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據報克魯克正向南進,但卻在巴黎的東邊。當俄軍在東普魯士慘敗的消息傳來時,法軍左翼的增強還正在進行中。就是在這個時候,霞飛簽署了第四號一般訓令,發動注定要成為“馬恩河會戰”的作戰。在這個階段,霞飛的幕僚中曾有不同的意見,有人懷疑是否從凡爾登以西向中央發動攻擊比較好;時間的問題也同時被提出:是否再繼續等待和再向後撤退,抑或應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立即反攻呢?霞飛讚成從四麵包圍和在原則上盡可能撤回到塞納河上。9月2日和3日已經證實克魯克仍在向南運動,而且那是與小毛奇的命令相違背。加裏安尼被安置在霞飛總部的指揮之下,並要求給予指示。霞飛指出一旦時機來臨他應向莫城方向進攻。9月4日,據報克魯克正向東南運動。第四號一般訓令中所設想的情況正在逐漸變成事實。霞飛不聽其參謀長貝特洛的意見,認為偉大的時刻已經到來。上午10時,加裏安尼用電話建議他向東攻擊。霞飛此時仍在考慮在馬恩河以南作戰,於是他就征詢德斯佩雷將軍和福煦的意見。此時加裏安尼又已與弗倫奇會晤,後者也讚成立即全麵反攻。等到德斯佩雷和福煦的回電送到總部時,他們也一致讚成並主張莫努裏應在馬恩河之北采取行動。於是在下午10時,霞飛遂決定於在9月6日進行這場決定性會戰,並簽署了其著名的日令。
1914年,世界幾乎要被德國征服。法國僅憑其與英俄兩國的同盟,才勉強維持兵力平衡,但以野戰兵力而言,仍然屈居下風。此外,法國人對於德國實力的研判也極為惡劣,其所作的戰略部署也完全不適當。同時對於近代火力所提供的戰術可能性也作了完全錯誤的解釋。所以法國顯然是走向必然失敗的途徑。因此這也是似乎即為曆史的分水嶺。在1915和1916兩年間,他的行動曾經受到許多的批評。自然他是在摸索前進,所以錯誤在所難免。不過必須承認1918年最後勝利的基礎還是由他所奠定,他決定革新法國陸軍的主要路線,一切軍需生產的計劃也是他所擬定,但到1917年才能開始大量生產,所以他在行政方麵是頗有貢獻。關於同盟戰略方麵,他的影響力日益增大,直到他升任法蘭西元帥時為止,那也是用來當做解除其兵權的掩飾。
他之所以失勢,原因有二:第一是兩年來的戰爭結果的確很難令人感到滿意;第二是為了保障統帥的軍事行動自由,他與政客們發生了不斷的鬥爭。嚴格說來,對於他相當的成就是並不太公平:他已經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陸軍,一支工業時代的陸軍;他已經製定的軍事思想;他已經贏得新型的會戰,例如凡爾登和索穆河之戰。當他在1917年初被免職時,他已經消耗了敵方兩位統帥;小毛奇和法爾肯海恩。而他們的後任興登堡為了預防霞飛在1917年春季發動大攻勢,也自動在法國領土上作大規模的撤退。雖然他並未能獲得最後的勝利,但在他的記錄上還是功多於過,而且也替未來的勝利奠定了基矗所以總而言之,霞飛還是功在國家。
尤其是他曾給予後世以某種偉大教訓:無懼的性格,有彈性的現實心靈,在戰略階層的無缺點行動能力。憑著其堅強的人格,他能夠抵銷一切的不利因素。他證明在曆史網的編織過程中,指揮官所扮演的角色是如何的具有決定性。所以,他並非像李德爾·哈特所雲,隻是一種“國家神經的鎮靜劑”。在那個危急存亡之秋,法國命運的決定大部分都是由他負責:而他也的確使第一次世界大戰走向一個新的方向。
亨利·菲利浦·貝當
人物簡介
亨利·菲利浦·貝當(1856年4月29日—1951年7月23日),全名亨利·菲利普·奧默·貝當,法國陸軍元帥,政治家,也是法國維希政府的元首,總理。
生平介紹
亨利·菲利浦·貝當於1856年4月29日出生於法國北部加萊省的考奇拉退爾小鎮。他的父親是個農民,母親早逝,家境貧寒。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促使貝當立誌做一個軍人。1875年,貝當中學畢業後考入聖西爾軍事學校;1878年畢業後,他進入山地步兵團任職,軍銜為少尉。1888年,貝當被調回聖西爾軍事學院,擔任軍事教官。由於當時法國盛行福煦所提倡的進攻戰略思想,持防守戰略思想的貝當自然不受重用。他一直晉升得很慢,1900年才升到少校軍銜,指揮一個營。1906年在國家射擊學校任教官,他有關火力破壞效果的思想和福煦的全麵進攻想法不一致,因而未受到重視。1914年8月一次大戰爆發前夕,貝當僅為陸軍上校,任第三十三團團長,時年58歲。
戰爭經曆
貝當記錄在曆史上的形象是一個叛國者,但是作為一個軍人他在一戰中頗有建樹。他不同意福煦對於“進攻精神”的強調,認為現代戰爭中防禦更占優勢。開戰後他這種謹慎小心的態度使他成為了一戰中法國最成功的指揮官。
戰爭爆發後,貝當由於其對部隊的傑出領導被提升為旅長,軍銜是準將。在1914年9月的馬恩河會戰中,貝當由於指揮得當,晉升為少將,任第六師師長。10月25日,貝當再次晉升為第三十三軍軍長。
1915年5月9日—16日,貝當在阿爾薩斯攻勢中,他率部突破了德軍的堅固防禦。6月,他受命擔任第二集團軍指揮官。9月25日—10月6日,雖然他的進攻由於德軍縱深防禦而失敗,但其炮火準備使德軍吃驚不校
