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元朝土司製度的形成(1 / 2)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年)定國號為元,建立了元朝。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滅南宋,統一全國。

《元史地理誌》記元朝的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唐所謂羈靡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於內地。

元朝政府的組織大都遵用漢法。在中央設中書省統領全國行政,樞密院管理軍事,禦使台負責監察。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行中書省各設翠相一人,凡地方,軍政大事無不統領。行中書省下為路,路下為府,府下為州、縣。路、府、州、縣皆設達魯花赤(親民官),掌管並督察轄區的行政。

早在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蒙古憲宗七年),原屬於矢部的彝族首領益智(烏蠻暴蠻部阿台、於矢部阿旺仁後人)附蒙古,蒙古於是在益智勢力範圍置於矢萬戶府,命益智為萬戶,世襲。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政府在雲南設置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又設置若幹軍民總管府。雲南地區(包括興義及黔西南部分地區)從南北朝以來的長期割據局麵至此結束。是。年,元改於矢萬戶府為普安路總管府,治所為如今貴州省盤縣東部舊普安鎮,轄地有今貴州省普安、興仁、盤縣、安龍以及宋時屬自把國的興義,還包括雲南省富源等縣市的一部分。興義地區重歸中央政權管轄。此時,興義元建置,稱為普安路黃草壩地。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普安路總管府升為普安招撫使,司。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南宋滅亡,普安招撫使司改為普安宣慰司二一二年(1285年)複改為普安路總管府,隸雲南行省曲靖等處宣慰司。

元代的貴州尚未建省,分屬湖廣、四川、雲南3個行省之邊遠毗鄰地區,民族情況複雜,社會經濟發展滯後,土官的設置特別密集,成為一個重要的土司地區。當時貴州土司主要有以下幾個。

1.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管轄下的順元路軍民安撫司,領蠻夷長官司22個。它以今貴陽為中心,包括修文、息烽、開陽,東回至龍裏,西迄黔西,南接惠水,地處貴州中部各重要驛道交會處,為軍事重鎮,設有都元帥府控攝。八番九安撫司及蠻夷長官司即在原八番之地設立9個安撫司和3個蠻夷長官司,但其地,狹小,9個安撫司的治所均集中在今惠水縣。其轄境包括惠水全境、平塘西部、長順東部、羅甸北部和貴定南部。管番民,總管府之總管為惟元代有的一種土官職銜。領有金竹府、都雲軍民府、乖西軍民府及11州、39蠻夷長官司,後改都雲軍民府為都雲定雲安撫司,在今黔南自治州境內。恩州軍民安撫司設治水德、江(今德江),後遷龍泉坪(今鳳岡),又因司署毀於火,移治清江(今岑鞏),稱新治為思州,而稱故思州為思南。領1府、14州、1縣、52長官司,轄地甚廣,包括今銅仁地區及黔東南自治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