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天文地理】

陽宗金烏,太陽之別名;

玉鏡銀兔,月亮之美稱。

陽宗、金烏都指代太陽。東漢·班固《漢書·孫光傳》:“臣聞日者,眾陽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眾陽之宗後簡稱陽宗,指太陽。晉·左思《蜀都賦》:“羲和假道於峻歧,陽烏回翼乎高標。”傳說日中有三足烏,後以陽烏、金烏、金鴉等為太陽的代稱。如《全唐詩》無名氏《春二首》:“東風吹水國,金鴉影暖南山北。蒲抽小劍割湘波,柳拂長眉舞春色。”玉鏡、銀鉤、銀兔、蟾蜍都指代月亮。唐·張子容《璧池望秋月》詩:“滿輪沉玉鏡,半魄落銀鉤。”南宋·楊萬裏《月夜觀雪》詩:“遊遍瓊樓霜欲曉,卻將玉鏡掛青天。”隋煬帝《望江南》:“清露冷侵銀兔影,西風吹落桂枝花。”相傳月中有玉兔,故古人常常以銀兔、玉兔等指代月亮。南宋·辛棄疾《滿江紅·中秋》詞:“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後來人們用金烏西墜、玉兔東升形容太陽從西邊落下,月亮從東方升起。《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神話傳說中嫦娥竊食王母娘娘的仙藥,奔到月宮,變成了蟾蜍,因而月中有蟾蜍,後以蟾蜍(chánchú)為月亮的代名詞。此外,還寫作清蟾、金蟾、蟾桂、蟾宮等。月亮的代名詞還有嬋娟、玉鉤、玉輪等。如北宋·蘇軾詞:“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赤縣神州,中國之別號;

炎黃華夏,中華之代稱。

赤縣、神州都指代中國。西漢·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炎黃、華夏都是中華的代稱。炎黃指炎帝和黃帝,是中國原始社會兩大部落的首領,代表中華民族的先祖,後以炎黃作中華民族的代名詞。華夏原指我國中原地區,後來指我國全部領土,亦常常用於作中華的代名詞。《尚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北京古為燕都,是千年古都之名勝;

南京別號金陵,有虎踞龍盤之美稱。

北京簡稱京,是中國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戰國時期稱薊,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京城。秦漢以來,北京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先後被稱為薊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中都、南京、大都、京師、順天府、北平等等。遼國稱燕京。金國改稱京都。元朝稱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稱北平,永樂帝朱棣改北平為北京。清王朝也建都北京。北京前後建都曆史有千餘年,具有極其豐富的旅遊名勝,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宮紫禁城、祭天神廟天壇、皇家花園北海、皇家園林頤和園和圓明園,還有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勝古跡。全市共有文物古跡7309項,其中有6處世界遺產。南京古稱越城、石頭城、金陵等,三國時稱建業,為吳國都城,後又稱江寧府、建康府、應天府等,1368年改稱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建都於此。南京曾有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等六國建都於此,故有“六朝古都”之稱。南京地理形勢險要,有虎踞龍盤之美名。見《諸葛亮集》引張勃《吳錄》:“劉先主曾使諸葛亮至京,因觀秣陵山阜,歎曰:‘鍾山龍盤,石城虎踞,帝王之都也。’”

神州淡水五湖,鄱陽洞庭太湖洪澤巢湖;

華夏名山五嶽,泰山衡山華山恒山嵩山。

五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的總稱,其說法有幾種,如古時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鑒湖為五湖;又如明·程登吉撰寫的《幼學瓊林》認為:“饒州之鄱陽、嶽州之青草、潤州之丹陽、鄂州之洞庭、蘇州之太湖,此為天下之五湖。”近代以後一般指湘鄂間的洞庭湖、江西的鄱陽湖、蘇州的太湖、安徽的巢湖、江蘇的洪澤湖。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包括東嶽泰山(在山東,海拔1524米)、南嶽衡山(在湖南,海拔1290米)、西嶽華山(在陝西,海拔2154.9米)、北嶽恒山(在山西,海拔2017米)、中嶽嵩山(在河南,海拔1440米)。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南嶽衡山之秀,北嶽恒山之幽,中嶽嵩山之峻,早已聞名於世界,素有“五嶽歸來不看山”之說。五嶽一詞始見於《周禮》的“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這裏的五嶽並沒有列出具體山名。東漢的鄭玄對《周禮》作注釋稱:“五嶽,東曰岱宗、南曰衡山、西曰華山、北曰恒山、中曰嵩山。”五嶽至此定名。