隨著德軍在凡爾登戰役初期進展順利,奧古斯特·迪巴伊將軍要求撤退,貝當所部於1916年2月24日被調往凡爾登前線,接手堅守凡爾登要塞的職責。他到任之後發現形勢雖然嚴峻但並不危急,提出了著名的防禦口號“他們不會通過”。在他嚴厲的領導下,到他5月1日取代卡利將軍擔任中央集團軍司令之時,凡爾登已經轉危為安。而且作為接任他第二集團軍指揮權的尼維爾將軍的上司,貝當繼續對凡爾登戰局施加影響。由於在凡爾登戰役中的出色表現,貝當被視為“法蘭西的救星”。
隨著尼維爾1917年4月16日—20日考慮已久的攻擊戰遭到慘敗,5月15日貝當解除了他的職務從而使自己負責指揮所有的法國前線部隊。由於尼維爾這次慘敗激起了兵變,貝當嚴厲地懲罰了魁首卻寬恕了大部分參與者。4月29日—5月20日,貝當著手緩和士兵的不平心理,改革夥食和休假製度。接著在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貝當連續發動幾次有限的進攻,使部隊恢複了信心。
福煦於1818年3月就任盟軍總司令後,貝當接替他負責指揮所有的法軍軍隊,在西部前線最後一個月的艱苦戰鬥中發揮重要作用。而後策劃了埃納河—馬恩河(7—8月)和亞眠(8—9月)攻勢,協助潘興實施聖米耶爾(9月)和默茲——阿爾貢(9—11月)攻勢。1918年11月19日,貝當因為其戰時的卓越表現被授予法國元帥軍銜。
1920年,貝當被任命為法國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22年1月,兼任法國陸軍總監,並積極推行消極防禦戰略。1925年8月,貝當擔任入侵摩洛哥的法軍總司令,鎮壓摩洛哥獨立起義,並消滅了裏夫共和國。1931年1月1日,貝當轉而擔任法國防空部隊總監。
1934年2月—11月,貝當出任加斯東·杜梅爾格臨時政府的陸軍部長。隨著1936年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貝當不再隱瞞自己對公民政治的厭惡和對獨裁政府的支持。1939年,任法國駐西班牙大使。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軍節節敗退,麵臨亡國的危險。 貝當被從西班牙召回,於1940年5月25日被任命為內閣副總理。6月16日任內閣總理,6月22日同德國和6月24日同意大利投降談判的全權政府首腦。開始和第三帝國進行談判。7月10日,貝當成為維希政府元首,推行獨裁統治。1942年德國占領維希後,他於8月20日被德國人逮捕,送往德國的錫格馬林根。
1945年4月25日,貝當向法國臨時政府自首。8月15日,法國臨時政府最高法庭以叛國罪判處貝當死刑。這時,他當年一手提拔的戴高樂簽署了特赦令,改判終身監禁——就像五年前貝當也在維希政府對戴高樂進行缺席審判的死刑判決書上簽署“不要執行”一樣。
隨後,貝當被囚禁於戴爾島的一座要塞,但是他在這裏健康惡化得很厲害。1951年6月,他被轉往大西洋比斯開灣的耶島監獄。7月23日,貝當死於該監獄。
維拉爾
人物簡介
維拉爾(1653年—1734年),全名克洛德·路易·赫克托爾·德·維拉爾,大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主要將領之一,戰功最卓著的法國元帥,生於法國穆蘭。
生平介紹
維拉爾誕生於穆蘭,一個著名但貧窮的家庭,他的父親是外交官皮埃爾·德·維拉爾。1671年他進入法國軍隊,1673年圍困馬斯特裏赫特期間,他被提升為外地梅斯特德坎普騎兵團上校團長。1687年晉升準將。1690年指揮佛蘭德的騎兵軍隊,大同盟戰爭結束後他到維也納任大使。維拉爾1671年入伍。1674年任騎兵團長。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時期任軍長,是路易十四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戰功最卓著的將領。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的弗裏德林根戰役(1702年)、伊赫施塔特戰役(1703年)和結束德南戰役(1712年)三戰使他名垂不朽。弗裏德林根戰役擊敗奧地利軍隊,為他晉升為法國元帥,並出任駐德法軍司令,接著在德國戰役(1705年—1708年)中仍獲得勝利,1705年被封為公爵。維拉爾公爵的光榮始於1709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在法國顯然最無助時,他指揮的主要軍隊在北部邊疆馬爾普拉凱抗擊薩伏依的歐根親王和馬爾博羅公爵指揮的聯軍,在饑荒的冬季,他和士兵共吃可憐的口糧,戰役開始後老元帥博弗勒自願擔任他下屬,馬爾普拉凱戰役中維拉爾嚴重受傷(左膝蓋被打穿,昏倒醒來後成了終身殘廢),但使馬博羅公爵遭受極為慘重的傷亡,他告訴國王:“如果是請上帝給您陛下的敵人又是這樣的勝利,敵人他們是注定毀滅。”馬爾普拉凱戰役英奧聯軍損失慘重,這一勝利挽救了法國,盡管戰爭拖了一年,在馬爾博羅公爵和他的英軍撤出營地回國後,第三年(1712年)維拉爾在德南戰役中終於擊敗薩伏依的歐根親王,攻占萊茵河畔的蘭道,迫使歐根親王簽訂了拉斯塔特條約。1733年晉封大元帥,任盟軍總司令。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爆發後遠征意大利,連克諾瓦拉、托爾托納和米蘭等地後在都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