭中留給後人的印象,潘興元帥甚至把他叫作“美軍中的匪徒”。引起世人不同評論,很多人認為他是“一位統率大軍的天才和最具進攻精神的先鋒官”和“二十世紀的拿破侖”;但也有人認為他“勇猛有餘、智謀不足”、“驕傲自大、華而不實”。軍事學者指出:“作為統帥人物,巴頓將軍的最大特點就是以他自己的尚武精神去激勵部下,用他的個性去影響部下在戰場上奮勇向前。”他作戰勇猛頑強,指揮果斷,富於進攻精神,善於發揮裝甲兵優勢實施快速機動和遠距離奔襲,被部下稱為“血膽老將”。

直至今日,美國多處街道仍以巴頓為名,紀念這位將軍:如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巴頓路;田納西州那希維爾市喬治·巴頓將軍路;由巴頓將軍設計的M1913騎兵軍刀,也稱為巴頓軍刀;美國M46坦克、M47坦克、M48坦克、M60坦克均命名為巴頓坦克。《巴頓將軍》,1970年的傳記式美國戰爭電影,以喬治·巴頓為主角描述他的戰功。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

人物簡介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1885年—1966年),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弗雷德裏克斯堡,海軍作戰部部長,海軍五星上將。

生平介紹

尼米茲1885年2月24日,出生於得克薩斯州弗雷德裏克斯堡的德國後裔家庭;1901年9月7日,考入安納波利斯海軍軍官學院;1905年1月,以優異成績畢業,開始在“俄亥俄”號戰列艦實習,獲少尉軍銜;1908年,任“迪凱特”號驅逐艦艦長;1909年,分配到潛艇部隊任職;1913年4月與凱瑟琳·布·弗裏曼結婚;1913年5月,赴德國學習工程技術;1913年7月,任“莫米”號油輪輪機長;1917年8月,調大西洋艦隊潛艇部隊任技術助理一職,升為海軍少校;1918年,隨潛艇部隊赴地中海和大西洋水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20年,奉命建造珍珠港基地,升為海軍中校;1922年,進入海軍軍事學院深造,獲上校軍銜;1926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海軍軍官後備訓練團教官;1929年,任聖迭戈基地第20潛艇分隊司令;1931年6月,任“參宿七星”號驅逐艦艦長;1933年任“奧古斯塔”號重巡洋艦艦長;1935年,任海軍航海局局長助理;1938年6月,任聖迭戈第2巡洋艦支隊司令;1938年6月,升為海軍少將;1938年8月,任第1戰列艦支隊司令;1939年1月,任第7特混艦隊司令;1939年4月,任海軍部航海局局長;1941年12月15日,任太平洋艦隊總司令;1941年底—1944年底,指揮珊瑚海、中途島、所羅門群島、萊特灣等海戰和登陸戰;1944年12月19日,升為海軍五星上將;1945年9月2日,代表美國出席日本投降簽字儀式;1945年10月5日,美政府命名該日為“尼米茲日”;1945年12月15日,任海軍作戰部部長;1947年12月,退出軍職;1949年4月,任聯合國克什米爾問題督察員;1951年,出任聯合國“友好大使”;1953—1961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董事;1966年2月24日,病逝於舊金山。

戰爭經曆

尼米茲出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弗雷德裏克斯堡。1901年9月,尼米茲考入安納波利斯的美國海軍學院。4年之後以優異成績畢業,赴戰列艦上實習。1907年1月實習期滿即獲海軍少尉軍銜,成為“帕奈”號炮艇艇長,同年7月又成為“迪凱特”號驅逐艦艦長。盡管曾因工作疏忽大意而受到警告處分,但仍於1909年越級晉升為海軍上尉並改任潛艇軍官,先後出任“潛水者”號、“甲魚”號、“獨角鯨”號等潛艇的艦長,晉升上尉。

1917年8月,尼米茲海軍少校由油料供應船副船長調任大西洋艦隊潛艇部隊司令羅比森的工程副官,受後者的影響而開始將主要精力集中到指揮和人事方麵。1918年秋至1919年初,就任海軍作戰部潛艇設計委員會高級成員,此後出任“南卡羅萊納”號戰列艦副艦長。1920年6月,奉命前往珍珠港修建潛艇基地。同年年底,晉升為海軍中校,就任基地司令兼第14潛艇分遣隊司令。

1922年,尼米茲進入海軍軍事學院深造。在聽課和演習之外,廣泛閱讀戰略戰術著作、戰爭史、海軍史和名人傳記,接受了以航空母艦為中心的環形編隊思想。尼米茲認為,這次深造比其他任何經曆都重要,為他後來在戰時擔負指揮工作奠定了基矗1923年6月,尼米茲出任戰列艦艦隊司令羅比森的副官、助理參謀長和戰術官,在羅比森的支持下進行環形編隊試驗和演習。1925年10月,羅比森晉升為美國海軍總司令,尼米茲仍任其副官、助理參謀長和戰術官。