依太行山劃分山東、山西省,古代分屬魯國晉國,別稱魯、晉;

以洞庭湖區分湖北、湖南省,古代同屬三楚之地,別稱鄂、湘。

山東因位於太行山之東而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周王朝封齊國與魯國於此,故稱山東謂齊魯大地。別稱魯。山西因位於太行山之西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山西為春秋時晉國屬地,故別稱晉(jìn)。湖北因位於洞庭湖之北而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設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殷商時湖北為鄂侯屬地,湖北地多屬鄂國,後置鄂州,故別稱鄂。湖南因位於洞庭湖之南而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湖南省最大河流為湘江,貫穿全省,故別稱湘。湖北湖南同屬三楚之地。三楚秦漢時楚國疆域廣大,分西楚、東楚、南楚,合為三楚。《史記·貨殖列傳》以淮北、沛、陳、汝南、南郡為西楚;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為東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為南楚。後人詩文中多用以泛指長江中遊以南,即今湖北湖南一帶。

甘肅在隴山之西,別稱甘,又叫隴;

雲南處雲嶺之南,別稱雲,又稱滇。

甘肅古屬雍州,甘肅一名始於11世紀,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複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別稱為隴(lǒng)。雲南因為在雲嶺以南而得名。簡稱雲。漢即設雲南縣,為雲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後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雲南行省及雲南諸路道;明置雲南省,後改雲南布政使司;清改雲南省。因為昆明附近是古代滇國,故又別稱滇(diān)。

廣西古屬桂林郡,別稱桂;

貴州古屬黔中郡,別稱黔。

廣西位於我國嶺南地區。戰國時期,嶺南稱百越之地,廣西屬百越的一部分。公元前214年,秦王朝統一百越,在嶺南設置桂林、南海和象郡,其中桂林郡和象郡包括今廣西大部分地區,廣西別稱桂由此而來。現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其地古屬黔中郡,故別稱黔;也簡稱貴。

河北省位於黃河北,別稱冀;

青海省擁有青海湖,別稱青。

河北因位於黃河以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古代屬於九州之一的冀州,故別稱冀。青海因擁有我國最大的內陸湖,也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唐宋屬吐蕃;元時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別稱青。

重慶別稱渝,古為渝州;

天津簡稱津,別號津門。

重慶是我國四大直轄市之一,古為巴郡、楚州,隋文帝改為渝州,別稱渝由此得來。宋代為恭州,公元1189年,宋光宗在此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天津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天津即天子渡過的地方,別號津沽、津門,又稱天津衛,簡稱津。現為我國四大直轄市之一。津門就是首都的門戶之意,始於明成祖朱棣時,現為天津的別號。

四川省稱天府之國,別稱川,又稱蜀;

上海市乃不夜之城,別稱滬,又名申。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製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位於我國西南,其四川盆地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故人們稱之為“天府之國”,川江流經該地,簡稱川;秦代此地為蜀郡,三國時為蜀國,故又別稱蜀。上海從南宋1267年開始設上海鎮,元代設立上海縣,標誌著上海建城曆史的開始。現為中國第一大城市,因都市繁華,人稱不夜之城。上海原來是捕魚的地方,當時漁民創造了一種捕魚工具,叫“邕(yōng)”(它是由竹子編成,插在水中),後來邕改稱滬,所以上海別稱滬;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又別稱為申。

贛江貫江西全境,所以江西別稱贛;

百粵乃廣東古稱,所以廣東別稱粵。

江西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為省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又因為江西省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別稱贛。廣東唐屬嶺南道;宋在至道三年(997年)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東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秦朝以前,廣東是越族人聚居之地,稱“百越之地”,又為“百粵之地”,故別稱粵。

安徽省有皖山,別稱皖,現名從安慶徽州取;

福建省屬閩中,別稱閩,現名由福州建州得。

安徽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建省,省名取安慶府和徽州府第一字為名。安徽因曆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得簡稱皖(wǎn)。福建以福州、建州(今建甌)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福建地區在秦代時劃為閩中郡,五代時屬閩國地,故別稱閩(mǐn)。

河南居九州之中,故號中州,別稱豫;

海南處天涯海角,古稱瓊崖,別稱瓊。

河南因位於黃河以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源地,為中國古代九州中心之豫州屬地,故稱中州,別稱豫。海南以海南島得名,1988年4月建省,是我國最年輕的省份和經濟特區。海南在西漢時置珠崖郡,梁朝置崖州,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代立瓊崖道,別稱瓊。瓊崖,即海南島,古代常比遷謫地。

