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1 / 3)

兔起鶻(hú)落指鶻看到兔子跳起就飛撲下去,比喻動作敏捷,也比喻書法筆姿飛舞。鶻:一種鷹類猛禽。出處見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筼簹:音yúndàng。兔走烏飛比喻時間飛逝。古人傳說月亮裏有玉兔,太陽裏有金烏。唐·韋莊《秋日早行》詩:“行人自是心如火,兔走烏飛不覺長。”

心腸毒辣,乃蛇蠍心腸;

物傷其類,即兔死狐悲。

蛇蠍心腸比喻人的心腸凶狠毒辣。語見明·臧懋循《元曲選》:“便是蛇蠍心腸,不似恁般毒害。”物傷其類指見到同類死亡,聯想到自己將來的下場而感到悲傷。比喻見到情況與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傷感。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九回:“‘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吾與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無冤,何故害我?”兔死狐悲指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傷,比喻為自己同類的不幸感到悲傷。出處見唐《敦煌變文集·燕子賦》:“切聞狐死兔悲,惡(物)傷其類。”

虎視鷹膦,比喻強敵窺視;

貓哭老鼠,原是假裝慈悲。

虎視鷹膦(lìn)指像虎和鷹那樣凶狠地注視著,比喻強敵窺視。膦:眼光閃閃地看著。語見清·洪楝園《後南柯·伐檀》:“虎視鷹膦萃列強,競稱兵要犯封疆。”貓哭老鼠指假裝慈悲。出處見清·翟灝《通俗篇·卷一·俚語對句》:“鴨見礱糠空歡喜,貓哭老鼠假慈悲。”礱:音lóng,礱糠即稻穀空殼。

逐步侵占,猶如蠶食;

大肆掠奪,好比鯨吞。

蠶食指像蠶吃桑葉一樣,比喻逐步侵占。《戰國策·趙策一》:“秦蠶食韓氏之地。”《漢書·嚴安傳》:“及至秦王,蠶食天下,並吞戰國。”鯨吞指像鯨魚一樣吞食,比喻大舉吞並土地,掠奪財物,也表示食量異常的大。《舊唐書·肖銑等傳論》:“大則鯨吞虎據。”

都是一樣的壞人,謂之一丘之貉;

超出眾人之人才,人稱鶴立雞群。

一丘之貉(hé)指一個山裏的貉,原來比喻彼此同是醜類,沒有差別,現在比喻都是一樣的壞人。貉:一種形似狐狸的野獸。出處見東漢·班固《漢書·楊惲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鶴立雞群指像鶴立於雞群之中,形容人的儀表或才能出眾。出處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

音信斷絕,比之雁杳魚沉;

書信往來,猶如雁去魚來。

雁杳魚沉比喻音信斷絕。雁、魚:相傳可以傳送書信,因比之書信;杳:遠得不見蹤影。出處見元·劉庭信《折桂令·憶別》小曲:“想人生最苦離別,雁杳魚沉。”雁去魚來比喻書信往來。元·湯武《湘妃引·有所贈》小曲:“鶯前燕聒惹相思,雁去魚來傳恨詞。”

指雁為羹,畫餅充饑;

指雞罵狗,指桑罵槐。

指雁為羹(gēng)指著天上飛翔的大雁,說要做成肉羹,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狀、凍狀食物。元·宋方壺《醉花陰·雪浪銀濤套·古水仙子曲》:“當初指雁為羹,充饑畫餅,道無情卻有情。”畫餅充饑指畫個餅來解除饑餓。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三國誌·魏書·盧毓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指雞罵狗指著雞罵狗。比喻表麵上罵這個人,實際上是罵那個人。示例:你有話直說好了,用不著指雞罵狗。指桑罵槐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表麵上罵那個,實際上罵這個。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咱們家所有的這些管家奶奶,那一個是好纏的?錯一點兒他們就笑話打趣,偏一點兒他們就指桑罵槐的抱怨。”二者是同義詞,但“指雞罵狗”語義重。

健壯憨厚之模樣,稱虎頭虎腦;

瘦削醜陋之相貌,如尖嘴猴腮。

虎頭虎腦形容一副健壯憨厚的樣子。一般用於兒童或青少年。尖嘴猴腮形容人的臉麵像猴子一樣瘦削難看,比喻人相貌醜陋。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趁早收了這心。”

用計脫身,稱金蟬脫殼;

以假亂真,如魚目混珠。

金蟬脫殼指蟬由幼蟲變為成蟲時脫殼而出,比喻用計脫身。蟬:一種昆蟲,即知了;殼:堅硬的外皮。見元·施君美《幽閨記》第七出:“曾記得兵書上有個金蟬脫殼之計,不免將身上紅錦戰袍掛在這枯樁上,翻身跳過牆去。”魚目混珠指拿魚的眼睛摻雜在珍珠裏麵,比喻以假亂真。混:摻雜,冒充。出處見漢·魏佰陽《參同契》:“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檟。”檟:音jiǎ,茶樹的古名。

將應該團結對象卻推向敵方,稱為叢驅雀,為淵驅魚;