1926年秋,尼米茲調任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海軍科學與戰術教授,組建海軍後備軍官訓練團。1928年1月,晉升為海軍上校。1929年6月,改任聖迭戈第20潛艇分遣隊司令。兩年之後升任聖迭戈驅逐艦基地司令。1934年出任“奧古斯塔”號重型巡洋艦艦長。

1935年,尼米茲調任海軍部航海局局長助理。因航海局長經常不在辦公室而海軍部長又體弱多病,尼米茲經常代理局長職務並代行部長職權。1938年6月,尼米茲晉升為海軍少將。同年7月,出任第二巡洋艦分遣艦隊司令,稍後因病改任第一戰列艦分遣艦隊司令。

珍珠港事變後,根據羅斯福的指示,尼米茲於1941年12月17日晉升為海軍上將,赴珍珠港接替金梅爾海軍上將出任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為了重建太平洋艦隊並戰勝日本海軍,尼米茲並未急於懲處失職人員,而是選拔重用英勇善戰的軍官,重建指揮係統以協調太平洋戰區的海陸空三軍力量,承接調撥給戰區的人員、武器和補給物資,參與華盛頓的最後決策以製定橫跨太平洋而戰勝日本的戰略計劃,親自籌劃切實可行的作戰行動。

1942年1月,在尼米茲的決策下,美國海軍的兩艘航空母艦組成聯合編隊,突襲了日軍控製的馬紹爾群島和吉爾伯特群島,一舉擊沉了日軍潛艇2艘、運輸船1艘和小型船隻8艘,並炸毀了岸上的部分設施。這是“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次得分”。它的成功,振奮了美軍的士氣。

1943年5月,盟軍決定沿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兩條路線向日軍進攻,中太平洋作戰由尼米茲指揮,西南太平洋作戰由麥克阿瑟指揮,以逐島進攻為基本戰略。11月20日,尼米茲下令發起吉爾伯特群島戰役。由於美軍炮火準備時間太短和日軍防禦工事極為堅固,美軍耗時3天、犧牲1300人才攻占塔拉瓦島。有鑒於此,尼米茲決定改逐島作戰方針為越島作戰方針,即對某些島嶼圍而不打(使之困死),越過這些島嶼而進攻關鍵性島嶼。是年年底,太平洋戰場的戰略主動權完全轉歸盟軍。

尼米茲將下一個作戰目標指向馬紹爾群島的心髒。作戰始於1943年12月31日。此役注意足夠的炮火準備,並一再運用奪取日軍機場而壓製周圍地區的戰術,戰役於次年2月結束。此後,尼米茲決定不對5萬日軍堅固設防的特魯克群島發起突擊而先用航空母艦艦載機實施猛烈轟擊,然後繞過該島前進。接著,尼米茲鋒芒直指馬裏亞納群島。1944年3月,美軍炮擊帕勞群島,6月15日,開始在塞班島登陸。日本聯合艦隊趕來對陣,損失3艘航空母艦和315架飛機。7月9日,美軍以傷亡1.65萬的代價攻陷塞班島,殲敵約3萬。

尼米茲和麥克阿瑟之間曾就此後作戰方向發生爭執。前者主張先獲得棉蘭老島空軍基地,孤立呂宋,進攻台灣和中國沿海,繼而打擊日本本土;後者則主張迅速攻占菲律賓並獲得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支持。尼米茲派哈爾西率第3艦隊參加解放菲律賓的作戰。

1944年12月,尼米茲晉升為海軍五星上將。到1945年初,太平洋日軍傷亡和被困人數約為75萬,共損失19艘航空母艦、12艘戰列艦、34艘巡洋艦和125艘潛艇。攻克硫黃島之後,1945年4月1日,尼米茲命令向衝繩島發起突擊,守島日軍殊死抵抗,“神風”攻擊隊則向美軍艦船發動自殺性進攻。6月22日,該島陷落。美軍傷亡近5萬,日軍傷亡近12萬。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後,1945年9月2日,尼米茲代表美國參加日本投降儀式。戰爭期間,尼米茲獲得3枚優異服務勳章,10月5日被美國政府定為“尼米茲日”。