九泉黃泉,悉比地下;

蒼穹碧落,均指天空。

九泉、黃泉都是地下深處的泉水,比喻地下深處,古人借用作對陰間的稱呼。見《荀子·勸學》:“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如南宋·高翥詩《清明日對酒》:“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塚上,夜妝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蒼穹、碧落都是指天空。蒼穹即蒼天。碧落即青天。見李白《門有車馬客行》:“大運且如此,蒼穹寧匪行。”又見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又見許渾《送張厚浙東修謁》詩歌:“青山有雪鬆當澗,碧落無雲鶴生龍。”

形象高大,氣概豪邁,謂頂天立地;

胸懷坦白,品德高尚,曰霽月光風。

頂天立地指頭頂雲天腳踏大地,形容為人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也指形象高大,氣概豪邁。見《續傳燈錄·安吉州道場無庵法全禪師》:“汝等諸人,個個頂天立地。”又見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一折:“我韓厥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兒。”霽月光風又作“光風霽月”,指雨過天晴後風清月明,比喻胸懷坦白,品德高尚;也比喻太平盛世。光風:雨後初晴時的風;霽(音jì):雨雪停止。見宋·黃庭堅《濂溪詩序》:“春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又見宋·陳亮《謝羅尚書啟》:“霽月光風,終然灑落。”《賀周丞相啟》:“長江大河,足以流轉墨客;光風霽月,足以蕩滌英雄。”

非常渺小,滄海一粟;

風塵勞苦,沐雨櫛風。

滄海一粟指大海中的一粒小米,比喻非常渺小。見宋·蘇軾《前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沐雨櫛(zhì)風又作“櫛風沐雨”,指以雨洗頭,以風梳發,形容在外奔波,不避風雨,曆盡艱險。出處見《莊子·天下》:“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沐甚雨,櫛疾風。”

山川靈秀,孕育人才輩出,稱鍾靈毓秀;

人才傑出,彰顯地方靈秀,曰人傑地靈。

鍾靈毓(yù)秀指美好的自然環境凝聚著天地間的靈氣,從而孕育出優秀的人物,形容山川秀美,人才輩出。鍾:彙聚,凝聚;毓:產生,孕育。出處見唐·柳宗元《馬退山茅亭記》:“蓋天鍾秀於是,不限於遐裔也。”人傑地靈指因傑出的人才出生或到過某地而使某地顯得山川靈秀,現在常常用於讚美人物傑出,地方靈秀。出處見唐·王勃《滕王閣序》:“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早出晚歸,辛勤忙碌,稱披星戴月;

淩晨即起,勤奮努力,乃昧旦晨興。

披星戴月形容早出晚歸,辛勤忙碌,或不分晝夜地趕路。出處見唐·呂岩《七言》詩:“綿綿有路誰留我,默默忘言自合神。擊劍夜深歸甚處,披星戴月折麒麟。”昧旦晨興指天不亮就起來,形容非常勤勉,或憂心忡忡難以安睡。昧:暗;旦:早晨;興:起。出處見《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又見《晉書·簡文帝紀》:“何嚐不昧旦晨興,夜分忘寢。”

滄海桑田,謂世事之巨變;

河清海晏,喻天下之升平。

滄海桑田指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出處見東晉·葛洪《神仙傳·王遠》:“麻姑自說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河清海晏也作“海晏河清”。指黃河的水清澈,大海的水平靜,比喻天下太平。河:黃河;晏:平靜、安逸。出處見唐·蕭穎士《為陳正卿進續尚書表》:“萬庾三登之穰,河清海晏之瑞。舞七旬而殊俗格,歌六律而熏風至。”

災禍連連,苦上加苦,謂雪上加霜;

議論新奇,使人震驚,乃石破天驚。

雪上加霜比喻災難、禍患迭至,使受害程度加重。出處見《景德傳燈錄·大陽和尚》:“師雲:‘汝隻解瞻前,不解顧後。’伊雲:‘雪上加霜。’”石破天驚本形容音樂高亢激越,有驚天動地的氣勢,出處見唐·李賀《李憑箜篌引》:“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後用於文章議論新奇使人震驚的意思。清·曾樸《孽海花》第十一回:“尚秋聽罷咋舌道:‘真是石破天驚的怪論!’”

幹雲蔽日,形容樹木高大;

騰雲駕霧,形容騰空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