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頲《種沿赤眉:宋元及明中葉前的“暹”、“羅斛”》追溯了暹與羅斛的出現,一在北宋,一在南宋。《真臘風土記》中記載了暹羅,可見元代已合並,認為泰人主管新國度的出現是一個裏程碑。並提出暹與羅斛的合並不隻一次,所以明人記載有以暹為主,也有以羅斛為主。朱亞非《以德睦鄰與和諧周邊——明初外交再探討》,突出了明初和諧外交的成功,為明初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王繼光《明朝出訪尼泊爾使臣事跡考述》一文,指出明代是中尼交往頻繁的時代,並對於明朝出訪使臣事跡進行了稽考。李花子《高麗末朝鮮初對公險鎮的曆史記憶》考證了曆來眾說紛紜的公險鎮的位置,認為明朝與高麗對於鐵嶺在地理認識上的不同,引起了爭論,並導致高麗內部親明派政變,朝鮮王朝誕生。王豔春《李朝質子與清初中朝文化交流》提出質子是以一種特殊形式出現的中外文化交流形式,並從這一特殊性人手,考察了清初中朝之間的文化交流,得出的結論是交流強迫色彩濃鬱。
袁澍《美國駐新疆領事館始末》指出,美國駐新疆領事館在國際“冷戰”角逐中扮演了重要而特殊的角色,具體考察了其發展沿革與近代新疆政治局變化的關係,及其對於曆史進程的重要影響。賈建飛《清人視野中的英俄中亞“大角逐”》一文,通過清朝文獻來闡述清朝人對於這場英俄中亞“大角逐”的理解和認識。樊明芳《1961年美蔣關於外蒙古聯合國代表權問題爭論》討論了這場爭論的來龍去脈。
餘三樂《論南懷仁的(歐洲天文學)》介紹了1680年南懷仁的拉丁文著作《歐洲天文學》,認為這部著作提供了中西交流的第一手資料。孔繁敏《日入宋高僧成尋(參天台五台山記)史料價值》則全麵地介紹了《參天台五台山記》這部日僧旅華日記的史料價值。趙興元《18世紀朝鮮學者樸趾源的“北學”主張》對於18世紀朝鮮學者樸趾源的思想主張進行考察,闡述其意義。龔詠梅對勞弗爾的漢學研究進行了總體的論述(《勞弗爾的漢學研究》)。胡誌宏《淺談西方漢學邊疆研究的理論取向》是對西方漢學曆來關注的邊疆研究的理論梳理。馬少甫《美國早期中國觀》對於美國早期中國觀作了整體的重新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