1945年11月,尼米茲出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繼續強調海軍的重要性。1947年11月任期屆滿卸任。與波特合著有《海上力量:海軍史》和《太平洋的勝利:海軍的抗日戰爭》。1966年2月20日,尼米茲病逝於美國舊金山。在最後的彌留之際,尼米茲上將要求死後葬禮從簡,並把他埋葬在太平洋岸邊的夏威夷的國家公墓裏。因為這位來自深山的海軍上將,希望在公墓裏可以朝夕不停地眺望他曾經創造出蓋世偉業的蔚藍色太平洋。

為了紀念尼米茲,美國把70年代開發的一級核動力航空母艦以尼米茲命名,該級航母共十艘,是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航母。

尼米茲級的首艦即尼米茲號核動力航空母艦。同時也是該級核動力航母中,唯一不是以前美國總統的名字命名的一艘。

斯普魯恩斯

人物簡介

斯普魯恩斯(1886年—1969年),全名雷蒙德·埃姆斯·斯普魯恩斯,美國第5艦隊第一任司令,改組後的太平洋艦隊第三任司令,海軍上將。

生平簡介

斯普魯恩斯1886年7月3日生於美國馬裏蘭州巴爾的摩市,由於眾議員卡爾·文森的阻止,斯普魯恩斯一直未能晉升成為五星上將。國會最終通過了一項前所未有的議案,當中訂明斯普魯恩斯退休後,將維持海軍上將(四星)的薪酬直至逝世。

戰爭經曆

1903年7月,斯普魯恩斯從印第安納州考入美國海軍學院。在校期間刻苦學習、成績優秀卻默默無聞。1906年9月畢業後赴戰列艦上服役。1908年9月晉升為海軍少尉。1913年升任美國海軍亞洲艦隊所屬的驅逐艦上尉艦長。一年後轉往岸上任職,與瑪格麗特·迪安結婚。1916年晉升海軍少校,1918年晉升海軍中校。1919年,出任哈爾西驅逐艦分遣艦隊的愛倫華德號驅逐艦艦長,頗受哈爾西的賞識。1921年,先後出任美國海軍工程局調撥處處長和電力處處長。1924年,調任戴爾號驅逐艦艦長,稍後出任美國駐歐洲海軍司令安德魯斯的助理參謀長,不久又改任奧斯本號驅逐艦艦長。

1926年夏,斯普魯恩斯進入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深造。後來斯普魯恩斯認為他的成功的作戰行動在很大程度上使他赴密西西比號戰列艦任副艦長。1931年6月,調海軍軍事學院負責函授課程,次年晉升為海軍上校。1933年5月,出任驅逐艦護航艦隊司令沃森的參謀長。1935年4月調任海軍軍事學院戰術係主任,培養的學員有許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任要職。1938年,出任密西西比號戰列艦艦長。1940年2月,升任第10海軍軍區司令,同年10月晉升為海軍少將。隨著歐洲戰事的發展,其職責逐漸增加。1941年6月,兼任加勒比海戰區司令。1941年9月,出任太平洋艦隊第5巡洋艦分遣艦隊司令,旗艦為諾思安普敦號,在哈爾西麾下服役。

1941年12月2日,斯普魯恩斯率部離開珍珠港,在哈爾西指揮下執行向威克島運送戰鬥機的任務,因而免遭珍珠港劫難。此後,數次率部為航空母艦特混艦隊護航。

1942年5月,哈爾西率第16特混艦隊返回珍珠港。正在策劃中途島戰役的尼米茲發現哈爾西為皮膚病所苦,必須住院治療。哈爾西力薦斯普魯恩斯接任第16特混艦隊司令,得到尼米茲批準。尼米茲還命令緊急搶修約克敦號航空母艦並以此為核心組建第17特混艦隊,由弗萊徹海軍少將任司令。盡管尼米茲明令資深的弗萊徹負責中途島戰役的戰場指揮,但在實際作戰中兩支艦隊始終是獨立指揮和獨立作戰的。5月28日斯普魯恩斯率2艘航空母艦(企業號和大黃蜂號)、6艘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離開珍珠港,於6月3日與弗萊徹在中途島東北的預定海域會合,等待與日本聯合艦隊交戰。

6月4日黎明,日本航空母艦艦隊司令南雲下令第一攻擊波轟炸中途島。因為不知道美國艦隊就在附近,南雲為使第二攻擊波盡快出動,將原計劃對付航空母艦而攜帶魚雷的飛機全部改裝炸彈。正在此時,偵察機報告發現美國航空母艦,使南雲左右為難:第一攻擊波即將降落,需要補充油料和炸彈;第二攻擊波又需要重新換裝魚雷,保護航空母艦的戰鬥機即將耗盡油料。南雲下令一麵向北撤退,一麵接收飛機、換裝魚雷、補充油料,而卸下的炸彈就放置在航空母艦甲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