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潼關之變(1 / 2)

由於前線軍事緊急,安慶緒說通了段木子、多情子、玄月、福兒為其參戰,便為他們四人每人備了一匹戰馬,安慶緒領著眾人和他的隨從一起向潼關進發。潼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且守將封常清也是大唐著名將領,有不俗的軍事才能。

當安祿山謀反的消息一傳到京城,唐玄宗便召集群臣研究對策,毫無疑問,群臣的對策是……打。因為誰都對安祿山的行為極為不滿。一是安祿山在朝時目中無人群臣都對他很反感;二是安祿山受聖上恩寵拿朝廷厚祿而起兵造反此乃不仁不義不孝之罪;三是另有一部分人是出於對安祿山的嫉妒,像楊國忠就是這部分人的代表。可是派誰去鎮壓安祿山的叛亂呢?這時封常清請纓出戰,而且封常清向唐玄宗啟奏道:“安賊謀反,人神共憤,我軍出師平反必受百姓擁護,末將以為不出數日安賊必敗無疑。”封常清腳有些跛,但是,他的那番話說到唐明皇心坎裏去了,明皇唐玄宗覺得封常清的話裏滿是自信,這是打勝仗的內在信心。所以唐玄宗二話沒說便同意了封常清領兵出征。但是封常清那裏知道安祿山早有野心,他的軍隊並非烏合之眾,相反安祿山的軍隊兵強馬壯,所向披靡。而唐軍雖多,由於開元至天寶年間長期處於休戰狀態,唐軍的實際戰鬥力不強。

封常清出身低微而後被高仙芝啟用為將,封常清一上任便顯露了他超凡的軍事才能。這次出兵仍然是高仙芝為統帥,封常清為先鋒。封常清領兵六萬與安軍交鋒,這一交鋒封常清才知道自己判斷的錯誤,唐軍根本沒辦法和安軍對抗,第一戰便六萬人死傷大半。封常清收拾殘兵再次迎戰,這次死得隻剩幾十人,封常清無奈,便帶著僅剩的幾十人往潼關方向逃去,安軍如潮水般的向潼關追來。恰好封常清在逃往潼關的路上遇上了統帥高仙芝。高仙芝聽封常清彙報知道安軍勢不可擋,於是二人決定從長計議,死守潼關。這種以逸待勞的軍事策略可以說是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明智之舉。但是,到安慶緒領段木子、多情子、玄月、福兒一行人到潼關的時候,潼關唐軍的統帥已經變成了哥舒翰。

原來奸賊楊國忠聽封常清說安軍易破,而他又不在前線更不知敵情。心想:“如果封常清破了安軍那不是他的功勞蓋過我楊國忠,那我右相之位也較封常清而次之,不如找他一點錯,讓他也知道知道我楊國忠的厲害。”剛好封常清的先頭部隊慘敗,現在正和統帥高仙芝合二為一死守潼關。這樣唐軍和安軍在潼關相持數日,勝敗不見分曉,於是楊國忠有點著急,便啟奏萬歲建議派宦官邊令誠為監軍到潼關看看前線的情勢,唐玄宗準奏。宦官邊令誠到了潼關後,不是先查看軍務,而是向高仙芝索要賄賂,高仙芝沒有理他。邊令誠回京後便在聖上麵前大說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壞話,說封常清把軍事當成兒戲,造成六萬將士幾乎全軍覆沒。而高仙芝無故退軍十幾裏使賊軍圍困潼關。按說楊國忠應該保持沉默,等事情弄明白了再來定奪。可是,楊國忠卻火上加油啟奏道:“啟奏聖上,封常清出征時曾在陛下麵前信誓旦旦言不出幾日必大敗賊軍,而今高仙芝、封常清等人死守潼關不戰,不知是何用意?”