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移動,也把關係帶走
每當在電視上看到非洲獅群隨著旱季、雨季在非洲大陸上“移動”的時候,我就認為也許移動從環境的逼迫進化到動物的基因層麵。如果對“移動”的本質進行深挖,隻能說“移動”是人的“動物本能”體現。
但是“移動”是有代價的,需要軟件和硬件環境的配合。
首先,從軟件環境方麵看,不是戰亂、自然災害逼迫的“背井離鄉”,就是心甘情願的升學、升官也伴隨著“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惆悵。原因很簡單,你雖然移動了,但是“關係”,特別是人情關係帶不走。現在移動浪潮來了,移動計算技術和社交網絡已經融合,移動的軟環境逐漸成熟,基本上沒有離亂的惆悵,更多的是“陌陌”帶來的新鮮和刺激。
對軟件環境的強勁需求推動了社交網絡的廣泛使用,從而大規模增加了移動終端設備的使用,而移動計算技術會增加社交網絡的效用,這是一個相互推動的良性循環,會塑造出一個龐大的移動產業群。
其次,從移動的硬件環境看,“移動”需要一定品質的物質保障、一定品質的服務,不能因為我到了窮鄉僻壤,就喝不到一杯稱心如意的咖啡。這種“硬環境,硬需求”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現在工業時代建設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限製了“移動”,所以各種大膽的移動商業模式受到了限製;另一方麵,“移動”山崩海嘯也將抹平和改變這些工業時代的設施:繁華的商業地產可能不再繁華,偏僻但資源豐富的地方也會有頂級的享受。
如果考慮移動浪潮深刻地改變了哪些規則,恐怕最有意義的就是:改變了一個國家,甚至全球的經濟地理和經濟地圖。
最後,移動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信息的力量很容易被低估,移動科技把即時信息帶到你身邊,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環境下增長知識。之於商業領袖,我們能夠看到更快、更睿智的決策。
在《移動浪潮》這本書中,你可以看到作者對上述三點的詳細解讀。
呂本富
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副會長
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