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節興義係軍閥的影響及沒落(1 / 3)

民國四年(1915年)籌安會成立,袁世凱稱帝的野心大白於天下。1915年12月,袁世凱不服曆史潮流及民心所向,恢複了君主製,建立洪憲帝國,稱帝並行君主立憲政體。

12月25日,蔡愣、唐繼堯等在雲南宣布起義,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

民國五年(1916年)二月,劉顯世在社會輿論和部將,特別是其外甥王伯群、王文華的推動下,納護國之策,決定發兵討袁。當月27日,貴州占全國風氣之先,繼雲南之後宣布獨立,打出討袁旗號,劉顯世稱都督,連頒三個公告,稱滇黔休戚相關,人民義憤迫切本督義不容辭,興亡匹夫有責。

隨著貴州反袁旗號的打出,廣西等省相繼獨立,迫使袁世凱於當年3月22日宣布退位,撤銷帝製,恢複中華民國。袁氏由此憂憤成疾,當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護國戰爭結束,劉顯世被任命為貴州督軍兼省長,掌握全省政治、經濟實權,依靠熊範輿、何麟書、張協陸、郭重光等人,組成舊派勢力。劉顯世任貴州省長的史實,在貴州境內有部分文物點的文宇內容能夠反映,如大方縣黃泥塘的李春華妻節孝坊,僅存邊回樓一間,但就是在現存的牌坊立柱之上,有落款貴州督軍兼省長劉顯世題的鎊刻植聯。

護國戰爭中,劉顯世族兄劉顯潛在南盤江流域防堵袁氏武裝向滇黔進攻,配合護國軍向廣西推進,被任命為護國援川軍司令,成為舊派倚重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民國七年(1918年),為便於雲貴交通,劉顯潛在興義烏沙江底倡修永康橋,竣工後,盤縣知事王治、厘稅委員龍為霖題前耶帶耶,維黔之疆,矢耶礫耶,維道之光,部哉劉公,彌永而芳,敢告來者,視此津梁謹頌,並請名土何紹清書之,於黃泥坷北岸(屬,興義)鏡刻為摩崖。此文不但書法藝術價值較高,更重要的是目上款為如淵總司令橋成紀念,即證實了劉顯潛任援川軍總司令一職。

此時,因政治取向正確,實質上統率黔軍進行護國戰爭並取得勝利的王文華取得了黔軍控製權,並以其為核心組成新派勢力。新舊兩派勢力在軍事、政治、經濟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民國六年(1917年)四月,王文華代表貴州出席北京督軍團會議,因反對政府總理段祺瑞毀約解散國會,拒絕簽字,憤而走上海晉謁孫中山,加入中華革命黨。孫中山譽之為西南後起之秀段祺瑞不顧民意,廢除《中華民國臨脂時約法),孫中山南下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王文華在上海響應,公開表示竭盡金力,擴張軍備,以作孫先生後盾,並兼程趕回貴州進行整軍備戰,就任黔軍總司令。之後,王文華所部襲重慶、克成都,令西南軍閥側目。其時,西甫實力撮名為護法、實為爭奪地盤,孫中山看透了這一點,認識到依靠軍閥不可能達到護法敏國的自的,遂於次日離開廣州,前往上海。護法運動宣告失敗。但是,在這一運動中,王文華在全國範圍內聲譽日隆。

民國八年(1919年),圍繞柳(柳州)渝(重慶)鐵路修建之事,演變成貴州民八事件援於貴陽密謀剪除王文華軍權,留駐貴陽的王文華妹夫何應欽急電告之。十一月,王文華發難,以清君側押為名,在上海遙控指揮,於貴陽發動民丸事件,包圍督軍署,解除巡防營武裝,捕殺、驅逐郭重光等劉顯世身邊的日派人物。劉顯世隻得通電解職,逃回興義。十二月,王文華赴廣州渴見孫中山,受孫委任國民革命軍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並受命赴杭州勸說浙江總督盧永祥參加討伐徐世昌、段祺瑞。此時,王文華隨行人員中有興義係軍閥中的重要將領袁祖銘,其人能征慣戰,軍功頗豐。寰祖銘自詡並不差王文華些許,隻因王文華與把持省政的劉顯世有舅甥這一層關係,才能長期淩駕自己之上。因此,袁祖銘私下對王文華頗不服氣。正因為這層原由,王文華不放心袁祖銘留於黔軍之中,使之隨行。

貴州新舊兩派內訌,袁祖銘看到契機,通過對王文華恨之入骨的貴州省駐京代表、顯世胞弟劉顯治,秘密與北洋政府總理勒雲鵬取得聯係,於民國十年(1921年)三月十六日,派親信何厚光將北洋政府的眼中釘王文華刺殺於上海一品香飯店。一代將星王文華隕於風雲際會之時,時年,32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政府追授其為陸軍上將。