隻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謂殺雞取卵,竭澤而漁。

為叢驅雀指鷂鷹本想吃雀,卻把麻雀趕到叢林裏去,為淵驅魚指把魚趕到深水裏去,兩個成語都是比喻把應該團結的力量趕到敵人方麵去。出處見《孟子·離婁》:“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雀)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鸇,音zhān,一種猛禽,似鷂鷹。殺雞取卵比喻貪圖眼前微小的好處而損害根本利益。典故出自於《伊索寓言》。竭澤而漁指戽幹池水捉魚,比喻隻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出處見春秋·辛鈃《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焚林而獵。”

年老仍懷壯誌,稱老驥伏櫪;

年輕敢作敢為,如初生牛犢。

老驥伏櫪比喻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誌。驥:良馬,千裏馬;櫪:馬槽,養馬的地方。出處見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初生牛犢(dú)又作“初生牛犢不怕虎”,指剛生下來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顧慮,敢作敢為。出處見《莊子·知北遊》:“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犢,而無求其故。”

獅子搏兔,做小事傾盡全力;

不敢旁騖,做事情全力專注。

獅子搏兔常常與“亦用全力”連著使用,比喻做小事情也要拿出全部力量。示例:他做事非常認真,一件小事,也是獅子搏兔,亦用全力。你就放心吧。不敢旁騖形容全力做一件事,不敢分心到別的事情上去。騖:原義是指馬快速奔跑,引申為追求,也作“務”。示例:這是個細活,很容易出錯,他做時專心致誌,不敢旁騖。

心性狠毒,謂狼心狗肺;

亂衝亂撞,如狼奔豕突。

狼心狗肺形容一個人的心腸像狼和狗一樣狠毒凶殘。出處見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哪知這賊子,恁般狼心狗肺,負義忘恩。早是公說出前情,不然,險些誤殺了長者。”狼奔豕突指像狼和狗那樣奔跑,形容壞人們亂衝亂撞或倉皇逃竄的情景。例見清·傷時子《蒼鷹擊》:“狗偷鼠竊盈州縣,狼奔豕突幹刑憲。”

雞鳴狗盜,卑微低劣之技;

城狐社鼠,仗勢作惡之徒。

雞鳴狗盜指學雞打鳴,學狗偷盜,比喻卑微低劣的技能。語見《漢書·遊俠傳》:“魏有信陵,趙有平原,齊有孟嚐,楚有春申,皆借主公之勢,竟為遊俠,雞鳴狗盜,莫不賓禮。”雞鳴狗盜後也指代小偷小摸。城狐社鼠指城牆下的狐狸,土地廟裏的老鼠,比喻有所倚恃而胡作非為的壞人。出處見《晏子春秋·問上》:“夫社,束木而塗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則恐燒其木,灌之則恐敗其塗。此鼠所以不可得殺者,以社故也。”

幫壞人去做壞事,謂為虎作倀;

鍾愛此而推愛彼,曰愛屋及烏。

為虎作倀(chāng)比喻幫助壞人作惡。倀:倀鬼,舊時迷信,人被虎咬死後為倀鬼,幫助老虎傷人。出處見唐·李昉《太平廣記》引《傳奇·馬拯》:“倀鬼,被虎所食之人也,為虎前嗬道耳。”愛屋及烏指愛一個人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比喻喜愛一個人而連帶喜愛和他有關的人和物。及:達到。出處見《尚書》:“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

鳶飛魚躍,比喻萬物各得其所;

鳧趨雀躍,形容大眾歡欣鼓舞。

鳶(yuān)飛魚躍指老鷹在天空飛翔,魚在水中跳躍,形容萬物各得其所。出處見《詩經·大雅·早麓》:“鳶飛戾天,魚躍於淵。”鳶:老鷹。鳧(fú)趨雀躍指像鳧在快走,雀在跳躍,比喻人歡欣鼓舞。鳧:小水鴨。出處見唐·盧照鄰《窮魚賦》:“漁者觀焉,乃具竿索、集朋黨,鳧趨雀躍,風馳電往。”

不倫不類,如非驢非馬;

凶險之地,曰龍潭虎窟。

不倫不類指既不像這一種,又不像那一類,形容不像樣、不正派、不規範或不成體統。倫:類;不倫:不同類。明·吳炳《療妒羹·絮影》:“眼中人不倫不類,阱中人不伶不俐。”非驢非馬指不是驢也不是馬,形容不倫不類的東西。出處見班固《漢書·西域傳下》:“驢非驢,馬非馬,若龜茲王所謂騾也。”龍潭虎窟指龍潛居的深潭,虎藏身的巢穴,比喻凶險之處。出處見元·王實甫《麗春堂》三折:“閑對著綠水青山,消遣我煩心倦目,潛入那水國漁鄉,早跳出龍潭虎窟。”

勇猛之人,稱熊羆之士;

龐然大物,如吞舟之魚。

熊羆之士比喻勇士。《晉書·段灼傳》:“陛下誠欲致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使奮威淮浦,震服蠻荊者,故宜疇谘博采,廣開貢士之路。”龐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東西。現也用來形容表麵上很強大但實際上很虛弱的事物。龐然:高大的樣子。唐·柳宗元《黔之驢》:“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吞舟之魚指能夠吞食大船的魚,泛指龐然大物,也比喻偉大的賢人。出處見《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螻蟻能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