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興義人民迎接解放的武裝鬥爭(1 / 2)

1949年10月1日,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民主黨派和元黨派民主人士參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當時,隻有中國西南地區、西藏、海南島、台灣等地還處於國民黨控製範圍。

新中國成立後,加快了解放西南的步伐,並於1950年初解放西南四省(四川、西康、貴州、雲南)。1950年1月2日,新華社,發表《新華社西南前線十日電),內容主要為前線記者綜述大西南解放和國民黨胡宗南部主力被殲的經過。中國人民解放軍消滅敵軍40萬,解放西南四省,宣布大陸解放戰爭基本結束,將使全中國更早地全麵進入和平建設,為解放西藏、海南島、台灣創造條件。

早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大西南之前,興義境內就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鬥爭,部分地區還先後發生了革命武裝鬥爭,較為著名的有捧乍、七舍、倉更人民的革命武裝鬥爭和海子遊擊大隊、興義遊擊團的革命武裝鬥爭。

一、捧乍暴動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興義縣黃草鎮鎮長唐應品及商人許明初、董善初、曹明堯等發起幫會組織扶風社,於城西觀音閣開山堂,後陸續在捧乍、崇仁(魚龍)、篝口等地建立分杜,其中以捧乍社聲勢最大,會眾千餘人,龍頭大爺為胡義仕。1947年6月,國民黨捧乍鎮田賦糧食征收處主任夏太然勾結鎮長宋朝攸貪汙積穀283市石(約16754千克)扶風社龍頭胡義仕、幫會成員金國才等激於義憤,聯合鎮裏部分群眾進行清算,揪出夏太然遊街,燒毀部分糧冊並開倉分糧給參加清算活動的群眾。

同年10月,雲南省羅平縣中山鄉舉行第一次革命武裝起義,興義縣捧乍人民受到鼓舞,胡義仕、羅穗芳、金國才、李明光、陳明禮等人投奔中山鄉革命隊伍,從舊社會的幫派成員轉變成為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士。中共羅平地下黨負責人朱希敏和中山鄉負責人陳忠部分別部署他們回到捧乍、發玉一帶發展愛國反蔣帶擊武裝力量。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十月,中共羅盤地委派段一芳到捧乍領導革命鬥爭,組織捧乍人民搗蔣委員會,開展武裝遊擊活動。興義市捧乍鎮捧乍社區東門組東門坡北側山腰,有一座坐南向北、占地麵棋66ω平方米的三合院,名稱也口叫叫觀音閣就是捧乍抉風社主耍活動場所。在胡義仕等投奔革命以後,捧乍扶風社轉變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遊擊武壤。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四至六月,捧乍遊擊武裝在此秘密策劃了海龍電戰鬥,並成立倒蔣委員會。七月,中共羅盤支隊司令員楊江在此召開了有23名骨幹參加的捧乍暴動秘密動員會。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三月十四目淩晨,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摸黔邊區縱隊的支持下,捧乍暴動發生。遊擊武裝由胡義仕、金國才指揮,捧乍的林順華、李明光、楊明影和倉更的查世達各路帶擊武裝參加暴動。三月十五日淩晨,各武裝隊伍按指定方向攻擊捧乍城,戰鬥進行了一日一夜,攢擊武裝於十六日上午攻下各個主要據點,占領捧乍城。國民黨鎮長宋朝攸負傷後逃往興義縣城。

位於興義市捧乍鎮垛坎襯明陽洞組通楊柳井組公路西側的村民鄭德黨的住宅,在捧乍暴動時為撞事擊武裝指揮部。指揮部房屋係穿鬥木結構硬山小青瓦頂民宅,坐東向西,正房麵闊三間,通麵闊12米,進深7米,木門窗,兩廂各兩間草房,房前石欄圍護。至今,整個指揮部舊址保存較為完好。

捧乍暴動後,國民黨興義縣縣長蔣無識事民衛隊、第三行政區保安副司令張叔皚率保安第五團第二營進攻捧乍城革命武裝遊擊力量,並於3月19日攻占捧乍城。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區縱隊羅盤支隊獲知捧乍暴動受挫消息,即派段一芳帶領小分隊前往捧乍支援,隨後羅盤支隊渡江進軍捧乍。3月29日,羅盤支隊和七舍地下武裝在老林與捧乍暴動武裝會合,當夜進入偏坡。次日上午與張叔飽所率保五團第二營於大窩由發生遭遇戰,斃、傷、俘敵十餘人,張叔皚率部退回縣城。人民武裝進駐捧乍城。

1949年5月10日,國民黨陸軍第十九兵團司令、何應欽之侄何紹周命令第八十九軍軍長、黔南龍裏人劉伯龍限第二二八師3月底由遵義移防興仁專區。該師第九八三團奉命於5月16日由遵義出發先開到興義繼由副師長魏錫齡、參謀主任尹司農於6月15日到達興義縣城設前進指揮部。6月23日,魏錫齡召集第九八三團團長蔡世康、興義縣長蔣元識在前進指揮部研究進目攻捧乍計劃。6月30日,蔡世康率第九八三團從興義縣城分3路進攻捧乍。由於力量懸殊,捧乍遊擊大隊奉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區縱隊司令部令撤往雲南省羅平縣,編人羅盤支隊第二十二團。

國民黨陸軍第二二八師第九八二團進駐捧乍城後,遊擊隊員曾朝喜、李代先、胡禮勤被殺害女情報員陳紹先已臨產期而被抓去剖腹,連胎兒一起被害遊擊隊員陳朝益被零刀碎割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