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興義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影響人民群眾生活的主要是農業發展水平和交通發展水平。在漫長的曆史演進中,興義逐漸取代安龍、興仁,最終成為黔西南地區的行政中心。在清末時期,興義被朝廷看重,當時新興的郵電業也進入了興義,並且成為三省區重要的郵電中樞,實在難能可貴。下麵,就簡單介紹一下興義市保留下來的農業、交通、教育等三個行業的遺跡,以及郵電業的發展。
在興義的曆史上,人民群眾傳統上是以農業耕種為基本生產生活方式,農耕文化是最主要的文化表現。
一、出土器物及民間流散文物1981年,在巴結鎮抽榨房側,出土了兩件有肩石鎊,器形相同,均為石質,質地堅硬,呈象牙白色,局部有大理石紋,通體磨光單刃,微弧,刃斜麵稍凸雙肩平行正麵及兩側平整,背呈覆瓦形。其中一件刃口稍缺,另一件稍小,弧刃巳損。石鑄屬磨製石器,是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人類的常用工具,主要發現於中國的南方地區。巴結鎮發現的這兩件石器,從形狀來看就知道與農業活動關係密切。
根據之前章節的介紹,興義萬屯漢墓群出土陶質水塘稻田模型,很好地說明了農業文化在漢代已經成為興義地區的社會基礎。農業耕種是當時基本的社會生產方式。
因為受到封建土地所有製的桓措,與其他地區一樣,興義農業生產效率不高。到民國時期開放煙禁,農民的小季作物多以種植鴉片為主。
在封建土地所有製,興義的土地除極少數為公學及族廟目所有外,絕大多數為私有。私產方麵,經過土地改革,土地歸於人民,曆史上傳統豪族之土地界線都己難以考證,更不用說一般地主和少量土地擁有者的土地界線。在民間,僅有少量群眾保留了清至民國時期的地契文書,能夠零星記錄先祖當年擁有的士地範圍。
二、農耕遺跡由於製度的改變,公學及族廟的痕跡較少。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發現了鎊刻於烏沙鎮岔江村岔江組鑽宇埋口古目道北側天然岩壁之上的興義鐵樹宮摩崖。鐵樹宮為清代康,熙年間江西撫州客民所建,又叫撫州會館,供奉真武神像,原址位於雲南街,現已毀。
岔江的興義鐵樹宮摩崖坐北朝南,距地麵0.9米,文字部分豎長形,總高0.8米,寬028米,頂部橫向陰刻興義二字,其下縱向陰刻鐵樹宮二字,每字0.15米見方。由於長年處,於露天環境中,受風雨侵蝕非常嚴重,現在的摩崖文字甚難辨析。該摩崖為清代興義鐵樹宮在烏抄犀牛塘、岔江、車灣等地購置士地後所刻地界標誌,鑽字埋口因之得名。鐵樹宮在該地購置土地,目的是為烏沙江底老渡口義被提供公田,所得地租目均用於老渡口義渡支出。在萬峰林街道辦事處魚龍村中,一塊樹立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的碑刻,也是反映公共土地的曆史資料,民間稱之社祭社產碑。該碑刻坐西北向東南,青石質,圓首,通高124米、寬0.62米、厚0.18米,額題亙古猶存四宇,每字0.1米見方,碑文楷書陰刻,凡17行,滿行28字,共計296字。記魚龍布依大乎樓溝叫族村社祭活動及社產狀況。碑文有記置有社產,全無分派,收助之勞。遭兵費後,逐戶分源,剩有銀兩,當田耕種,田租以作每年祭祀之用。碑刻落款吳正典書丹。
興義市境內,一些不可移動的農業工程以及記錄土地事項的碑刻,記載了興義市農業發展的曆史及曆史上土地權屬的糾紛。
清雍正七年,納省曹姓村民興建大平握海石堤灌田穰槽,清就隆元年(1736年)梭工投入使用。興義置縣後的清道光年閣,整個石堤進行了一次大倍。大平握溝石堤連接的灌田掬渠起於納角,終至石粱。石堤位予馬嶺鎮團結村納角寨中,整體南北向,毛石翻築,長1459米、高10米、頂寬13米、底寬25米,北端20米處留有過水單孔,淨跨3米、矢高14米。石堤自前仍為當地村民重要混灌設施,其砌石經曆近300年的風霜雨雪,鳳此斑駁,見證著曆史的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