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的侍女見此情形,趕緊給轎夫們送上早就準備好的喜錢:“大吉大利,來,各位收下利市,辛苦啦!”
“謝謝新娘子,走,起轎——”轎夫們喜笑顏開,開開心心抬轎子出發了。
從孫家到李家這一路上,鑼鼓聲,樂曲聲,此起彼伏。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在討論,到底是哪兩家接親,排場也太大了!這儀仗隊比普通人家多三倍不止。
轎子終於到了李家大門口。這兒的熱鬧程度絲毫不亞於新娘家,圍觀的人似乎更多一些,他們攔著轎子,嬉笑著說吉利話,問新娘子家討利市,都想圖個喜慶。孫家侍女在發利市錢的同時,有人捧著裝糧食的鬥子出來了。這個人就是占卜問吉的陰陽生,隻見他把鬥子裏的糧食撒向李家大門,一邊撒一邊祈福。這一習俗源自民間,傳說可以壓住煞神,使婚姻更加美好。
一係列儀式結束,孫姑娘在侍女的攙扶下出了轎子。之所以需要有人攙著新娘子,是因為她必須得在地上的青布條上行走,不能碰到地麵。此外還有一個拿著鴛鴦鏡的人,引導她倒著跨過馬鞍、幹驀草和一杆秤。
盡管在婚禮前就被告知了這一套流程,但是真到了實踐的時候,孫姑娘還是累得暈乎乎的。她頭上的冠子有好幾斤種,身上的衣服也不輕……果然啊,美麗是要付出代價的,越盛大的婚禮越累。
進了李家大門,孫姑娘被帶到了一個掛著帳子的房間,她需要在床上坐著,這一習俗稱作“坐富貴”。跟著孫娘進來的人扶她在床上坐好,喝了三杯酒,慢慢退出了房間。
孫姑娘鬆了口氣,她好想跟李小娘子吐槽,讓李小娘子做好勞累一天的心理準備——她和趙公子的婚禮就在下個月底,到時候免不了要經曆一番同樣的折騰。她們不愧是好姐妹,有福同享,有累同擔。
孫姑娘坐著休息了會兒,隻聽見房間外麵的嬉鬧聲一直沒停過。也不知過了多久,房門開了。孫姑娘心提了起來,她有些羞澀,她知道是李郎進來了——新郎要負責把新娘請出門。
房間外麵圍了很多賓客,他們看見新郎新娘牽著同一塊彩緞出門了,那緞子上還綰著同心結。接下來,這對新人要一同去拜祖先,然後去新房進行“夫妻交拜”儀式。
等到交拜結束,孫姑娘累得直打哈欠。她悄悄拽了拽李郎的袖子,低聲問:“還有多久結束?我好累啊。”
李郎輕聲安慰她:“快了,再忍忍。‘合髻’儀式完了就喝交杯酒,然後你就可以休息啦。”
“那你呢?”
“我還得出去招呼客人喝喜酒啊。”
“好吧,看來你比我更累。”孫姑娘心理平衡了。
又過了一會兒,終於熬到合髻儀式結束,孫姑娘的精神一下子回來了。
“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啦。”侍女端上放了酒杯的托盤。
孫姑娘接過酒杯,麵對自己的新婚丈夫,她突然覺得不累了。人這一生,能嫁給自己喜歡的人是多幸福的一件事啊,受這點累又算什麼呢?多年後想起他們婚禮,回憶裏隻有甜蜜吧。她想。
二人相視而笑,低頭飲盡杯中酒。
小知識:
1、宋朝婚禮儀式中,迎送雙方的儀仗隊都可雇傭,所需物品也可以租賃。《東京夢華錄》記載:“左右兩軍,自有假賃所在。以至從人衫帽衣服從物俱可賃,不須借。”
2、隋唐時期,男女婚服製式一般是“婿假穿絳色公服,婦青色釵鈿禮衣”,意思是新郎穿紅色衣袍,新娘穿青色衣裙。北宋沿襲了這一傳統,因此有“紅男綠女”一說。但是到了南宋,婚服顏色出現了變化,如《夢粱錄》記載:“向者迎新郎禮,其婿服綠裳、花襆頭,於中堂升一高座……”也就是說,新郎也會穿綠色婚服。
3、宋朝婚禮中的“合髻”和交杯酒儀式,在《東京夢華錄》中有詳細記載:男左女右,留少頭發,二家出匹段、釵子、木梳、頭須之類,謂之“合髻”。然後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酒”。
4、婚禮後第二天,或者三到七天內,女婿要到女方家去拜門。如《東京夢華錄》記載:婿複參婦家,謂之“拜門”。有力能趣辦,次日即往,謂之“複麵拜門”,不然,三日七日皆可,賞賀亦如女家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