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白旗戰爭中,地方團練協助清軍鎮壓白旗軍,在許多戰鬥中甚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團練意為團集訓練,為曆代封建統治階級用為編練的地方部隊的名稱,始見於唐。清代前期招募鄉兵,旋募旋散,均係臨時性質。清嘉慶年間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軍,戰守均賴鄉兵,遂有鄉勇、團練之別。隨營打仗,官給口糧者為鄉勇地主築堡防守,口糧不由官府提供者為國勇。其後遇有戰事,常命各地招集團練,或稱招募鄉兵、鄉團,經費均不出於官。太平天國草命時期,各地舉辦團練,辦法不一。有招募外來遊民者,有以本地鄉民為主者有專門防守本地者,有輪流調營出戰者至如曾國灌的湘軍,從團練而轉化為正規軍,則為特殊之例。清同治、光緒以後,國內雖無大規模戰爭,各地官府與豪紳仍多舉辦團回練,以鎮壓人民反抗,名稱有鄉團、民團、保衛團等。辛亥革命後,內地各省地主辦團練者仍多,這類地主武裝經解放戰爭的掃蕩,始完全消滅。
紅白旗戰爭期間,興義周邊團練眾多,其中一支不斷發展壯大,從招募本地鄉民專門負責地方防務,逐漸發展成為興義目五屬團總,最終形成興義係軍閣。這支地方武裝,即為興義縣城南下五屯劉氏家族團練。紅白旗戰爭期間,白旗軍戰鬥口號之一為練好武藝,磨好刀槍,鏟除劉賊,聯合杜王,劉賊即指下五屯如官禮,社王指雲南國民起義領袖杜文秀。
氏祖籍湖南邵陽板橋,其先祖以販賣文具進入貴州,在興義南部泥幽地方定居。劉家發跡,從劉明揚燕山開始。清嘉慶、道光年間,劉明揚以榨桐油為業,經營發展後,嫌泥由地方小而偏僻,先遷縣城西南納吉寨,後遷興義縣城南約四裏的下五屯。下五屯為群山環抱,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混和,十裏平川,是興義的主要產糧地之一。如民遷居下五屯後,廣置土地,從事農耕,跨人了地主階級的行列,數年間發展成為下五屯首富。
劉明揚生四子長子宮箴(字銘之,號洪魁),次子宮霖(字時之)三子官禮(字統之),四子宮錦(字茂之)。劉家咒揭四人,個個孔武彪悍,喜習武,性情粗暴。兄弟四人且喜歡讀書,初涉封建典禮。《盤江史料輯》記四兄弟均魁捂奇偉,膽力過人,附近無不敬畏。劉滿山得諸於之力,家業日興,漸為下五屯首戶。其提倡號召,可以左右人心。
自旗軍興,黔西南地區以回族為主的各族人民相繼趣事,清政府為了鎮壓各地農民的抗滑運動,號召各地豪紳辦團練勇,組織地方武接參與鎮壓。雲貴總督吳文熔頒布《堅壁清野築堡齊團聯村並寨諭》。如氏家族首先響應,一麵在下五屯趕築永康堡,由劉官禮晝夜督工一麵編練壯丁,由劉富箴負責統率訓練。
紅白旗戰爭期間,劉民團練在剿永森堡炮樓滅義軍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劉明揚即派長子劉宮箴率團隨安義鎮總兵趙德昌至興義府棋協助防堵自旗軍。自旗軍攻占府城,總兵趙德昌倉皇敗逃至興義縣萬屯、魯屯,白旗軍跟蹤追至,劉明揚命宮箴、宮德率團練馳援,與清軍會合,在魯屯與龍廣接壤地帶紮營設防。當時興義知府胡霖溺往興義逃跑時死於亂軍之中,孫清彥接任署知府。此時府城已丟,由於興義有如民團練的武裝保障,孫清彥將府署移設興義縣城。白旗軍第一次攻占興義縣城,擊斃知縣趙太鬆,總兵趙德,呂敗走捧乍,行經下五屯相約劉氏父子同逃。此時永康堡已築成,劉氏家族對該堡信心十足,對趙德昌以興義雖小,地扼三省咽喉,舍而棄之,圖之實難為辭,誓守永康堡。
稍後,占據縣城的白旗軍分兵急攻五屯永康堡。外無援軍,而堡內糧草消耗甚巨,巨大壓力之下,劉氏家族感覺難以支撐,向白旗軍提出議和,聲言投降。麵對永康堡的堅固以及劉氏家族武裝的強悍,白旗軍也覺戰事吃力加之下五屯劉氏軍力、物力、財力均雄冠一方,如果劉氏願意加人,義軍勢力將得到極大加強。綜合各種原因白旗軍接受了劉氏家族的投降。其間,劉官箴的把兄弟,捧乍團首張開基率團練200人前來支援永康堡,行至普裏山被白旗軍夜襲全殲,張開基被亂箭射殺。
清同治二年(1863年),清軍已全部撤離興義縣城。迫於兵鋒壓力,實為詐降的劉氏家族企圖憑借地方團練的力量克複縣城,暗中聯合鄰近興義的廣西、雲南各縣及興義府屬團練,於五月初七(6月22日)會攻自旗軍。經過激戰,外地團練先後敗走,強悍的劉官箴兄弟四人還是率敢死隊乘夜攻打縣城。激戰中,,劉官霖戰死於南門,劉官箴也在東門被擊傷。之後,新城自旗軍馳援興義,擊退雲南平彝縣(今富源縣)前來支援下五屯劉民團練的張定中、張致中部團練,並會舍興義城白旗軍四麵出擊圍攻縣城的團練。外援團練先後潰逃後,劉氏家族憑恃永康目堡,與白旗軍相持達九個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