暗殺王文華成功,意祖銘隨之聯係返回興義的劉顯世,組織定黔軍回到貴州趕走執政的盧撮,奪取貴州軍政大權。之後,袁祖銘撕毀定黔後由劉顯世主持民政,自己主持軍政的約定,獨掌軍政、民政兩權。袁祖銘定黔或定黔戰爭,是民國時期貴州軍政史上的一件大事。遵義市所轄的赤水市丙安古鎮,留有兩方摩崖。其中一方出民水火摩崖,上款明文定黔軍右路前敵指揮官光輝袁公大人、黔陸軍第三混成旅步十一團團長萬裏程公大人紀念,下款為二、六保紳商士庶楷模,中華民國十一年孟冬月吉立2另一方畏威懷德摩崖,上款黔陸軍第三混成旅旅長彼南易公大人德政十一年孟冬月吉立易彼商,更是明確記載定黔軍曆史事實。

民國十年(1922年),唐繼堯複任雲南都督,為擴充勢力,任命劉顯潛為滇黔邊務督辦,開府興義,擴軍備戰。民國十二年(1923年)二月,劉氏家族再次求援雲南,唐繼堯據其弟唐繼虞事滇軍第二次人黔,以武力驅逐袁祖銘退到重慶,護送顯世回貴州複任省長劉顯潛被任命為全省清鄉總司令,繼又代理費州省4怯£。意圖逐鹿全國的唐繼堯組建川川、摸、黔、鄂、贛、豫、陝七省建圄聯軍袁祖銘退到重慶後,勢力再次發展,得北洋軍閥吳佩孚的賞識,加入援川軍,代行援川各軍總司令職,出任北洋軍第三十四師師長,得授冠軍將軍。衷在川戰中取勝,聲戚大震,加緊了複黔的步伐。民國十四年(1臼9撾25年),袁祖銘以川黔邊務督辦的名義,派部將彭漢章回墨黯爭主政。剪劉刷削顯世、劉顯潛自知太勢已去,被迫宣布辭任,引退回鄉,從此再沒有染指貴州軍政。

袁祖銘以貴州為根據地,積極擴張勢力,在北伐戰爭時期,對吳佩孚和蔣介石均虛與委蛇,保存實力,坐現時局。北伐軍節節勝利,袁派代表與廣州政府聯係,得任北伐軍左翼軍總指揮兼十二軍軍長,轄第九、十兩軍,受領荊州、抄市、襄陽作戰任務。但袁為保存實力,拒不執行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的命令,僅派所部王天培、賀龍、楊其昌等師出擊,將大部滯留湘黔邊境觀望。北伐軍打敗孫傳芳,袁祖銘得蔣介石令率九、十軍會師宜昌,賀龍師首達。袁祖銘大力收編散兵帶勇,將所部擴編為相當於當個軍的5路縱隊,轄20個師之眾,並委派地方官吏征收捐稅,從而引起湘軍唐生智的懼恨。囊祖銘不但擴充實力,且對北伐軍的調派根本不服從,民間甚至傳出有蔣元袁、有袁元蔣的說法,早已引起蔣介石的不滿。於是,蔣介石、磨生智、朱紹良密謀,民國十六年(1927年)元月三十目,由唐生智令其第八軍教導師師長周斕以常德商會會長曾春軒名義出麵宴請袁組銘,於湖南常德設鴻門宴計殺袁祖銘,袁時年38歲。袁祖銘死後,所部分化為兩大軍事集團,一部以李曉炎為首,被蔣介石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三軍。李曉炎,原名正源,單名簸,黔西南貞豐縣平街鄉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人貴陽陸軍小學第四期,因病被勸退回故裏任教。辛亥前夕,到劉顯世部屬王慎益處任司務長,與袁植銘成知交。民國三年(1914年),經袁祖銘介紹人劉顯世部任營部文書。從此,李曉炎成為袁祖銘愛將,為興義係軍閥重要將領之一。袁祖銘死後,李曉炎所部得到滇軍的支持,隱約還有興義係軍閥的影子。另一部以桐梓縣人周西成為首,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王軍。亭、周二人為爭省政,激戰不斷,民國十八年(1929年)夏,在黃果樹、大被頂一線決戰中,周負傷,攢逃中被洪水衝走而亡。李曉炎進駐貴陽主政,蔣介石電令李曉炎為貴州省主席。然而來及一月,周西成部將毛光翔在王家烈等桐梓係骨幹支持下二重組二十五軍各部反攻貴陽,趕走李曉炎部,恢複了桐梓係在貴州省的統治權。十月二日,國民政府正式任命毛光翔為第二十五軍軍長兼貴州省政府主席。民國十九年(1930年)初,國民政府撤銷四十三軍番號。從此,興義係軍閥被桐梓係軍閥取代,興義係軍閥之中的重要人物或退出曆史舞台,或另尋去處。當時,國民政府調李曉炎至軍事參議院任職,李不從,留居香港,是年冬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