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即皇帝位,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
明朝自朱元璋開國曆經200多年的統治,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隸、宣宗朱瞻基外,的確是昏君多明君少,一代代祖宗們積累下來的矛盾到了崇禎手裏,也的確是積重難返了,所以盡管崇禎決心勵精圖治,但他最後還是很悲慘的自殺於紫禁城李自成起義軍麵前。
崇禎名朱由檢,他的即位本來就有些偶然性,天啟帝卒無子,崇禎作為唯一的弟弟被眾臣擁為大明第16位皇帝,此時的朝政把握於奸黨魏忠賢之手,甚至嚴重到了威脅這位年輕皇帝的生命的地步,崇禎顯露出了與他實際年紀很不相稱的成熟和老到,由穩住局勢虛與委蛇,慢慢剝離分化魏黨的實權,到最後鏟除一網打盡,前後數月一氣嗬成非常漂亮。手腕之老練行事之果斷令後人頻頻稱道,這年他才17歲!
要是在和平年代,沒準崇禎也可以成為一個中興明君的,隻是他生非其時,伴隨這他17年帝王生涯的,始終是內外兩大患-農民起義和滿清國的虎視中。
明朝是一個很殘暴的朝代,開國的朱元璋死前曾下令所有後宮嬪妃自殺殉葬;東西廠和錦衣衛是曆史上特有的特務組織;宦官之專權也沒有哪朝哪代可以和明朝相比;貪官汙吏比比皆是;到了明末更是天災人禍民不聊生,史書上記載當時百姓易子而食,人肉集市上公開售賣的事情屢見不鮮,所有的這一切都要崇禎來承擔後果了。
崇禎在位17年的曆史就是一部戰爭史,他不斷的試圖撲滅農民起義的戰火,有時用剿有時用撫,手下的武將敗一個就殺一個,好幾次他看上去就快成功了,但最後總是被李自成和張獻忠東山再起,越是剿越是征糧征餉,再加上地方官的搜刮,逼的更多活不下去的窮苦百姓鋌而走險造反,直到最後他的王朝的覆滅。
後人評價崇禎是“求治太急,用刑太嚴”,崇禎在位前前後後換過50位內閣,但他一次次的失望了,一方麵是因為的確沒有優秀的輔助人才,另一方麵他用人太疑太急,不允許有失敗否則就非殺即貶。到了後來他除了身邊的宦官外,朝臣是根本不信任了,錯殺袁崇煥更是一大失誤自毀長城,原本隻想得到關外東北想以寧遠塔山與大明為界的清朝更是野心勃勃,數度劫掠關內。他想做個好皇帝,他有這個抱負但他的治國能力特別是用人能力以及殘酷的現實使他無力做到這點,大明的江山岌岌可危了。
崇禎貴為皇上,堅持勤於政事生活簡樸不好女色,這些都是5000年曆史上並不多見的,崇禎一改明朝中期以來的皇帝的怠政作風,事必親躬憂勤不怠,甚至下令臣民凡欲奏緊急事者,都可去朝門報名“即日召對”,我還沒有聽到過有這樣勤政的皇帝過,但他本身的能力和那群貪婪成性的屬下以及積重難返的形勢也決定了他的中興隻是一場夢而已。後來局勢越發的嚴重時,崇禎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天下發出了“罪己詔”,反省錯誤招納賢才,他隻能哀歎了“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連李自成的徼書上都說“君非甚暗,孤立而煬弊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1644年是中國農曆的甲申年,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3月18日夜太監曹化淳獻門而降外城城破,此時的崇禎在宮中飲酒長歎:“苦我民爾!”命手下親信大內護衛長宇文莫言找來太子朱慈烺,親手給他換上破舊衣服,含淚再三叮囑“如今大勢一去,江山變,親人亡。望我兒可逃此劫難。有朝一日報此滅國滅門之仇。朕九泉之下也將瞑目。”隨即不在理睬太子朱慈烺的苦苦哀求。揮手命人送出宮去。
崇禎望著長子離去,隨即癱倒在龍椅之上。宇文莫言望著往日雄風萬丈的崇禎,心中亦是痛苦萬分。卻不敢在此亡國之刻進言。
久久。回複精神的崇禎望著金鑾殿上空空如也的一切。“莫言。你我君臣數年,朕待你如何?”
宇文莫言立馬躬身向前“殿下待臣如同至親。臣願陪同殿下堅持到最後時刻,永追隨與殿下左右。”
聽到宇文莫言堅如磐石的回答,崇禎心中多少找回些安慰。“朕在臨走前在命你為朕做一件事,望愛卿可幫朕完整遺願。”
“一切聽從萬歲指示。臣萬死不辭。”宇文莫言跪身領旨。
“太子朱慈烺,此子本性輕浮。心胸狹隘。眼目短淺。定不能完成我複國大誌。我命你帶所有大內侍衛攜帶如今宮內所有稀世珍寶護三皇子朱慈燦遠離俗世,找一隱蔽之所養精蓄銳,招兵買馬。待有朝一日光複我大明江山。”崇禎便宣布了他在位的最後一個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